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张洪亮水彩花卉的艺术风格及其艺术修为

2017-09-27朱文婉

美术界 2017年8期
关键词:艺术精神艺术风格

朱文婉

【摘要】张洪亮的水彩创作题材广泛,风景、人物、静物皆出佳作。本文以其花卉静物创作为立足点,探讨其画作的艺术风格及其艺术修为。而作为其艺术的旁观者,难以对其在艺术上所修的苦行及所历经的精神跋涉身同感受,因此本文多引用张洪亮的观点来阐释论点,以期给予艺术爱好者以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张洪亮;艺术精神;水彩花卉;艺术风格;艺术修为

作为艺术的“传道者”,与其说绘画是张洪亮的爱好,不如说绘画是他的信仰,他对待绘画的纯粹与诚挚胜似一名朝圣者。默默凭借热诚之心在绘画的路上探索行进,偶尔在行进途中回眸,梳理艺术思绪又重整出发。经受时间的洗礼,如今的张洪亮已经在当下水彩画坛上留下华彩一笔,成为一名真正的绘画大家,值得在当今的绘画评述上留下笔墨为后人所借鉴。同时,好的绘画作品是艺术语言与思想内涵的完美结合,作品是画家可视的思想印记。张洪亮的艺术精神受益于道家思想,因此无论在自然感受、审美理念,还是艺术风格、艺术修为上都受到道家观念的浸染。

一、“恬淡为上,胜而不美”的艺术风格

张洪亮在创作静物题材中喜于花卉创作,在花卉创作中尤为钟情于百合的写生。也许“道常无名”更能解释张洪亮爱慕百合的缘由,确实只要画家的心境能够映射万象,那么就可以在一花一果中发现无限,在这种无限中安放热爱,每次笔下的耕作即是心绪的慰藉。因此不难理解其笔下的百合较历来画家表现得纯粹而深刻,如雨后初晴之境,清净不惹尘埃。同时,这也与其对自然物象的认知有关,在写生花卉时轻其外形重其韵致。不但在艺术形式和构成上有所追求,而且注重提升作品的人文精神内涵。

另外,这种画面效果的表现得益于张洪亮在用笔上所兼备的思源与思变的造诣,思源使其立足于西方水彩的本体语言,思变使其借鉴于中国水墨的笔墨法则。如同将佛家经典糅合老庄哲学所产生出禅宗般,张洪亮在接受西方创造的绘画形式的同时,自觉地利用本民族的审美意趣加以升华,运笔强调提揉按压、握杆运气和手随心至,成就了其有别于西方水彩画面貌的,具有中国气质的水彩画面。

中国人赏画,其中有许多讲究虚实关系的法则,在中国绘画的认知方式中,实与虚还可以泛指详与略、密与疏、露与藏、显与隐、黑与白等辩证的两个方面。张洪亮在花卉组画的创作收尾阶段,喜于用“洒彩”的方式把视觉上跳脱于画面的次主体物、衬布或背景虚化于主体物之后,使感官产生藏露有层次的秩序感。如果说前景是水彩性质的色彩纷呈,给人以“夜深香满屋,疑是酒醒时”的感受,那么背景则是国画氛围的气韵氤氲,给人以“风缠缠,雨绵绵”之意象。这种画面的把握和处理,使赏画者不自觉地把感受力更多地置于前景,理性冷静的百合和纷扰热烈的勿忘我在深邃的背景和繁复的衬布映衬下显得分外庄重,而看似随意的背景处理,却与中国画中的“写意”达成暗合。

在融合中国画笔法和法则的基础上,结合西方水彩的性质,每笔取水的度量成为重要的因素纳入到每次下笔都需深究的框架中。水是至清之物,从孔子的“智者乐水”到禅宗的“虚融淡泊”,所谈及的都是水的境界,张洪亮深知水的哲学,在创作中注重实境的再现外,更强调用水表现“逸”的自在。其追求的是一种空灵虚静的意趣,成为某种不可见的心智活动。

因此水被积极利用,将其置于与彩同等的位置,于是画面呈现出酣畅淋漓、紧驰有度的视觉效果,最终落实在水彩画的视效上就有了明显的恬淡感和空灵性。艺术风格反映艺术精神,这一切都成因于张洪亮的艺术修为。

二、“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艺术修为

也许每一份热爱与执着的背后都暗藏着情感的因素,让理性为之退让。正是在强烈审美移情的作用下,张洪亮与创作客体形成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互动。水彩画家笔下的物不是纯粹的物,而是融入画家主观意象的物。张洪亮认为描摹真实花卉的过程就如同一场对话,主张把静物当成风景去理解,同时赋静物以有情识的生命,想把笔下的画面画生动,就必须糅入情感与花卉互动。唯有这样,每一次观察花卉之后,才能心有所悟,笔下有神。正是每一次在写生花卉的过程中都注入自身的情感去体验,其气韵超越了真实对象。这不仅得益于张洪亮平日在绘画上的耕耘,更多是得益于他所擅长的取形用势、运情摹景。

读他的画,水的挥洒流动,带动素雅的色彩,形成自如的流动路径,不自主地读出自在之意。同时,这种自在也是张洪亮对此类花卉题材的钟爱而日复研习的结果,因此练就画境明净清新,实际是源自内心本真的泰然。好的艺术家其艺术感悟和人生觉悟也许是相辅相成的,所历愈困,所悟愈深,而其心愈善,情愈真,言愈简,意愈赅,阐述在艺术创作的画面上就会带来简淡素雅的视觉美感。

自然景物通过其笔下的再创造,每一笔都是对自然物相的语序打乱再重组,在重组过程中又极其注重自我精神的抒发和创作客体的写意,在水彩的艺术框架内,游荡着属于自我的情感意象,把纯粹的情感投射入画中。因此,观其画,浮躁的心境会被其用色酣畅,意境清新的画面所形成的明快、空灵的视觉意象所覆盖。

无论艺术走过多少风景,艺术最终都是在寻求最初的原点。而想要寻求艺术最初的纯粹,张洪亮深信,只要对水彩画有执着的追求,就会不畏任何困难而勇于探索与实践,作画过程便是修心,志有所专即是养生之道。在不断学习与创作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其中的乐趣并收获精神愉悦,终究会游心于画。

凡学画者,无一不由无法到有法,再从有法进入无法的过程。谈“法”之关键,在于明“理”,理之明了,法之随意。老子说“见素抱朴”,即万物都在绚烂后归于平淡,回到朴素的原本。张洪亮是道家学说的爱好者,他深谙其哲学意味并付诸于艺术创作。无论在他的花卉组画还是其他创作实践,他所追求的并非是瞬间取悦市场的艺术效果,也不是对当代艺术的曲意逢迎,而是细水长流般的踏实劳作,只为迎合自我的精神需要(对绘画单纯的热爱)和寻找在现实成长中所流失的纯粹和淳朴,如其所言,创作的自由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

作为其艺术的后随者,我能感受到的是其“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的品质,即使成功了也不要自以为贤能,不要自我夸耀,不要骄傲。这种真诚与谦虚之意能通过艺术的语言向观者述说。同时,这种精神缩影不仅会投射到画面,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其人生的观念和行径。

结语

观张洪亮的水彩花卉组画,百合之间的错落有致,使感官体验到南宋诗人洪咨夔所描述的“晚凉芬烈甚,欲睡更迟留”的百合的馨香。把对道家学说的思考带进极具市井纷繁气息的静物组合,造就了张洪亮水彩花卉作品强烈的审美取向及艺术风格。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用言语去描述艺术,本身就意味着会与艺术的本质存有偏差,而所复述作品中的美,也难免逃脱不了会与之存在偏颇。对于張洪亮所创作出的画面,只能在面对时调动自己的直觉去认知,而其艺术修为其实也不必言说,自然会在时间的洗礼中得出真相,只因大美不言。

参考文献:

[1]钱海源.思想是艺术的灵魂——解读画家张洪亮[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6(12).

[2]张洪亮.水彩画教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3]李德军.观念之于中国当代水彩[J].青年文学家,2010(15).

[4]陈海宁.“寓意之象”与“立象尽意”——论水彩静物画创作的两个议题[J].美术,2017(4).

[5]张洪亮.道法自然——艺术创作散论[J].美术观察,2005(6).endprint

猜你喜欢

艺术精神艺术风格
张阶平水彩画的艺术风格研究
毛焰艺术风格中的自我表达
17世纪中西方绘画艺术风格的比较研究
18世纪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 庄重与理性
混合型文化模式下龙江剧独立的艺术精神
汉代陶塑的时代风格与艺术精神探析
清初遗民万寿祺书法研究
浅谈东北人艺时期对于辽宁话剧发展之深远影响
试析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精神
欧洲的艺术风格派系与服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