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017-09-27王丽娟高宗晓
王丽娟 高宗晓
摘要:在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下,多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及教学素材被运用到了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就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而言,历史资料的有效运用可以极大的填充教材中的不足,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信息,这对于学生历史观的形成十分有利。以下本文就史料运用的意义及形式进行分析,重点就史料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展开具体的论述。
关键词:史料教学;初中;历史教学;应用;策略
【分类号】G633.51
历史是帮助国民了解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受教材形式的限制,部分有待商榷或者是讲述较为模糊的历史信息被剔除在教材之外,因此,部分科研学者提出了将史料运用到历史教学中,以此来弥补教材中的缺陷。实践证明,史料教学是非常可行的,并且对于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可以在具体的教学中予以充分应用,但是教师自身需要抓住该方法的运用策略,不要过于依赖史料,这样方能确保历史教学的有序进行。
一、运用史料进行历史教学的意义
1、提高学生积极的重要途径。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部分学生并为形成正确的学习观,被动式的学习长期存在,史料教学的有效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历史的趣味性,通过学生心理上的转变可以实现学生自发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
2、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必然前提。历史教学仅凭生涩的专业术语是无法有效开展的,而史料教学法的实施则可以实现课堂的延伸,在同等教学背景下,其优势是非常明显的,教师可以通过主题的明确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资料的收集,组织学生去分享、探讨,实现班级整体水平的提升。这些对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非常有利,可以在实践中灵活的运用。
二、史料在初中历史课本中引用的形式
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都可以算作是史料,史料在初中历史教材中主要以以下方式呈现:以黑体字加框形式或在小字部分引叙的文字史料,穿插在课文中,其目的主要是用來配合正文的描述,加强对正文所阐述观点的理解,或是用来进一步渲染所描述的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大量的插图,例如人物画像、地图、漫画、历史遗址等,现行教材中的不同之处是改变了以往用漫画的办法,直接采用历史照片,这种史料的引用方式在课本中也很普遍,使历史课本在知识性的基础上,增添了几分观赏性,并更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以“表”的形式出现的史料,力图利用统计数字来说明历史事实,既非常具有说服力,又能够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一些文物史料的照片,引用在课本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但一经引用就可以更直观地增加教材的历史感和真实感;在课后“练习”部分,结合当课内容,引叙一段或数段文字史料,并出思考题,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对学生而言更具有实战性,更能够适应考试的需求。
三、史料教学的运用策略
1、史料的运用不能取代教材
历史教材是我们开展历史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体,现有的历史教材在内容安排和文字的表述上是别的资料无法取代的。在现有的教学和考试背景下,淡化或放弃教材是绝不可取的。但是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过多的使用图片或视频等史料,必然会导致学生对教材的忽略。当然限于教材的篇幅等限制,教师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应该增加一些史料以丰富教学,从而增强历史的真实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2、史料应当直观易懂
针对初中生的认知特点,他们更愿意接收那些直观易懂的东西,因此在史料的选择上应当本着简单易懂的原则。如在讲述中国古代史的时候,我们的教师常常选用一些文言文资料,对于高中生而言这样更贴近历史的真实感,进而培养高中生阅读、归纳、分析等能力。但对于大多数的初中生而言,语言晦涩的第一手文言文“史料”,不仅不能发挥上述作用,反而会让他们望而生畏。例如讲到武则天的时候,有老师用了《资治通鉴》的这段话:“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面对这样一段文言文,我们试问会有多少学生愿意去做进一步的阅读或理解呢?这样的史料是毫无实效性可言的。相比真实感强的原始资料,如果有直观易懂的其它资料,我们就应该偏重选择后者。
3、史料应当简洁高效
针对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在史料的选择上要注重它的实效,切忌大量史料的堆砌或出现过多繁琐的文字表述,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例如讲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时,有教师引用了①“开元四年,宋璟为相‘务在择人,随材授任,使百官各称其职;刑赏无私,敢犯颜正谏。”②“思欲弃末敦本,阜俗安人….急于务农,不夺人时。宽赋敛,节征徭,使天下为无事。”③“开元初,上(唐玄宗)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四方丰稔,百姓乐业。户计一千余万,米每斗三钱。丁壮之夫,不识兵器。路不拾遗,行不赍(带)粮….人物欣然。”等三段史料,试图以此来让学生来体味开元盛世。上述史料的选择对于初中学生明显的构成了认知障碍。如果我们从中挑选最核心的史料“四方丰稔,百姓乐业”或最具直观实效的“米每斗三钱”,就足以让初一的学生理解当时的盛世情形了。
4、史料的运用在不同阶段应当有所侧重
面对初中不同年级的学生的时候,图像史料运用的比重又应当有所侧重,初一、初二的学生就可以更多地采用图像史料,初三的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所增强,可以适当的引入一些文字史料。例如讲到初一的《宋代的社会生活》一课时,我们所能选择的最好的史料莫过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了,“图像是无言的见证人”,学生很容易调动自身全部的感知,从而拉近与历史的距离,去深刻的体味那段丰富的历史。再例如初一《多姿多彩的艺术》这一课中讲到战国编钟的时候,我们与其大段的描述编钟的音乐成就,不如让学生聆听一段编钟演奏的乐曲,“此时无声胜有声”,让他们在婉转悠扬的乐声中去感悟古人的智慧,从而真正的激发他们对历史热情和兴趣。
总结:初中历史教学对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影响极大,因此,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进程,了解民族发展,教学工作者需要不断的完善自己,并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引进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在史料教学法的运用中,教师要抓住教学的重心,客观的认知到史料仅仅是教学中的参考资料,不能作为教学中的主线,同时,可以结合网络资讯进行验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内容的完善,为高效历史教学课堂的实现提供较好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陈惠.关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几点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14(10)
[2]薛亮.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培养的策略[J].文理导航(上旬).2013(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