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小学数学教学
2017-09-27李海珍
李海珍
摘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中心,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淡化教师权威;通过数学学习,将数学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小学数学;观念创新
【分类号】G623.5
一、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的中心
传统的数学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得知识的机会;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而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感关注很少;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要从“以教师为主,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模式教学观念向“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开放式教学观念转变,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新课程注重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意味着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是学生身体、智慧、态度情感、价值观和社会适应性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
教育就是要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汇一体”的人,也就是既用情感的方式也用认知的方式行事的情知合一的人。要把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进行全面的培养。人的学习不同于一般动物学习,不仅要重视人类认知结构,而且要关注人类情感、价值观、态度等最能体现人类特性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要理解学生的行为,必须理解他所知觉的世界,即必须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事物。要改变学生的行为,首先必须改变其信念和知觉。因而更应该关注学生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从全面发展的视角关注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
二、淡化教师的权威
以人为本强调小学数学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应该与学生的兴趣相联系。强调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自然就要淡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权威意识。我们反对传统教育中教师所具有的那种专断性的主导作用,那种由上级的权威者把所必须接受的东西传给下级的接受者形成的教育体制,那不是教育,而是宣传。
当代学生渴望与教师或其他学生互相沟通、探讨,渴望教师换位思考,理解学生的难处,彼此间建立起信任、平等的朋友关系。中国传统根深蒂固的长幼有序思想受到冲击,强调互动双方的地位平等以及互动双方应该共用一套社会标准。教育过程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打破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固定地位,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他们之间地位平等,当然也就不存在教师的权威。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的发展。”强调教学是一种活动。而这种活动必须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所说的那样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淡化教师的权威,师生平等。
三、小学数学生活化
小学数学应树立解决问题的教学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首先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也就是使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使数学抽象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我们在教学中,把那些枯燥的、脱离学生实际的应用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始终提倡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数学学习的自然组成部分;提倡选择有现实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具备一定探索性的问题;提倡选择图画、表格、文字等多種形式的呈现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探索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和实际的联系,形成数学应用的意识,初步掌握一些应用数学的技能,加强了数学的应用。
如前苏联教育家鲁宾斯坦说:“教育的主要任务恰恰在于通过各种途径把人们和生活联系起来,要从各个方面向他提出使他感到有意义,有吸引力的任务,使他把这些任务当作自己的任务去解决。”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紧密联系生活的源头性的数学问题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首先自身要关注社会,关注学生生活,这样才能提出、提供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并引导学生去观察、解释、探究。
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数学时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数学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
新课程、新理念时时刻刻冲击着小学数学课堂,这要求创造性地学习和实践数学课程标准,转变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