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谈党内监督与社会监督的关系

2017-09-26冯勇

祖国 2017年16期
关键词:党内监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冯勇

摘要:中國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走上人民当家做主,走上富强、民主、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党。但是,怎样才能不忘初心,使党永葆纯洁,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建设,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党内监督和社会监督都是两种有力的措施,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为了使党内监督和社会监督更好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其价值,应该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本文主要以《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为中心,解读党内监督和社会监督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其效应。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党内监督 社会监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从“八项规定”、“六条禁令”到《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从《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到《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制度建设的脚步一刻不停。的确,新时代有新任务,新形势有新要求,2003年12月,《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颁布实施,这是党内第一份出台的专门针对党内监督的重要文件,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条例与新实践新要求变得不那么适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五次六次全会上,对健全完善党内监督制度提出具体要求,为修订条例指明了方向,经过反复推敲,出现了现在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新条例的第三板块突出了自我监督和外部监督项结合的整改和保障。

一、何为党内监督和社会监督

党内监督是指监督主体依据《党章》和党的纪律在组织内部通过检查、督促、评价、揭露、举报、处理等方式作用于监督客体,以保证监督客体的行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违背党的纪律的一种客观有序的活动。其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属于国家性质的体制内的监督,其实在国家各系统之间内部进行的,包括上级的监督,这主要是要各级党委和核心的辐射权力体制,这是一个政党自身对自身自律行为。另外还包括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这个属于立法范畴的监督。还有行政机关的监督,因为行政机关是直接和群众打交道的机构,腐败率比较高,因此也是党内监督的重要范畴。党内监督的三个原则为:搞好党内监督要求相关制度具体细化、搞好党内监督要求党务活动公开透明、搞好党内监督要求确立党员本位原则。

社会监督,是属于非国家性质的体制外监督机制,其也是一种监督机制,这些来体制外的监督团体,包括个体公民与社会组织等,这其实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监督,包括政治协商会议、新闻传媒机构等对权力组成主体的监督,监督的客体就是法定的政治权力执政党与相关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二、党内监督与社会监督的关系

(一)党内监督与社会监督的区别

根据对党内监督和社会监督内涵的理解,党内监督和社会监督最主要的区别如下。

首先,党内监督和社会监督监督的对象不同,党内监督作为党组织内部的监督,其对象是党内所有的党员群众和党组织,在党组织内部,上至党员领导“一把手”,下至普通党员群众,都必须接受来自党内同志的监督,同时也必须履行监督其他党员的义务,没有不需要监督的“特殊党员”,党内监督是建设党的纯洁性最基本的、第一位的监督。社会监督的对象可以是党员,也可以是非党员,社会成员通过新闻舆论和群众监督等方式对大范围内的国家和政府组织、个人进行监督,达到最大范围的监督。

其次,党内监督和社会监督的监督依据和处罚方式有异。党内监督的依据是党的规章制度,包括所有党的规定、法制和国家的法律等,所有党员必须严格在党的规章制度内活动,若超出这个限制,则必须根据相关章程的规定收到处罚,轻着进行批评教育,重者必须受到党的纪律处分,甚至开除党籍,终生不得入党。社会监督所依据的是国家的法律法规、相关部门制定的规定以及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等,若是违反了所在部门的规定、法律法规,不遵循基本道德规范等,将受到来自法律、规章制度和社会舆论的制裁和谴责,通常会受到行政和经济上的处分,情节严重者还会受到刑事处分,当然,如果只是违反了社会道德规范,但没有突破法律的红线,只会受到社会舆论和道德的谴责。

(二)党内监督与社会监督的联系

党内监督和社会监督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它们的联系如下。

首先,从长远看,两者监督的目的是一致的。监督是权力正常行驶的保证,包括党员和非党员权力的行驶,监督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要保证,是为了保证国家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制度顺利实施,是为了保证国家的政治、经济秩序的稳定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次,监督的侧重点是一致的,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六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了“关键少数”的关键所在--“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抓好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而抓好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组成人员是关键。”“把这部分人抓好了,能够在全党做出表率,很多事情就好办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从严治党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多次强调监督的重要性。如何监督?他说“对我们党来说,外部监督是必要的,但从根本上讲,还在于强化自身监督,我们要总结经验教训,创新管理制度,切实强化党内监督”。从严治党要抓“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而高级干部则是“关键中的关键”,“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等人都是曾经的位高权重者,却权欲熏心搞阳奉阴违、结党营私、谋取权位等政治阴谋活动,严重侵蚀党的思想道德基础,严重破坏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严重影响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必须首先从这部分人抓起。”无论是党内监督还是社会监督,监督的侧重对象都是掌握一定权力的人,特别是对处于领导职务者的监督,务必将权力和监督紧密联合起来。endprint

最后,监督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会产生一定的强制力。不管是党内监督,还是社会监督,其监督必须是在法律范围内的监督,监督既是权力也是义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监督的强制力主要表现为社会舆论所造成的社会压力,相关法律法规和智能部门规定所带来的行政处分、经济处罚和纪律处分等,并且,处罚的力度越大,其强制力表现就越明显,它们之间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党内监督与社会监督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从群众中来的党,党内监督的信息和事实依据均来源于社会监督,党内监督的有效实施又是进行社会监督的保证,要使二者紧密结合,保证监督的有效执行。

三、结语

目前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的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必须牢牢记住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党,“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人民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要保证权力服务于人民,则必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 党内监督是最重要的监督,必须放在首位。必须强化监督,保证权力服务于人民,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强烈反映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地被历史淘汰。在社会监督中,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群众的表率作用、带头作用。作为党员,不但要接受来自党内同志和社会群众的监督,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带头监督,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进行斗争,刚正不阿,坚持原则,履行吱声的职责,发扬共产党员不畏强暴、勇往直前的浩然正气。要把党内监督和社会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监督的效应,增强监督的力度。党员群众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来自哪里?将要回到哪里。本文仅对党内监督和社会监督进行简单剖析,希望能对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凡.中共十七大以来加强党内监督建设研究[D].扬州大学,2016.

[2]李琼琼.中共十七大以来党内民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扬州大學,2014.

[3]王莲.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加强党内监督的探索历程与历史经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4]杨小进.新时期加强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制度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0.

[5]杜兵.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的历史考察与现实思考[D].湘潭大学,2008.endprint

猜你喜欢

党内监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6党内监督条例新增哪些内容,有何重大意义
西柏坡时期党的工作纪律建设及其当代启示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