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教学方式提升课堂实效
2017-09-27吕晓军
吕晓军
摘要:结合具体的案例,例谈如何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通过探究合作突破重难点及让学生学以致用,探讨提升课堂实效的方法。
关键词:有效教学;比喻;探究;生活化
【分类号】G633.91
评价一节课的好坏,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1]。在课堂中给学生以愉悦的心理体验,吸引学生能自觉的预习,复习,拓展探究,做到真正的思维行动起来,让学生得到进步和发展,引发学生继续主动学习的愿望,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充满活力和乐趣性的课堂,可以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个师生平等的课堂环境可以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发展学生思维,完成对知识理解和建构,提高课堂效率。下面谈一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
一、设置悬念,产生矛盾,吸引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在魔术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即错误引导,所谓错引,就是魔術师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一个地方,却在另一个地方将魔术效果呈现出来,待观众发现,无不渍渍称奇[2]。在生物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采用这种错误引导的教学策略,根据教材内容,经过精心设计,故意把学生往“错”的地方引导,使学生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上产生强烈的认知矛盾,进而产生“纠错”的冲动,主动的去获取知识,以证实自己的认知,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学习“分离定律”一节内容时,在引入时教师可以提问,现有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如果高茎豌豆和高茎豌豆杂交,矮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产生的后代是哪种类型的?学生很容易会答出高茎或矮茎。通过一个学生习以为常的问题,将学生引入到教师故意设置的陷阱中。然后教师可以很自然的追问,如果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产生的后代是哪种类型的?很多学生会答出既有高茎,又有矮茎。当然也会有学生会回答产生的是不高不矮的豌豆。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学生的答案都是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得出的,都有各自能自圆其说的理由。此时,已经制造了足够多的悬念及知识矛盾,学生都期盼着老师这个裁判给自己一个肯定的答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展示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纯合高茎豌豆和杂合高茎豌豆杂交,子一代全为高茎,而子一代高茎自交,子二代中既有高茎,又有矮茎。这一结果与学生之前的认知产生了强烈的矛盾,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为接下来学习分离定律做好铺垫,引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体验发现真理的快乐。
二、巧用比喻使抽象的知识通俗化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上处于紧张状态的学生得以放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投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中去。
在学习“细胞的增殖”一节内容是,关于后期染色体的行为着丝粒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时,染色体的两条臂应该是相对的,而不是相反的。教师可以将书本翻开,将书的书脊比作着丝粒,书页比作染色体的两条臂,用手拿住书脊运动模仿纺锤丝牵引着丝粒运动,让学生观察书页的方向来理解染色体向两极移动时染色体臂的方向。此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的提出将染色体分离时比作是姐妹分离时的依依不舍,所以染色体的臂是相对的。通过形象的比喻让学生产生具体的认识,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喻还可以使深奥难懂的概念浅显化。在学习细胞分化的本质,可以将细胞分化比喻为高考结束后填报专业志愿,在填之前有选择各种职业的可能,分化就相当于选择其中一个专业志愿,工作时就相关专业发展。通过这样的比喻,化解难点,便于记忆,深化思维。在学习“神经元细胞的结构”时,教师可以伸出自己的手,将手掌比喻成神经元细胞的胞体,而手指则是神经元细胞的胞体,此时,可以问学生那神经元细胞的轴突是?学生会毫不犹豫的答出是手臂,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三、注重探究学习,突破重难点
组织好探究性学习是课程标准对生物教师的要求,探究性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等,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习“细胞膜和细胞壁”这一内容时,如何让学生理解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本节内容的难点。教师可以在介绍磷脂分子的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构建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上的排布模型。先让各小组模型互评,然后教师对模型进行评价,指出正确的模型。在此基础上,继续构建如果整个磷脂分子全浸在水中时的模型。经过互评及教师评价后得出规范模型。在前面构建的基础之上,学生对磷脂分子的特点以及磷脂分子在不同环境中的模型以及有了自己的认知,因此此时结合细胞内外的环境特点,让学生构建磷脂双分子层的模型,再结合蛋白质的几种可能存在方式。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其核心在于对“问题”的不断追求,在探究的过程中,发挥民主平等的教学关系,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提问,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主动建构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而不是在教师刺激的被动灌输下接受这一内容。
四、结合生活化场景,让学生学以致用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课程标准中也明确生物科学要注重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生物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很多的应用,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解释平时常见的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细胞呼吸”一节内容时,某些生物细胞厌氧呼吸产生乳酸和少量能量,还有些生物细胞厌氧呼吸时产生的是酒精、二氧化碳和少量能量。学生总是会以为厌氧呼吸时会同时产生乳酸酒精和二氧化碳。想让学生辨清,可以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少量酒精可以让人兴奋,过量酒精可以麻痹神经系统,使人昏迷,俗称醉酒。大家判断是否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某长跑运动员跑了一段时间后,开始兴奋,跑得越来越快,快到终点得冠军时,却由于不胜酒力醉倒在地而错失了冠军。学生在哄堂大笑的同时马上会根据自己的经历判断出这样的事情是不会发生的,因此得出人体不能产生酒精的结论。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那我们在长跑后浑身酸痛,犯困是因为什么?学生自然能答出是因为厌氧呼吸产生了大量的乳酸积累导致的。通过这样的实例分析,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
所谓教无定法,对于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我们不能寄托于一种思想的运用,而应该大胆创新,将各种艺术形式融入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作为生物教师,我们都应在学生的心田埋下一颗好学的种子,待到破土之时,它便能自取营养,成为一棵参天大树,成就一个伟大的奇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3.
[2]李作为.运用魔术思想激活生物课堂.中学生物教学,2013(5):27-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