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掌控
2017-09-27刘敏
刘敏
摘要: 语文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也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认为首先教师要有人气,让学生喜欢你。其次要让学生对语文课感兴趣,这一点很重要。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做到能创造好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学习。能把时间用在有效教学上。能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出效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效率 人格魅力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当今的新课改要求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同时还要保证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人就提出质疑,这样能行得通吗?看起来似乎很难,但也有有效途径,夸美纽斯曾说过:“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少教而学生可以多学。”这里的“少教”和“多学”其实谈的就是教学效率问题。就是要我们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只有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才可以在保证成绩的同时不加重学生的课外学业负担,而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值得我们不断地去探索。这里我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展示要有魅力
教师要有良好的人格魅力。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语文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科充满热情;要在邪恶面前不怯懦,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同情弱者,扶持落后者,关心上进者 ;拥有一颗永远善良真挚的童心;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和欣赏的眼睛;要有健康优美心口如一的语言;要像慈善的上帝一样,永远播洒圣洁的思想。只有教师用自己良好的人格力量征服了学生,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信赖感,亲切感,才会对教师所教的语文学科产生兴趣。我们不是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语文老师,平日里一定要发自内心的热爱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就是最喜欢自己,最爱自己的人。这种情感一旦产生了,学生就会深深的喜欢上老师,才可以和老师上下一心,共克学习上的难关,充分的理解老师的意图,并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完成任务。
二、活动要有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进入初中后,学生在身体和心理等方面都已经具备了接受初中教育的条件。随着知识、经验、技能的不断丰富,他们已不同程度地产生了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感的要求,这正是对初中学生进行美术教育,促进他们身心发展的良好时机。
我们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优秀的教师无不都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十分精通如何从激发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是这样做的。孔圣人曾根据自己的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寓教于乐”的教法。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他们的巨大的潜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三、互动要有情境
“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要善于批文入情,以情动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白居易这段论述启示我们,语文教学要通过“言”和“声”显情感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著名教育学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有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
1、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需求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开拓性的问题,并不失时机地提出来以触及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其求知欲,拨动他们思考的琴弦。例如教学《背影》一课,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创设如下问题:文章为什么不刻画父亲的正面形象而写“背影”呢?作者是如何刻画父亲“背影”的呢?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过铁道买桔子”时的细节呢?课文几处写了父亲的“背影”?“背影”在行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如果让你写父亲的“背影”,你如何构思呢?这样的问题一旦出现,学生学习情绪就会高涨,思绪也就随之而“活”了起来。
2、点拨学习思路,鼓励学生大胆想像。
教师要指导学生突破课文情景,把思维的领域扩展到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和想像力。在教学《五柳先生传》一文时,我播放典雅优美的古曲《莲》,将陶渊明的画像投影在大屏幕上,迅即抓住学生的心,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一个个沉浸在审美享受中,对画面上的拄杖老人更是指指点点,议论纷纷。此时,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比如《归园田居》、《桃花源記》等,让大家对陶渊明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学生伴着优扬的古乐尽兴朗读,初步感受文章的内容。
课堂犹如列车,每个教学环节都是一个小站,在驶向知识殿堂的行程中,师生、生生互问互答,互相启发,充分展示语文魅力及个人才华,共同营造出良好的互动氛围。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经历“新鲜→享受→兴趣→好胜→接受挑战→尝试、探究→成功→获得成就感”的心理历程,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文章的深层主旨,教学效果良好。
四、构建要有效率
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例如,我在教这《孔已己》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在预习中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课堂上以“鲁迅为什么给主人公起个‘孔乙己这个名字”为题,启发学生设想一下孔乙己是怎样的人,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的作用,再让学生思考“孔乙己处在怎样的一个社会里”、“为什么孔乙己出场才可以笑几声”两个问题,最后以“孔乙已是怎样的一个人?可怜吗?可恨吗?可爱吗?”启发学生归纳课文。这样教,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
五、点拨要有手段
教学手段单一,单凭教师一张嘴一支笔,久而久之,学生没有新鲜感,也影响教学的效率。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能让学生感受到新鲜的活力,刺激学生的注意力。比如说可以利用挂图,音像,尤其是多媒体来进行教学。
我相信,做到了以上几点,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一定会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