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有效地利用晨读
2017-09-27胡江艳
胡江艳
【摘要】“寸金难买寸光阴——一日之计在于晨”,对语文学科来说,晨读课就是一天的开始。在实际教学中,本人发现学生的晨读价值有所缺失,究其原因主要是内容面窄,形式呆板;师生重视度不够,指导不足。针对以上原因,本人结合实践经验,找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拓寬晨读面,做到内容的丰富;形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适当引导,传授读的技巧。
【关键词】晨读 ; 内容 ; 形式 ; 教师引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183-01
“一日之计在于晨”可见“晨”的重要与宝贵;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进行晨读显得尤为关键。然而经过半个学期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只是把晨读当做学习任务来完成,流于形式,效率低下或无效。有时还会闹出学生忘了当日晨读的内容。本文结合实践就此如何有效地利用晨读展开论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有较丰富的积淀,形成良好的语感,获得基本的语文修养。晨读为学生形成语感的积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语感既包含对作品思想内涵的感悟,也包括对作品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节奏韵律等语言形式的把握。可惜,学生没有抓住这个契机,造成了语文晨读价值的缺失。
一、传统语文晨读价值缺失原因剖析
1.内容面窄,形式呆板,晨读的兴趣得不到激发。
据了解,学生每天晨读的只是课标教材的内容,特别是当前学校、家长及学生为考试而学习的功力心态比较凸显的情况下,学生晨读大部分时间集中精力读教材规定的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的课文或是教师为了上课所需要求学生读的课文。就调查结果而言,要求背诵的文言文和古诗词学生读的较多,而现代文较少,除非教师布置的才会去读。学生普遍认为现代文篇幅长,读起来费力,尤其是像说明文这样的文章读起来更是枯燥乏味。再有晨读形式也很单一呆板,表现为:学生自读、齐读、带读或背诵,因此,学生在枯燥乏味中无奈地度过了美好的光阴。他们在这时光里要么消极怠工,要么装腔作势,机械应付,没有兴趣支撑的学习活动必然是无效或低效率的。
2.重视度不够,指导缺失,制约学生发展空间。
很多教师和学生没有意识到晨读的重要性,结果导致了读的广度不够,没有拓展学生的视野;读的深度也不够,很难提高学生的精神高度。譬如学生在读《雷电颂》时假设再读一读有关屈原被害整个过程的背景文章,就易把握屈原的内心世界,理解人物形象。这样远比教师在课堂上口干舌燥地分析屈原形象更有效。二是教师忽视了不同文体特点对阅读、背诵的制约作用,未能有效地指导学生随文本内容和阅读目标选择相应的读、背策略。学生读的时候不得要领,所读的文章一般都是通篇读,语气、语调、语速都一样。
二、新课程理念下提升语文晨读价值
1.拓宽晨读面,做到内容丰富
首先,根植于教材,深挖细品
教材中的课文就像例题一样,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是学生阅读的范本。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能让学生懂得举一反三。”因此,晨读首要读的是课文。不同文体的文章有着不同的美。学生能悟到美,应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精读,这就如品茶细细品味才能悟出茶道。能表达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地方,文中难点,难点段(句),语言有特色的应多读,让学生明白不同文体有不同的语言特色。例如,诗歌语言凝练含蓄富有音乐感,说明文语言科学准确,议论文语言犀利酣畅,入木三分,小说语言生动形象,入木三分。读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有海伦重获新生的喜悦;读朱自清《背影》“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的感人画面,谁不为之动容?……细细读,慢慢咀嚼,走进作者的心灵就可发现其中的真善美。
其次,读好文章,读写结合。
新课标明确要求扩大学生阅读的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因此,学生的阅读范围不只限于课本,还可以延伸到课外。学生和教师可以精选些时尚与经典融合的美文来阅读(从语文刊物到名家名著),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爱读书的情愫,形成阅读经典的主体自觉。此外,为巩固学生所读,还要让他们多读多记。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及时地记录自己的感受,圈画出有意义的语句,读写结合,以便学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这样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晨读的效益由此显现。
2.晨读形式多样化,激发读的兴趣。
简单、机械的晨读容易导致学生疲乏,相反,灵活多变的形式是增强学生读书兴趣和效果的催化剂。教师根据不同目标可以引导学生交替使用散读、齐读、跟读、个别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配乐读等;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进行析读、品读、研读、辨读、评读等;根据学生掌握程度进行说读、写读、听读、背读、赛读等。诗歌可以吟唱,小说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读,优美的散文不妨配以抒情背景音乐,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其中的韵律和意蕴……
与此同时,要注意读背相结合。光读不背如同过眼烟云,背诵是知识储备的重要途径之一。
3.教师适当引导,做读的导航人
学生读的内容尽管丰富、形式尽管多样,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也只能是无头的苍蝇。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帮助者,应认真做好导读的工作。
教师要传授些读的技巧,让学生掌握些方法,读出韵味来,这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爱上读。语言文字的背后,汩汩流淌着作者情感的河流以及独特的生命体验。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要让语句的音韵节奏、语调及色彩直接刺激学生大脑,将一个个语言符号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具体说来朗读技能主要包括如何发音吐字,如何处理停顿、重音、语调、节奏。
例如在读李白《行路难》中“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停、投、拔”应重读,“不能食”读出李白面对美酒佳肴难以下咽的感受。“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抓住标点符号感叹号、问号、句号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这里为突破口来引导学生读。
学生如果能利用朗读的基本技能进行晨读,在读的过程中,表面上看是用声音读,其实已经是用心在读,走进了文本发现美,欣赏美。
总之,晨读作为课堂的一部分,它的价值意义不可小觑。教师应负担起相应的责任,让学生爱上晨读,使校园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参考文献
[1]成宁.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探讨于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6.(7)
[2]杨建军. 语感与积淀:语文晨读的价值诉求[J]人大复印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2010.(10)
[3]韩军.韩军与新语文教育[M].北师大出版社,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