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以教材为载体,构建德育教育框架
2017-09-27秦序玲
秦序玲
【中图分类号】G41
小学的德育主要是习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对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学习,进修,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道德为先的观念。课堂应该从“一切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再回归于孩子的生活”这一理念出发,珍视童心世界,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其自身特点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一、德育认知的时代需要。
德育即是育德,它是主体有意识地将社会规范、社会要求、社会思想道德内化为自身德性的过程,它是在社会主体价值所认同、接纳的价值观念、行为意识的刺激下,通过主体内在的信息加工,最后付诸实践的过程。德育活动是一个“认知─抉择─实践─反思─再认知─再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主体─发展性的德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坚定不移地以学生为根本,促进学生主体德育的发展,这是德育的新要求和新趋势。
新的德育意识在人们身上的强弱程度是有所不同的,导致新时期德育工作在实际上有很大的差别,我们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教育市场的开放和新闻媒体的不断涌入,对广大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观产生了深刻影响,所以我们教师要在新形式下培养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尤为重要。
二、德育开展的基本途径。
德育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学是德育的基本途径。因为它具有很强的教育因素,多方面的教育条件表现如下:
1、课堂德育“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家加里宁曾经指出:“教师的世界观、品行和他的生活,以及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全体学生。”对学生时期的许多事还记忆犹新,甚至小学一、二年级的事情至今还历历在目。老师写字的一个动作、上课说话的一个表情、讲课时的举动等等都会让学生记忆犹新,小学生的模仿力是最强的时候,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哪怕不起眼的一句话也应该注意,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代品徳优良的学生。例,语文课,是小学生的一门基础工具课,但在某种程度可以说是一本思想、政治、道德伦理、历史、生活的百科全书,具有文化复合体的作用。即有显性教育特性,又有隐性教育特性。含有不尽的德育资源,能从多方面陶冶学生情操。再如,音乐、美术等艺术课,不仅发展了学生艺术兴趣和特长,丰富精神生活,陶冶学生高尚情操,促进学生心智健康发展,也能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信心、自尊心。体育课,能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完美的个性。使学生的自觉性、组织性、纪律性以及团结协作、集体主义等道德品质得到良好发展,勇敢、自制、坚持、果断等坚强的意志品质得以形成;良好的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及爱国主义精神在潜意识中逐步形成。这些教育性内容能够恰当地得到挖掘和体现,教学就会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产生巨大的总体效应。
2、方式德育“浓妆淡抹总相宜”。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教学的教育力量最集中可以从多方面(如学识、才能、为人处事的态度、思想政治观念、个性特长等)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给予有力的、有目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教育很多都是随着知识的传达讲授来进行的,很少带有说教的色彩和明显的教育意图,能够潜移默化地被学生所接受,并在很多方面被学生用以自励,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比如通过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方式。
3、学科德育“为有暗香来”。在学校教育中,教学对象(即学生)的求学意识最明确,求学的行为最自觉,常常表现出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真的态度。这有助于德育的内容被认真理解和思考,从而进入人心、人脑,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想品德,增强德育的实效。在学习《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要向学生渗透我们要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生活。通过教师入情入境的朗读指导,才能“悟”出“道”来,产生感情共鸣,让学生受到教育。再如讲授《凡卡》时,反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对比朗读信的内容和写信时想的事两部分,还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其中学生朗读:“……我没爹没娘,只有您一个亲人了?”“……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读着读着,学生便不由自主地对凡卡产生了深深的同情。接着又让学生对“寄信后的事”进行想象,并讨论“爷爷能不能收到凡卡的信?”和“如果爷爷收到信,会不会带凡卡回家,为什么?”课文结尾为什么要这样写?通过朗读、讨论,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凡卡的悲惨命运是无法摆脱的,因为当时是黑暗的旧社会。从而激发全体学生痛恨旧社会,珍惜今天幸福生活。所以,只要让儿童走用心去体验,就会使他们沉浸在课文浓厚的情感意境中,自己的感受也会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体育课,可以让学生学习奥运健儿刻苦训练的拼搏精神,忍着伤痛为国争光的伟大,体会小组合作,团结一致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习综合课,我们要提升环保意识;教学集体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完成共同的任务而进行的各种交往和信息传播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之间在学习、探索、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广泛交流,有利于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活动和交往中蕴含着丰富德育内涵。我们应当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素,贯穿课改理念,新课改下课堂教学和德育渗透要融为一体,在讲教材的过程中,时时体现德育的渗透,把握学生的脉搏,使他们的心灵得到陶冶。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项面广、量大、时间长的艰苦细致的工作。,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是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与主体性的弘扬,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来说,是经验的共享、视野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只有抓住新课程德育管理方法,德育将充满魅力、充满智慧、充满生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