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善学生评价制度,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2017-09-27易冰心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学生评价素质教育

易冰心

【摘要】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领域中的重要内容,而现如今的高校学生评价制度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为促进素质教育在高校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必须要完善高校学生评价体系,建立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生评价体系。

【关键词】学生评价 ; 高校学生评价制度 ;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069-02

现阶段,素质教育已经作为一项重要的决策被提高到相应的高度,而素质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各级各类教育都要加强素质教育。[1]高校素质教育则应是基于基础教育之上的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高校人才培养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

一、学生评价与高校素质教育

学生评价是以学生个体为对象的,对学生的优秀程度进行的价值判断。[2]对于学生而言,学校建立的较为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以及完善的学生评价制度显得相当重要。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并且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个性,实现自身理想。完善的学生评价制度,既包括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的结果,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学生目前的发展情况。长期以来的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根深蒂固,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更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重视专业教育轻人格教育,重视课堂知识教学而轻社会实践,这无疑是与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相背离的。推行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在探索中逐步的前进。

教育作为一项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要求高校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学生评价为突破口,促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学生评价制度作为学校的一项基本的经常性的工作,它往往重视学年的成绩总评,并与其他因素(如优秀学生、奖学金等)相关,这种旧的评价制度渐渐显示出与时代发展的不适应性,不能满足现行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阻碍。

二、高校学生评价的现状与不足

目前高校学生评价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注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即在活动结束时,对活动最终效果的鉴定,偏向于注重教学的结果;另一种是侧重于定量的综合评价。它是以学生的德、智、体三方面的表现及成绩进行量化,确定三方不同的比例,然后对学生一年内的三方面成绩以及附加分数作为学生当年的综合成绩,并以此作为各种奖励评优的依据。而这两种评价都是受到传统的,以掌握知识的为主的片面的评价方法,其具体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内容的偏差。智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和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素质教育不仅仅只要求学生智力的发展,要求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际能力等的提高。但目前的学生评价的内容主要是针对智育方面,并且对智育的理解和评价上,总是倾向于将课程的成绩与智育成绩直接划等号。因为在各项评价中,课程的成绩是最容易比较的。如体育在评价中占的比重很小,一般计算在参加的活动中,而德育的评价则更具有主观性,这样就导致了在学业评价中智育占据中心地位。而对智育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以及掌握的是否牢固,却很少关注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创造知识的能力。由此导致的就是学生只注重课程的成绩,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这样一来,容易导致学生对自己产生怀疑,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产生负面的影响。

2.终结性评价多,过程性评价少。多数的高校无论是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还是对综合素质的评价,都是以对学生评价的结果作为工作的总结,这个结果就是学生学年、学期甚至毕业所做的鉴定记录,以这些记录作为学生得到表彰的依据,这些结果所行使的就是总结的功能。而教师一般不会对学生评价的结果过去的受教育的情况以及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故而学生也得不到这段时间自己表现的反馈。这样一来,学生的不足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而缺点也不易及时改进。教育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功能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实现。另外,虽然评价得到了一定的结果,但是有些情况下学习过程会与评价结果相悖,那么,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评价对学生发展情况的判断就存在不准确也不合理的方面。

3.评价人员的单一性。传统的评价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根据已有的评价体系来衡量学生。[3]然而大学教育的特点则决定了大学生不仅仅要接受学校教育,与此同时也要接受学生在参与社会活动中社会的教育,因此对大学生发生影响作用的就不仅有老师同学,还包括家长以及社会人士等。在对大学生进行评价时就理应有以上这些人员的参与。但是实际上同学之间的互评,家长及社会人士的评价极度弱化,甚至没有。教师虽然能够对学生一些方面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并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变化,但是教师的评价不能代替其他人员的评价,还必须有其他人员的参与。

另一方面就是学生自主性评价的缺失。学生既然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方面占据主动性的同时还应该具有自我评价的主体性。自我评价应该作为学生学习的一部分。自我评价的弱化会导致学生不能随时监控自己的学习,出现问题时也不能做到及时的调整。这种学生在评价中的被动地位,会导致学生与其他评价人员的互动减少,评价所具有的导向和激励等功能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学生评价制度出现的以上问题,都会使对学生的评价偏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要在高校实现完善的素质教育,使所培养的学生不仅有丰富的知识,还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发展,就必须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学生评价制度。

三、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完善学生评价制度

1.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充实评价内容。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仅要考察学生对本学科、本專业和课内知识掌握的多少以及牢固程度,对课程的理解程度,而且也要注重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这是对学生智育的评价,应该成为高校学生评价的核心。另外,也要重视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评价学生,除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社会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等都应是评价的内容。[4]对于这些方面的评价,其结果能比较全面的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既能体现人的身心发展要求,又能反映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endprint

2.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建立过程性动态评价系统。现行的高校学生评价系统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只有结果性评价系统,过程性评价少。要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就要吸取传统的结果性评价的精华部分,在此基础之上,建立注重个性和创造性能力培养的过程性评价。在这种评价中,要注重收集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理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这都应该成为评价的内容。这样一种评价方法,一方面能获得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同时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此时,学习的过程和评价的过程结合在一起,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5]

3.建立多主体的评价模式。我们所探究的素质化的评价应该是一种开放性的评价,因此,要改变以往由教师单独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及社会人士等介入到整个评价体系统,诸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更能注重评价的时效性。[6]同时,在对主要内容进行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主体的评价标准,并提出不同的要求,逐渐淡化用等级和分数衡量。社会人士的评价,能判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能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认可度;评价能使学生进一步自我反思自我评价,提高积极主动性,激励自我;[7]教师则注重抓学生的发展个性,因材施教。[8]多元主体的评价,能够为学生从多角度提供有关学习的信息,能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

综上所述,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育评价的及时反馈是一个重要环节。“应试教育”中一锤定音式的反馈结果,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调整,从而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学生评价应该以注重学生的发展性功能为主,全面发挥评价的整体性功能,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同时,充分发挥教育者的职能,用发展、动态而不是静态的眼光来看待评价结果,以此才能正确看待素质教育所需要培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顾明远.素质教育的推行与建议[J].中国教育报,2008年12月20日.

[2]全国十二所重点示范大学联合 编.教育学基础.第2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吴伟鸿.建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碳素与思考[J].教育研究,2006年12月

[4]朱永祥.试论素质教育评价的若干特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年第17卷第6期

[5]田杰.试论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基本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 2000年6月第3期

[6]曹长德. 论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J].中国教育学刊,1999年4月第2期

[7]李春玲.培养学生自我反思与自我评价能力的教学途径[J]. 广东教育,2004年第2期

[8]張如珍.“因材施教”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化[J].教育研究,1997年09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生评价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中小学“减负”的悖论与教材改革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评价
小学英语课堂中对学生评价的改革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促进班级管理
有效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达成的关键
职业院校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