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专业产业对接的探索与实践

2017-09-27代丽华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5期
关键词:对接产业探索

代丽华

摘要: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也随之发生了相应地变化。相应地,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已经无法适应区域产业的发展,并与它脱节。专业建设不仅是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础,也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地方。因此,高职教育最终也必然会为了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走上对接产业的道路。所以,本文作者分析了关于高职院校专业产业对接的探索和实践的这个话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 产业 对接 探索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F512

一、关于专业和产业对接的内涵

专业设置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基础以及核心内容。同时,它也是保证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符合当下市场的需求,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重要环节。因此,在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升级时,它也需要有所改变。而专业和产业的涵义分别指的是什么呢?专业就是指对社会职业群或者岗位群所需要的共同知识、技能以及态度进行归纳后的一种科学的“编码”。它可以用来描述漫漫职业生涯中的某一阶段、某一群人,他们用来谋生,并且进行长期从事的具体的业务作业规范[1]。换句话说,专业来源于社会职业,而又高于社会职业的。与此相关的产业指的又是什么呢?所谓的产业并不是单一的构成,它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并有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2]。虽然它们之间经营的方式、形态及企业的流通模式、环节并不是相同的,但是,在某种意义上,它们所经营的对象、范围却都是围绕着共同的产品而展开的。可见,产业有着复杂的内在,也是一个经济学概念。那么,专业和产业之间的对接又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呢?不难想象,某一产业的兴起将会带动一定数量的社会职业群或岗位群。同时,在这种情况下,也会需要一定数量具有相关岗位能力的“产业人”。在这样的状况下,专业和产业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出现了专业和产业之间的对接。具体来说,它们之间包含了这几个方面的对接。首先,专业的适应岗位要和相应的产业岗位相对接。其次,专业所教学的内容也要相应地和产业岗位能力形成对接。最后,对于师资队伍等相关的教学条件方面,也要求和产业岗位能力进行对接。

二、关于高职院校专业产业对接中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1.对于相关新专业的设置,缺乏一定的调查和论证

对于高职院校新专业的设置,并不是盲目进行的。它需要根据高职人才市场的需求,进行相应地预测,即超前性。它是保证专业与产业对接的首要条件[3]。但是,对于高职院校,相关的预测工作做得非常不到位,相关专业的设置也不能满足未来经济发展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对于新专业的设置,很多的高职院校都没有进行相应地调查研究。学校根本没有对新专业设置的一系列问题,如相关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就业前景,进行认真地研究分析,就进行新专业的开设。同时,对于那些热门专业,高职院校根本没有考虑自身条件,也没有对专业的发展做整体的规划,就盲目去开设相应的专业。比如,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没有相应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缺少骨干专业;专业设置的随意性很大;专业的设置没有根据市场信息的动态,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专业设置的过程中,还存在“一边倒”的现象。

2.对于高职院校的老专业,没有对其结构进行相应地调整

每个高职院校不论好与不好,在学校内部,都会有它自己比较占优势的专业,以此来吸引生源。当然,这些传统老专业作为骨干专业的确在高职院校办学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对于这些老专业的内容,高职院校并没有及时根据当前的相关变化,及时做出调整。这些几十年一成不变的老专业已经无法跟上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步伐。在这样的状况下,曾经那些引以为豪的老专业不仅使学校的竞争力日渐下降,也会使高职院校的办学难度增加。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发展,也会给日益更新,需求人才的市场造成阻碍。

3.没有广阔的专业知识面,岗位技能也很低

长久以来,高职院校最明显的责任就是培养学生拥有一技之长,让他们在无尽的舞台上拥有一席之地。但是,很多的高职院校对于他们的办学宗旨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对于传统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的内容单一,与教材相对固定。除此之外,教材没有进行及时更新。第二、对于实践方面,一些学校的实验以及实训的设施建设不完善。而教学设备没有进行相应地更新,台套数量不够,实训的师资力量也很单薄。社会资源的整合以及充分利用还不够,办学条件很差,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依然很严重。可见,教师水平和实训条件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4.对于企业方面,参与度很低

虽然高职院校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与我国技术型的市场很相符,但是在实际中,企业的参与度却很低。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在不断强调“实训”的重要,对于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非常重视,但很多企业并没有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其中,与高职院校一起加强专业与产业对接人才的培养。换句话说,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重要性,更没有意识到这样做,不仅会给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还能给企业带来可观的效益。

三、关于高职院校专业产业对接的措施

1.要以产业布局作为依据,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

站在专业与产业对接的角度,专业设置和产业布局是它们的重要前提。但在众多高职院校中,真正做到专业产业对接的却很少。一些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很分散,专业链接脱节,不能形成和产业链接相关的专业群[4]。还有些高职院校盲目去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却没有充分考虑学校自身具有怎样的办学条件以及学生的职业需求。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专业与产业之间出现了脱节的现象[6]。面对这样的现状,高职院校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转变办学的传统思维。高职院校需要随着区域产业的相关的转型升级,积极主动对专业体系进行改造,并融入到产业链中去。

2.高职院校需要提升专业技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学校拥有好的专业,不仅是职业的航标,为学校吸引生源,还可以说是一种市场竞争力。所以,提升专业技能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高职院校,不仅需要对区域产业结构中所需要的高技能专业人才的数量以及相关结构地调整拥有灵敏地反应,还需要紧紧跟随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的步伐。高职院校不仅需要对传统的专业积极进行调整,提高传统专业的技能,使它的光芒永不退色。同時,区域产业的发展变化一定要进行超前规划,不要盲目地和别的学校去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市场发展动向,分析产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并围绕市场的需求设定培养的目标,设置相关的新专业。同时,对于新设置的专业,也需要不断提高专业技能。endprint

3.实行校企联合开办对路专业

对于高职院校,需要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来促进产业与专业的对接。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实施“订单”人才培养,即“校企联办,订单培养”的模式[5]。这种方式会带来很多益处。第一、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参与度,还可以提高学校专业技能的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专门型人才。第二、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参与度的提高,还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吸引到更多的办学资金,更好地完善学校的硬软件设施,创建专业实验室,给即将走向社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场所,更多的就业渠道,改变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第三、企业与学校相结合,实行“订单”人才培养,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轻刚毕业学生的就业压力。“毕业就失业”一直是我国学生毕业后的现状。“订单”培养,可以让学生毕业后,直接由相关企业负责安排就业,为公司服务。既可以减少学生毕业后面临失业的情况,也可以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

4.需要打造“专兼结合”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

在高职院校课程的优化中,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是专业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高职院校需要对专业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队伍加强应有的建设,比如,通过培养或者向外引进的方式,来加强专业建设。对于专业的建设,可以充分把企业这个宝贵的资源融入进来。让企业在专业建设中,充当兼职人员,来配合学校的专职教师共同进行专业的相关建设。每个专业的领头人可以配置两名,即学校和相关企业各一名。对于企业方面,兼职人员一定要在专业领域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些人员能够对专业的定位以及发展具有瞻前性,能够很好地把握市场的动态[7]。对于学校方面,高职院校需要根据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课程的要求,来提高相关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进而在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也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通过“专兼结合”的模式,来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并聘请相关的企业技术专家来学校参与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对学生进行专座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市场信息的动向。对学生进行实践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为更好地就业埋下伏笔。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的专业产业对接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对接需要经历一个长期互动的过程。所以,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区域产业的发展,建立有效的对接机制,提高对专业发展的科学预测以及实践论证,使专业和产业得到很好地对接。这样,才能使高职院校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培养出真正是市场不断发展所需求的人才,帮助学生很好地就业与实现人生的价值。

文献录入:

[1]王晓江,殷锋社.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机械职业教育,2012,09:3-5.

[2]王一群. 基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对接的思考[J]. 高职论丛,2011,02:56-59.012,09:3-5.

[3]宣继余.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衔接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

[4]王曉江,殷锋社.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机械职业教育,2012,09:3-5.endprint

猜你喜欢

对接产业探索
揭阳市麻竹笋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产教融合”视角下我国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与幼儿美术教学对接的几点思考
G20在和一些国际组织“对接”;杭州峰会不会“跑题”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