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灵动的童心构建“活”的课堂

2017-09-27盛敏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14期
关键词:用活激活小学数学

盛敏

[摘 要]:用灵动的童心构建“活的课堂”,教师要把语言“讲活”;根据不同学情把教材“用活”;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潜能生并努力把他们的思维“激活“;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才能使小学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关键词]:小学数学 活的课堂 讲活 用活 激活

中国分类号:G623.5

“以智慧启迪智慧,用童心呵护童心”这是我对新课程教育理念的理解,也是自己一贯坚持的教学风格,本文所说“活的课堂”,不是指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它体现在以“问题、参与、体验”为关键词[1],基于学生主动建构,即富有童趣又不失数学味的有效课堂。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谈谈在一线教学中如何建构“活的课堂”。

一、把教师语言讲“活”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关键之一就是教学语言。马可连柯说过“只有学会用十五种、二十几种声调来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学会把脸色、姿态和声音,用上能做出二十几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我才变成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2]可见,在“活”的课堂上,教师要借助于形象生动的口头语言,恰如其分的体态语言,吸引学生注意。

几年前,我有幸到南沙区Z农场学校给当地的孩子们上一节数学课。课题是二年级的《统计》。上课前,出于对农村地区孩子学习能力的担忧,有些老师建议我把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的活动环节取消,以常规讲授型教学为主。我想:农村地区的孩子,平时上课主动参与性不强,确实没有什么活动经验,低年级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如果自己在教学语言上富有童趣,得到他们的共鸣,也同样能吸引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怀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到学校一看,嗬,毕竟是低年级的孩子,与城区孩子一样天真烂漫,他们对老师的到来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很好奇,叽叽喳喳问这问那,兴奋极了。考虑到是练习课,且学生们在一年级已经接触过统计知识,为了避免雷同、引起兴趣,教学一开始,我用播放视频的方式开始了统计课的教学:“同学们,你喜欢养小动物么?你养过什么小动物呢?”这句话立刻让他们活跃起来,回答的内容比城区的孩子丰富多了。如:我养过小羊、猪、小鸡、兔、鱼、狗……我接着说:“前几天,我们学校小农场买来了一些小动物,规定每班可以领养一种动物,你们想领养哪种小动物呢?”此时屏幕上出现几种小动物活蹦乱跳的视频,立刻吸引了所有孩子的注意力,有些孩子还忍不住笑起来。“哈哈,目的达到了!”我在心里偷着乐,接着说:“二(1)班的孩子们为此还争论了起来,到底领养哪种小动物呢?”几个孩子为此争论不休的场景出现在屏幕上。很多孩子边看边动起了脑筋,我不失时机地问:“猜一猜,他们后来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很多孩子马上自发地讨论起来,又纷纷举起了小手。太好了!我请其中一个孩子回答,他迅速站起来,迫不及待地说:“老师,让他们统计一下,看看喜欢哪种动物的人多,就领养哪种小动物吧。”哈!和我在城区上课时的反应一样,这时,我悬着的一颗心开始落进肚里,并对他们充满了期待。

各小组根据录像,顺利收集并整理原始数据后,我请每个小组选一名学生汇报本组统计结果,全班集体评判哪组收集的数据最准确。此时,Z小学的孩子们表现得比较羞涩,迟疑、不自信,明显缺乏数学语言的表述训练,且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环节所用时间比城区孩子長。我想:主要原因是孩子们在日常学习中鲜有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学习过程,是孩子们缺乏这样的学习经验造成的,与他们的智力因素无关。为了验证这个想法,在最后环节我给学生提供了一道这样的实践运用题:学生顺利答完第1小题后,我出示了第2小题(右图):

“如果让你再去进货,你会将哪种笔盒再多进一些?”片刻的沉默之后,有几只小手犹犹豫豫地举了起来,一个孩子说:“老师,我会把第2种笔盒多进一些。”我笑了,在城区学校也会有这样的回答。我不动声色,问:“你是怎么想的呢?”,孩子答:“因为第2种卖的最少。”还是“负迁移”惹的祸!很多孩子看到第2种少,就会想到要去多进货。我提示:“卖出去的数量最少说明喜欢这种笔盒的人多吗?”回答问题的孩子摸摸脑袋若有所悟,此时,一个孩子忍不住脱口而出:“卖得这么少,还是不要进货了吧!”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自发地讨论起来。真是了不起的转变!我一看,离下课还有几分钟,索性让他们自由讨论。讨论的结果慢慢趋于一致,大多数孩子认为进第4种笔盒比较合理,因为第4种笔盒卖得数量最多,说明喜欢这种笔盒的人多,所以要多进一点。”有的孩子还想到要用打折促销的方法提高第2种笔盒的销售量……他们的结论和城区孩子们的想法完全一样!

看,即使是面对偏僻农村学校的孩子,只要教师的语言“活”,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一定也是“活生生”的!

二、把教材用“活”

新课程倡导老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3]。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但它毕竟只是书面的东西,它所承载的信息是有限的,面对活生生、不同生活背景的孩子,教师要根据实际学情需要,灵活使用教材。

“倍的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一节起始概念课,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倍的知识以及分数、比例等知识的基础。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倍”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概念抽象,难以理解,生活中也很少接触到倍,缺乏感性认识。

根据以上分析,我把教材中的人物改成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喜羊羊”和“美羊羊”,教材例2摆小棒场景改成“羊羊”们排队欢迎大家,把教材中“做一做”的练习题改成新授环节的操作内容,鼓励学生发挥创意,用不同的形状来演绎4的3倍。这样处理后,学生们既能兴趣十足地进入学习状态,又对目标的观察更加方便,通过质疑、探究、验证最终得出结果。主要教学环节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个环节“看一看 说一说”,屏幕先呈现 “喜羊羊和“美羊羊”排队欢迎大家进村的情景,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描述“两种卡通人物”的数量关系,通过知识迁移,让学生在自由观察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倍,知道倍也表示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再出示例2主题图,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分析两种图形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深入了解知识点“倍”。把教材中主题图设计成一对对练习题组的形式呈现,这样改动更符合低年级学生从直观感受到抽象、内化的认知特点,使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中完成对倍的初步感知。教学第二环节,我以教材“做一做”为原型,改造成“摆一摆 想一想”,鼓励学生发挥创意,用不同的形状来演绎“倍”,感受“倍”与几个几之间的关系,达到口、手、脑并用的学习状态,逐渐完成对倍概念的建构。endprint

根据不同学情“活用教材”,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明显提高,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这样的情景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活”用教材的甜头。教师只有吃透教材,灵活运用教材,使教材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上课才会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才能真正“教得活”,学生才能“学得活”。

三、把潜能生“激活”

17世纪法国数学家帕斯卡曾强调:“数学这一学科是如此的严肃,我们应当千方百计的把它趣味化”。由于数学研究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因此,它在很多方面脱离了具体的事实,成为学生所学各科中最为抽象、最为概括的学科。同时,经历一段时间的磨炼,一部分学生已经被贴上了数学差的标签。面对这种现状,数学教师应该从多方面“激活学生”,让他们重新燃起学习热情,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当学生动脑并在智力上受到挑战时,他们更能激起热情并参与课堂活动。他们喜欢那些能激发他们思考的教师,他们喜欢上这样的课[4]。潜能生亦是如此。为了激起他们思考的热情,让他们自觉而认真地去思考、去解题,教师要巧妙运用儿童语言,让一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变得象童话故事一般有趣,使他们产生兴趣,愿意接纳,激起思考的热情。比如在计算练习课上通常会请学生到黑板前做视算练习,大多数潜能生都比较胆怯,即使会做也不敢举手参与。为了唤起他们参与的热情,我就把手中的粉笔比喻为孙悟空的“金箍棒”,黑板上一道道试题就是“妖魔鬼怪”,鼓励他们要像孙悟空一样拿着“金箍棒”去铲除这些“妖魔鬼怪”。孩子们一听,可激动了!个个都争着要上台当“孙悟空”。课堂气氛立刻就活跃起来,潜能生练习的效率得到极大提高。教师用这样的语言激励孩子,他们非常容易接受,个个都会争着抢着要当“孙悟空”把课本中的练习题完成,使单调的计算练习也变得妙趣横生起来。

让实际事物教给儿童思考——这是使所有的正常儿童都变得聪明、机敏、勤学、好问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5]。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考虑如何把潜能生从思维的休眠状态中激活,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他们才会逐渐形成内在的学习动力。孩子的头脑就像一部设计精良的机器,一旦开动起来,就会越转越快,最终迎来属于他们的思维曙光。

总之,教师在备课时如果能以学生的视角来研读教材、理解教材,一定会让自己的课堂更精彩、更生动,使学生学得更轻松,从而达到学生、教师和教材三个对话主体的和谐统一,才能使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参考文献】

[1]叶宝金.《引导学生有效参与智慧课堂》[G]《课题研究》2011.07-096

[2] (苏)马卡连柯.《马卡连柯教育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06年。

[3] 朱慕菊編.《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大.2002.06-1。

[4] 邓俊超 .《知识.思考.智慧》[G].《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年3月第30卷第3期。

[5](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133endprint

猜你喜欢

用活激活小学数学
浅谈小学高段教学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用活”语文教材二三式
创设情境,激活政治课堂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培养想象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新课程理念下对用活教材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