小组合作对高中生数学学习积极性影响的探索
2017-09-27胡海娇
胡海娇
【摘要】传统课堂老师讲的会多一些,这样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且有时候老师的语言也未必能让学生理解。小组合作讨论会改变老师一人讲的方式,让更多同学讲,同学之间更好地交流易于彼此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也调动了更多同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意识。当然小组合作也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如何公平评价,如何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积极性,这些都可以通过不同的策略来解决,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策略。
【关键词】小组合作 ; 数学 ; 学习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230-01
一、传统课堂的弊端
老师一言堂的传统课堂有很多弊端,自从自己站在讲台上以后,这种感觉更加深刻,分析一下传统的课堂弊端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学生们的注意力时间有限,如果总是老师讲,总有某些环节学生不会注意到,有时可能错过的就是本节课重要的知识点,最终导致学生课堂上没有收货。
第二,老师的思维水平和学生的思维水平并不是在一个层次上,老师如果能深入浅出跳到学生的理解层度或者思维水平来讲解知识当然是最好的,但大部分老师应该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初上讲台的年轻老师这个问题会更严重一些,年轻老师总是会从自己的知识水平或者理解程度出发来看待讲解的问题,所以总是想不到学生到底哪里不会,哪里听不懂,就像琴弦的共鸣一样,频率一样才会产生共鸣,老师说的和学生所能理解的都不在一个频率上,自然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就会出现一种现象,老师觉得自己讲的很明白了,可学生就是不懂。
二、针对传统课堂的弊端采取的措施
我自己在思考什么样的方式才可以弥补以上弊端,我想到了小组讨论,为了激励更多同学讨论,采取了小组加分制。全班分成8个小组,每组6-7人,考虑到如果组数太多,小组展示太费时间。一个组虽然人数多,但是他们可以分开两个小组讨论,再最后把问题汇总,大家一起讨论。一开始对于小组讨论的过程没有给予加分激励,只是给定时间,看哪个组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但是这样讨论的效率没有那么高,有的同学就偷懒不积极讨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想到一種新的策略,如果所有问题每个人都能会,那么就给本组加1分,这样大家就更积极的让每个成员都会。可是这样又出现问题了,个别同学实在跟不上进度,所以总是拖后腿,这样对于某些组就似乎显得不够公平,而且有的组还不诚实,可能有个别一两个同学不会组长也会说都会了。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我采取抽查机制,抽查的同学如果有不会的就扣2分。
三、小组合作讨论的好处
第一,改变了老师一人讲的方式,更多的同学在小组内讲。
因为在给定时间内小组必须让每个人都会,如果都能把问题解决小组加1分,这样小组长会积极协调好各个组员之间的讨论学习力争让大家都会。会的同学就可以给不会的同学讲解,会的同学如果给别人都讲会了,那么会更加促进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不会的同学也有了一对一的讲解辅导,比老师一个人给全班讲时理解的更到位。
第二,同学之间的沟通可以更加融洽易于理解。
会的同学可以用他理解的方式给不会的同学讲,他们之前会有共同的疑惑,彼此比较了解,因为他们的思维水平基本在同一个级别上,这样就会更好沟通。
第三,会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培养同学们的团队意识。
会的同学会力争让本组不会的同学都会,这样才能加分;不会的同学也会努力让自己听会,不要给本组拖后腿。在这一过程中也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意识。
三、小组合作讨论尝试中遇到的问题
每一种尝试总有双面性,有好的一面同时就会有坏的一面,经过一段时间试验,发现这种小组加分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第一,因为采取加分机制,所以同学们有时候过于在意分数,会为加分公平不公平而争论,浪费了课堂上的时间。
第二,在给定小组的讨论时间内,个别同学实在是跟不上,导致整个小组总是加不到分数。
第三,个别同学习惯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他们会从心理上很抵触,所以不愿意参与讨论,总是自己思考。
第四,加分机制是激励同学们的措施,但是同学们过于看重分数,给老师的压力也比较大,因为存在一个公平问题,如果同时很多人举手,大家都很积极,这样给老师造成很大困惑。
第五,小组讨论很热烈,每个人弄会了都很激动,都想站起来给大家展示,体验一种成就感,可是课堂上无法满足每一个人的这种需要。
第六,有时候同学们讨论的太多,课堂显得不够紧凑,一节课解决不了多少问题。
四、对于小组合作讨论中遇到问题采取的措施
教学的过程就是老师和学生们斗智斗勇的过程,老师想尽一切办法激励大家去学,学生们就会出现各种问题,有了问题,老师再去想策略解决新的问题。试验中出现了问题就要不断去想对策,针对以上问题,自己静下心来去思考如何来解决。
第一,学生们过于重视分数,会冲淡了课堂的主题,舍本逐末,忘记课堂的根本,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尽可能让评分标准尽量公平;其次要给同学们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公平的,从现在开始每个人必须能够接受和承受这样的不公平。
第二,给定时间让所有人都会这是不太可能的,一个组总有个别的同学是跟不上进度,但是又要以这个评价小组讨论情况,很显然这是不太公平的,但是不评价又不能很好的激励小组讨论,所以我又想到一个策略,给定时间让各个小组讨论,讨论完老师抽查,如果被点到名回答对了就可以加分,回答错了扣分,当然可以选择放弃回答。这样既能激励小组更多的人讨论,只有会了才有可能给本组加分,这样避免了要求所有组员都要会,但又不可能在给定时间所有人都会的矛盾,而且这样也避免了所有人举手,老师不知道该叫谁的困惑。
第三,兴趣产生于一个人在某一个方面能体验的成功和优越感,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赏,换句话说就是体验成就感。课堂上站起来回答问题可以满足学生体验成就感的需求,但是不可能让每个同学都站起来回答问题,不过通过小组讨论,可以让同学们在组内互相讲,或者在组间互相讲,这样也可以满足学生体验成就感的需求。
第四,老师们总会觉得一堂课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或者讲的太少了这个课就没上好。实际上讲完了和学生们都听懂了完全是两回事,讲完了有时候只是能给老师们一些心理上的安慰,实际学生们是不是都能接受了呢?学生们都参与到课堂讨论,尽管没有完成预先安排的内容,可能学生也就只能接受这么多,如果硬要都讲完,那也只是“讲完了”,而不是学生们学完了。所以这个问题是老师的心理问题。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小组合作加分是外在的刺激,这种策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同学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但还是应该逐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因,慢慢让学生们体会学习数学本身的乐趣。如果把这种外部强化撤掉,依然能保持同学们学习数学的热情,这是我们最终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