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疑

2017-09-27格日勒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设疑

格日勒

【提要】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把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引导学生产生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适时激疑,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

【关键词】 激疑 巧问 设疑 设障 求变

G623.5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 疑问的交叉点往往能最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维。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的几种方法。

一、激“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

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教师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向学生激疑:“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丢进石子后水面却上升了?”一“石”激“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长度、面积等的知识块被激活。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石子有长度,有的说因为有宽度,还有的说因为有厚度、有面积等。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教师看准火候儿,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二、巧“问”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兴趣。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随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得也很深刻。

三、示“错”

教学时有意搜集或编制一些学生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和结论,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与对之间的交叉冲突和悬念,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致误原因,克服思维定势。如我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出示了一道容易出错的复习题:36-36÷3。许多学生的计算步骤如下:36-36÷3=0÷3=0。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是强信息“36-36”削弱了计算顺序这一信息,造成了计算的差错。出现这两种情况,正在我的意料之中。我顺水推舟,把这两种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这两种计算哪种正确。顿时,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第一种解答正确,有的说第二种解答正确。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我顺势引入新课:“到底哪种解答方法正确呢?我们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后,就知道答案了。”顺势讲授新课,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实践证明,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做错的题目,展示错误,造成“悬念”,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四、设“障”

教师要准确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疑置难,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创设悬念,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出示两组题:(1)1.6÷0.25,15÷0.15;(2)10÷3,14.2÷22。学生很快计算出第一组题的得数,但在计算第二组题时,学生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完。“怎么办?”“如何写出商呢?”学生求知与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不协调”。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这样以“障”造成“悬念”,使学生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心中始终有了一个目标,激发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五、求“变”

求“变”就是在教学中对典型的问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数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对学习始终感到新鲜、有趣,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学习了分数应用题后出示两个条件:男同学20人,女同學16人”,让学生根据所给条件自己提出问题,并且解答。由此可以提出很多不同的问题:(1)男同学是女同学的几倍?(2)女同学是男同学的几分之几?(3)男同学比女同学多几分之几?(4)女同学比男同学少几分之几?(5)男同学比女同学多百分之几?……这样的变换使学生再度陷入问题的探索之中,而且这种求“变”,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学生思维潜力的发挥起到一个创景设情的作用。

六、留“味”

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终结。“学贵存疑”,有疑是对知识“学而不厌”的需要。小学生年龄小,对新事物易产生好奇心,喜欢追根问底,假如课堂结束时充分利用教材的“新”、“奇”、“特”之处设置疑问,则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新知的能力。例如米和厘米的认识这节课下前,教师可以提问:如果用我们学过的米和厘米量中旗到临河的路程有多远,你觉得怎么样?有的学生说用“米”量,也有的学生说:“不好量,太长了。”此时教师设置悬念:“计量较长的路程有没有更合适的计量单位呢?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解开这个谜。”这样,在揭示矛盾的同时制造悬念,使学生在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的同时,也产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

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适度拓宽延伸,有利于开放学生的思维,培养探究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在教学中需要精心设计问题和练习,精心设疑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达到预期效果。

在数学中问题无处不在,注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把握有效的设疑机会,采用合理的设疑方法,讲究设疑技巧,可以使教学更恰到好处,形式活泼多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乐学、会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和发展学生的素质。endprint

猜你喜欢

设疑
浅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语文课堂激趣技巧
浅析发散学生思维的方法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浅探
于“平常”处设问,在“无疑”中生疑
设疑导思
谈初中生物学习兴趣的培养
高效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