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2017-09-27张修现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现状产生的原因复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学生本人等多方共同努力。政府应出台相关就业政策;高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合理、公平的用人观;大学毕业生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现状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38
一 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1999年以来,教育部出台相关高考政策,我国高校开始扩招,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呈现连年激增的趋势,我国高校毕业生1998年为66万,2009年达到610万,10年间增幅近10倍。2013年应届毕业生人数达699万,201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727万,而2015年,大学毕业生有749万人,大学高校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加上14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可预计2015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40万。因此,2015年就业总量压力依然较大,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涌入城市,占有了一定的就业岗位,岗位的减少,造成了大学毕业生融入城市就业的难度加大,应引起国家和社会高度的重视。
二 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1、大学生自身原因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偏高,而市场需求结构与之不相匹配,由于大学生个人就业意愿与现实有些脱节,与社会需求不相一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另外,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刚毕业的大学生对薪酬、岗位等期望值过高,并且由于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经验及实践能力不足、专业技能缺乏而不受企业的青睐,从而导致就业难度增大。
2、高校方面的原因
高校的主体功能地位缺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困难。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与时下有不相适应之处,专业设置、专业划分、课程内容设置与社会需要不符,也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加。另外,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目前的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两大问题,一是队伍转型慢,就业指导人员多是从“管”就业工作岗位上转来的,习惯了“你哪儿能去、哪儿不能去,限制政策是什么”,缺乏指导的知识和经验,不善于指导怎么“找到”工作。二是就业观念需要转变,就业指导教材内容陈旧更新慢,形式上全是书本讲义,没有应用先进技术。因此,达不到就业指导的目的。另外,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对学生的就业起到一定的作用。
3、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不切实际的对人才的高消费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的就业困难。目前,用人单位有更大的自主权,所以,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为缩短招聘员工培训周期,节约成本,为追求所谓的社会效应,不顾本单位实际情况,对高学历人才盲目引进,这不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而且也给适合其位置的大学生拒之门外。
4、我国经济发展的缺陷
目前,我国人才供需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供需数量和供需结构两个方面。在供需数量上,我国劳动力供过于求,就业需求严重不足;在供需结构上,市场过多的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实践型人才,能力型人才等,而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学历层次、专业结构等与之不相匹配。另外,我国高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各方面不能满足正常的社会的需求。我国就业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不健全等使得大学生不能够真正的做到用有所学,所学知识不能应用到实践中去。
三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学生个人等多方密切配合,通过制定完善各项就业制度、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就业观念等多种途径来解决这一难题。
(一)、政府应出台多种就业政策,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
1、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相关自主创业政策,加强大学生自主创新教育,加大宣传力度,让大学生认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及可发展性,对于自主创新有所成就的大学生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国家为自主创业大学生给于一定的财力支持和一定的优惠条件,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创业。
2、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和服务工作。通过加大政府对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的宣传,让每一位毕业生都能够了解政策,并在吃透政策的基础上,按照政策规定去规划自己的就业道路,实现自己的就业梦想。加大对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力度,做好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的就业跟踪指导和服务工作,鼓励大学生去落后或特定地区,缓解就业压力。
3、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优化高校人才培养层次结构,
完善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构建高校与相关部门、职业机构、不同类型协会等的协同育人机制。完善高校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和就业、科研经费的拨付等各项工作的联动机制,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制度,专业预警、退出和动态调整机制。
(二)、高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办学导向
1、调整高校专业设置
高校专业设置要与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相适应,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相适应。在专业设置上,根据实际需要,开展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设置,让学生接受知识的宽度和深度有所增加,在培养模式上,实行综合素质与专业特长相结合,重在培养实用性强的复合型人才。
2、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不完全是因为供大于求,一定程度上还在于大学生心目中的理想职业不能得到满足。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不但可以使大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更新,还有利于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更新及提高他们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因此,大学生积极参加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訓教育,既可以弥补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不足,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的压力。
(三)、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合理、公平的用人观endprint
1、树立科学的用人观
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使有知识、有能力的毕业生得到合理的使用。在人才使用和引进上,要客观、公正、摆脱“只看学历不看能力,只看经验不看素质”的用人理念,摒弃用人歧视,对人才的聘用要本着即对单位负责,又对大学生本人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站在“人尽其才”的高度聘用和使用人才。使毕业大学生这种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这样不但可以为用人单位创造一定的效益,而且还为社会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用人氛围。
2、确立合理的用人标准
用人单位要根据单位的岗位需求、特点和职业要求等做好用人规划,确定合理的用人标准。在制定用人标准时要做好长远用人规划,制定的用人标准要合理、合适、公平、客观。用人标准、用人计划等信息要通过网络等适当形式向社会公布。高校可根据用人信息做好不同人才的分类,合理配备人员结构,鼓励毕业大学生将就业目标与用人单位的用人规划联系起来,促进用人单位人才和知识结构升级。
(四)、大学毕业生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1、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就业竞争的加剧,转变就业观念成为毕业生需要面对的一件大事。大学生要充分地认识到自身的专业优势和自身优势,并能充分知晓自身的不足,在就业时,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扬长避短,选择既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特长又自身喜爱的职业。同时,还应树立职业流动的观念。另外,毕业大学生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做到自我定位、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明确自己的方向,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从而减少在人生路上的徘徊犹豫,避免浪费时光,为主动迎接未来发展的挑战好充分准备。
2、加强社会实践,培养就业能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在聘用人员时,越来越重视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对学历的要求标准相对有所降低。而把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目的是要求所招聘人员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从而适应社会。通过教学实习、就业实习、社会活动、勤工俭学等各种实践活动,来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运用专业知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3、要正确地评价自己
自我评价是自我诊断、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过程。自我评价包括自己对知识掌握、学习动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的能力、业务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价。毕业大学生要能够正确的评价自己,正确认识自我,只有這样,才能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长处,就业时才能做到扬长避短。同时,还要看清目前就业形势,以市场需求的标准来评价自己,只有这样,大学生在就业时才能够具备良好的就业心态,从而获得理想的职业。
参考文献
[1]杨元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01).
[2]郭玉东.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J].人口与经济,2014年.
[3]王瑞.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张修现1974年5月,男,河南滑县人,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行政管理、思想政治、社会保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