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7-09-27王静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感恩德育

王静

摘要:育人德为先。自古以来,我国的教育家总是把“德”放在“才”的前面。当今的社会,也越来越看重人的综合素质。因而国家也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不但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渗透德育。

关键词:德育 感恩 同构同生

【分类号】G623.2

育人德为先。自古以来,我国的教育家总是把“德”放在“才”的前面。当今的社会,也越来越看重人的综合素质。因而国家也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低年级的孩子正是道德品质培养的关键时候,因此孩子在语文课堂上并不是单一的语文知识的积累,更多的是在课堂上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建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道德观、价值观。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不但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渗透德育。

一、 语文课堂应追求语言与道德的同构同生

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语言教学。语言是一种文化,既要规范、简明、生动、形象,又要含蓄、文雅、经典,即追求语言的美化。文章不是无情物,语言与道德是合二为一,同构同生的。语文课堂贯彻文道结合,以文为主,道在其中,这就是语言艺术问题。要通过教学语言,借助教学中的艺术形象,美的意境,啟迪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道德情操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例如我在教学《蓝色的树叶》一课时,通过指导读李丽和林园园的几次对话,让学生明白:无论李丽怎样说,林园园还是不愿意借给李丽绿铅笔,而是找了一个又一个借口推脱。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悟到林比较自私,但林是否就是一个自私的人呢?启发学生继续读书,边读书边思考,最后结合林园园的表现(不由的脸红了),引导学生联想,她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她会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的。同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如果自己遇到了这种情况,会怎样做。从而让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的道理。语言训练与人文感悟应有机结合,二者并举,训练之中有感悟,感悟之中有训练,并且因人因文而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这样一篇极易让教师在教学中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课文。教学中以“中华之崛起”为着力点,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学会从“伯父与恩来的交谈,从租界地的灯红酒绿,从外国人的耀武扬威以及妇女遭受不幸”等一系列事情中深入浅出的理解不振一词的含义,理解文章中所包含的国家落后遭凌辱的那种凝重,进而明白恩来为什么立下如此志向。同时在学文的过程中紧紧抓住课文出现的四字词语举一反三说一说租界地外的中国老百姓的生活,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对两个世界的鲜明对比,让学生明白国家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激励学生要向恩来那样从小立志,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二、 语文课堂应是情感与创意的珠联璧合,交辉相映

语文教学的品德教育要以情动人,激发学生情感是影响学生道德行为的一种强大动力。因此,要求教师在讲课中要有良好的情感参与。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师运用教学手段,创设生动贴切的场景,创造特定的氛围,能引发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例如我在教学《花瓣飘香》一课时,我设计了“观赏照片”这一活动。让学生带来小时候跟爸爸妈妈在一起的照片,或爸爸妈妈为自己拍的照片,并把自己最喜欢的照片相互传阅。在观赏照片的过程中,学生记忆之门被缓缓打开,一件件小事,一滴滴父母之爱,如股股暖流,激发出对父母的亲情。这时,再现图片(婴儿呱呱落地的情景,清晨父母起早忙碌的身影,灯光下辅导孩子功课,织毛衣……)让父母的含辛茹苦抚育自己成长的情景,一一出现在孩子眼前。他们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能体会,理解小女孩为什么要趁早偷偷采摘带露水的花瓣送给生病的母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些对学生的影响似春雨“润物细无声”。

2、 营造情感氛围,调动学生情感

语文不同与其他学科,仅仅培养学生的语言逻辑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学说到底不是一个推理过程,而是一个形象感知、情感感悟的过程。仿佛是一种遥远的追问: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语文教育放逐甚至幽闭了心灵的泪花。置身于“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的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的送别场景,我们可曾泪光闪闪?回望着“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的民族耻辱,我们可曾痛心?可曾切齿?灵魂可曾滴血?我们都明白,没有情感支撑的语言只是一种苍白的符号,没有情感流淌的教学只是一种冷漠的训练。在语文教育的多彩生活里,老师,你能无动于衷吗?于是,我和学生一起穿行在流泪的文字中间,用生命的手掬起一捧捧盈盈心灵的泪花。我们营造一种情的场,一种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的场,一种淋浴在真实的人性光辉之中的场。在这样的场所里学生的情感受到了鼓舞,得到了洗礼。

3、 注重引导,学会感恩

成功学家安东尼指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在一颗感激之心,时时对自己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着敬意和感激之情。记得四年级上册语文基础训练上有一短文阅读,其中给出这样一道题目:本文表现的是一种崇高的伟大的母爱,你也一定能感受到自己母亲深深的爱,想想、写写吧。当我批阅时发现,多数同学都空着,我问他们为什么?他们的回答是“老师,没有啊!”“老师,我不知道”……“什么?没有?怎么会不知道?”我感到惊讶。“同学们你们仔细想一想,父母每天为我们做什么?当你生病时,需要某样东西时,天冷没穿厚衣服时,父母又为你们做了些什么?父母的这些做法不正是出于对你们的爱吗?”这么一引导,他们才茅塞顿开。此时我还想多了解一点,问了两个问题:“在家中爸爸妈妈为你做事向他们说声谢谢的请举手。”没有人举手。“做完自己的事帮父母做家务的请举手。”只有几个女孩子举手。我感慨万分,觉得此时非常有必要跟他们交流一下,便讲了一个故事——《一碗馄饨》,当故事讲完时候,我发现许多孩子脸上挂满了泪水,我让他们谈感受,此时他们似乎明白了许多。生活就是这样,常常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对亲人、对长辈的好却视而不见。通过这件事情,我教育自己的孩子,其实感恩可以从简单做起,从生活中点点滴滴做起。例如在家帮父母干点家务,在爸爸下班回家后,给爸爸倒一杯水……在每年的四个节日(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老人节)里写一封有真情实感的信,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和教育之恩。

总之,语文是有思想性的基础工具学科,是智育与德育的统一。因此语文教学既是严格教文的过程,也是寓德育于语言训练之中的过程。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用心去观察,发现,树立语文教学也有德育教育的观点,就会将许多品德课的内容与语文教学有机的融合,使语文教学更生动更富有内涵。endprint

猜你喜欢

感恩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德育出希望之花
宽容 守信 感恩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化理论为德性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