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学院实现高效管理的对策研究
2017-09-27陈雪琴
【摘要】民办学院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发展前景不断受到挑战,主要体现在其内部管理活动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本文拟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建设、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六个方面进行相关思考,以寻求破解民办学院管理瓶颈之道。 【关键词】民办学院 ; 专业设置 ; 人才培养 ; 师资建设 ; 教学管理 ; 学生管理 ; 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048-01
民办学院的内部的管理体制问题是困扰民办学院实现战略发展的关键所在。结合重庆川外南方翻译学院在内部管理方面的模式,笔者认为可以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建设、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这六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以寻求民办学院实现高效管理之路。
一、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办学理念的专业设置
首先,专业设置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民办学院应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还要注意理工交叉,文理渗透,由此增强学科建设的综合性。例如,四川外语学院重庆南方翻译学院,结合当前重庆市轻工业和对外贸易与服务业对管理、服务人才和翻译、贸易人才急需的现实,充分利用其母体高校(即四川外语学院)和周边相关高等学府(如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大学等)在外语和管理知识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除英语翻译和日语、德语专业以外的相关优势专业,以及建设多个校内外甚至境内外实验实习基地,与重庆市地方经济建设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的情况就是典型的案例。
其次,倡导“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实行素质学分制。素质学分由专业素质学分和非专业素质学分两部分构成,学生必须达到规定的学分积累方能完成学业。专业素质教育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课、集中实践课三大块,其中每块下面又分必修课和选修课;非专业素质教育方面,涉及学生发展的品格、能力的各个方面,比如专业导论、就业指导、普通话、职业生涯设计等都应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等。
二、采取前期基础+后期分化的灵活机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应实施前期基础教育+后期分科细化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在大学的前两年可以集中开设公共基础课程,比如加强计算机、英语教学,以体现“基础扎实”,第三年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分专业进行培养,最后一年主要为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毕业设计或撰写毕业论文,参与实习单位的开发研究工作,以体现“特长”,使学生具备必要的技能。如,四川外语学院重庆南方翻译学院的英语专业(国际经贸)本科教学的课程设计,就基本遵循这一原则。在大一和大二,它们基本以英语专业知识学习为主(包括精读、测写、阅读、听力、口语、外教等,并集中精力考取相关国家外语等级证书),在大三则要求培养学生对专业方向课的兴趣(包括经济学,经济法,国际商法,市场营销,电子商務等),而到了大四则更强调学生课堂外的实践环节,就正是遵循前期基础+后期分化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三、多方面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民办学院需要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具体说,就人才配置比例而言,三分之一来自本学院,三分之一来自其它大学的退休教授,剩下三分之一是企事业高层管理人员。这也是时下较典型的“三三三制”。它是目前民办学院教师队伍的一种较理想的人力资源配置结构。
其次,建设实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所谓“双师型”教师,是对专业课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它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①要具有类似文化课教师那样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能力和素质;②要具有类似工程技术人员那样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
再次,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在物质层面上,对优秀教师进行高额奖励;在精神层面上,通过选拔,使优秀教师成为骨干教师。具体说,或者通过选送到国内外大学进修、深造,承担起学科带头人的重任,或者将有管理经验的教师提拔到学院的管理岗位加以使用,使教师感受到学院政策的优越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激励教师快速成长。
四、多角度完善教学管理体系
建立科学系统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这方面,主要包括校前学生质量评估、教学过程质量评估、教学终结质量评估和校后质量评估三个方面。①学生入校之前的自身质量评估,包括文化基础、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等方面;②在教学过程中的质量评估指标,包括国考、市考、校考课程通过率,技能证书取证率、学生参与校外竞赛活动获奖率、学生事故率、学生流失率等方面;③教学终结质量评估。包括技能取证率、校外竞赛获奖率等方面。
五、实现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体制
首先,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配置专门人员,切实开展各方面的工作;设立心理健康档案试点,建立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有效控制。如四川外语学院重庆南方翻译学院,在建校伊始就成立了心理咨询室,同时配备了一支专业的心理教师队伍,以切实有效的方式为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安全工作保驾护航。
其次,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应在人员、经费、设备、办公条件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给予充分保障,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使之与用人单位建立的广泛联系,向用人单位真实地提供毕业生德、智、体诸方面的资料,详细介绍学校专业设置及人才使用方向的情况等。
六、建立具有时代精神和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
首先,物质层面。包括校园的环境布局、建筑物的造型装饰、教学设施的配置管理、树木花草的种植培育、教室宿舍内部的陈设布置、师生员工的服饰仪表等等。要力求做到突现学校的主体价值取向,要力争做到让人步入校园的时候就能感觉到学校的魅力和专业特色,培养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次,精神层面。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包括学校理念、价值观、成才观、治学观等)往往通过校训、校风、学风等表现出来,具体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①加强校风和学风建设。②努力塑造富有个性的校园精神。③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④要坚持三条原则,即参与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和教育性原则。
参考文献
[1]王环,刘永光,王敏.依法治校 以德治校 构建和谐校园.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
[2]陈金华.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实例解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8.
[3]慕海军,白昱.试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角色定位分析.教书育人,2006,6.
[4]石丽萍.浅谈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理念、角色、职能的转换.卫生职业教育,2003,9.
[5]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6]蔡国春.试论高等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高等教育研究,2002(5).
[7]范文耀、马陆亭.高等教育的体制创新—民办学院发展综合分析报告.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陈雪琴(1980—),女,四川外语学院重庆南方翻译学院国际商学院,讲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