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学生社团,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2017-09-27王兴蒙刘凯峰
王兴蒙 刘凯峰
【分类号】G645.5
北宋时期司马光就曾有个精辟的论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而德与才的孰重孰轻,坊间一度流传着这样几句话: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在这里,学校德育就尤为重要。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而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在内,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有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诗社、棋牌俱乐部、书社、文学社等社团活动,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
而学生社团作为青年学生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均发挥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注重学生社团建设,充分发挥社团的积极作用,活跃校园生活,丰富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育人氛围的探索中,从学生需要出发,倡导学生自发成立一些对自身发展有益的民间组织,把兴趣转化为动力,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让社团成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 社团——学生自我意识的摇篮,自主发展的舞台,自我教育的阵地
学生社团是青年学生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因此,学生作为社团建设的主体,学校在成立社团时要发扬学生的自主精神,注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体现学生的特长,信念,突出学生的需要。
我们应该打破原有的老师组织,制定教学计划,发动学生参与的“第二课堂”形式,建立学生“业余社团”。根据学生的自我需求,针对学生自身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自我展示的欲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从学生 自己的特长、爱好和兴趣出发,来确定组织何种社团,开展哪些活动,需要谁来参加,邀请谁来指导等等,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保证了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在创建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潜能”,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了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
社团活动是学校生命力所在,社团活动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社团文化活动中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社团建设要注意形成社团特点,发掘社员的个人潜能,突出学生的个人特长,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一方舞台。因此在社团建设的众多事务中,把更多的“自主权”交给了学生,让青少年学生担当起处理社团事务,决定发展目标,实施发展计划,总结调整等一系列的工作。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良好品质;正确认识“自身成长与集体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
二、社团——青年学生了解社会的窗口,服务社会的通道,社会意识形成的催化剂
学生社团是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窗口,是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通道,是学生适应社会,促进社会意识形成的催化剂。因此,在社团建设的形式和方式上,应注意社团的开放性,向社会拓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接触社会,感受社会,服务社会的同时,强化青少年学生的社会意识。学生社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学生渴望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团适应了中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 性化的特点,避免了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当今中小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比较差的,而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多元的文化社团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
三、社团——校园文化建设灵魂
1、社团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
把握社团建设的时代性特点,强化社团建设的导向性功能。社团建设在融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侧重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培养。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社团活动,诸如体育竞技比赛、登山、游泳对训练体能、增强体质的好处自不待言,其中对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与方式。在社团活动中对学生渗透做人的教育、合作精神教育、奋斗精神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互助协作精神、勇于进取的品质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高品位的文化素养,从而从根本上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塑造多元性的校园文化活动
社团建设无论采用何种形式,育人宗旨必须始终坚持,不能改变。在把握社团建设的学识性,专业性,娱乐性的同时,还必须从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等多元因素综合考虑,增强社团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各种各样的文艺、体育、军训、理论探讨,学术报告,营造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培养其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有进取精神,有良好气质、天天向上的人。
3、社團文化建设可以极大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社团文化建设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它引导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社团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合适的校园文化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所以,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而社团文化,象和煦的春风一样,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所以社团建设之初,就要注意与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相结合,把它融入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健全的人格教育中去,使其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社团文化是常新的,能够保持永恒魅力的,能够唤起青少年一代心灵的,能够激发青少年学生激情,能够唤起青少年一代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