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互联网时代金融业前景的理论研究
2017-09-26左可
左可
【摘要】回顾金融业产生发展历史、分析金融业八大功能需求的存续,本文认为在现有经济社会历史条件下,金融业会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继续存在并发展。以剩余价值为基础,使用价值在时间维度上具有时间陈余的效应。通过对陈余使用价值对应物质基础的理论分析,认为陈余使用价值的存在,是决定以银行业为基础的金融业继续存在的理论基础。最后针对金融与房地产等行业的关系和发展,本文认为金融业的未来会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发生实质性的蜕变,简化为信息服务业的一类。
【关键词】互联网 金融 银行 价值
【中图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6619/j.cnki.rmltxsqy.2017.15.020
在金融互联网化的背景下,金融企业前景怎样?
金融产生于人类使用货币进行商品交换以后,随着货币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货币越来越多地与实体商品发生分离,逐渐形成自己的运动模式和风险特征。在欧洲,从货币兑换业和金匠业中发展出现代银行。最早出现的银行是意大利威尼斯的银行(1580)。中国金融业的起点可追溯到公元前256年以前周代出现的办理赊贷业务的机构。马克思指出,信用、风险制度扩大了银行借贷资本规模,银行能够操纵信用和创造资本,“这种虚拟的银行家资本,大部分并不是代表他自己的资本,而是代表公众在他那里存入的资本(不论有利息或者没有利息)” 。 ①
从理论上分析金融业必要性
根据相关理论,金融体系拥有六大核心功能(Merton, 1995)。在这六大功能之上,金融体系还衍生出了另外两个功能(Rajan&Zingales, 2004)。②这八大功能分别体现着社会对金融企业的八大需求。以下分别分析在互联网时代八大金融需求的未来可替代性及发展趋势。
融通社会资金。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资金供求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实现,将越来越少通过银行。但是,银行等专业机构仍会比非专业参与者更具专业优势。此类渠道替代作用将越来越显著,但不会完全替代,这个结论从现有互联网替代传统渠道的很多案例都可以看出。
集中资本和分割股份。相关法律政策可能就资本和股份运动规定做出适度创新。但此项资本市场即使放开,互联网等民间人员和运作方式也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公开发行及监管制度。从中国国情和国家安全角度,仍有很多资本市场运作是以传统步骤进行。
清算和支付结算。清算和支付结算,本身可以看作海量数据的处理过程,互联网企业的确具有技术上的先天优势。但同时,宏观上更重要的是国家整体层面和国家间的清算、结算,從多种方面考虑仍需由官方机构完成。该领域新兴互联网企业和传统金融企业各有优势,所以两者在业务上进行互相融合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提供信息和形成价格。提供信息和形成价格,这应该更大程度上归类为信息服务。这点随着时间的发展无疑会越来越从金融专门的行业服务转向由互联网行业提供。但传统的金融行业也在进行转型,同时在提供此类特色服务。所以未来趋势仍是两个行业的互相融合,结果可能是两者共同占有这个市场。
分散、转移和管理风险。风险管理是金融行业的灵魂所在。这点优势对于互联网企业,短期内是无法企及的。很多传统的风险模型和理论在新的环境下是否能适用,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和检验。从社会整体来说,一方面社会资金的主要部分还是在传统金融业,另一方面传统金融业风控水平仍占优,所以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风险管理的主要任务还是在传统金融业。
缓解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方面是与制度完备性相关的。实际生活中,恰恰是互联网信息的高度自由化、无中心化,造成欺诈信息满天飞。而传统金融业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国家和法律在经济领域的传达室和形象代表,起着社会信用链根节点的作用。这些方面,短期之内是互联网企业无法起到替代作用的。
国家宏观调控工具。宏观调控工具,是一项“计划外”职责。在客观上,现代银行业将本身分散存在的自然经济个体紧紧联系到一起。以现代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行业日益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运行的主要手段和工具。从现代国家政治经济结构来看,不可能再回到过去自由放任经济的老路,国家必须对经济运行中的大多数货币有调控的能力。所以,如果互联网金融新兴企业要满足这方面的国家宏观调控需求,从现在来看,那他们与传统金融业相比竞争优势大大缩小,在很大意义上将成为“新注册”的一批“传统金融业”。
推动实体经济公平竞争。推动实体经济公平竞争,这方面体现出金融业更深远、不轻易为人看到的:促进社会创新、优化社会结构的组织行为学上催化剂、推进器作用。如资本投行等金融业实体以自己长期的社会经验,和超前的行业眼光预测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并以自己的投资推动了经济及社会向更符合社会总体期望的方向发展。多种行业的实践都证明,在互联网条件下,人作为中间人的需求和作用并不会完全消失,对于很多需要主观影响力推动的工作,机器并不能完全替代。
总结以上,除融通社会资金、清算和支付结算、提供信息和形成价格等几项,新兴互联网行业占有明显优势以外,其他领域,传统金融业短期内还看不出有被互联网行业取代的趋势和可能性。而将来即使没有了所谓的“传统金融业”,那时的“互联网金融”应该也不会是现在这种模样,而是会出现一种融合各自优点的、新的“金融业”。
使用价值的时间陈余
马克思价值理论对于19世纪之后至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可以说是最佳的解释模型,所以被经济学学术界广泛接受为价值、价格理论体系的最佳学说。但单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理论对商品后续的价值与价格关系和变化波动现象解释不够。要解释商品后期存在的长时间周期里,商品后续的价值与价格关系和变化波动现象,应引入陈余使用价值的概念。
本文认为,陈余使用价值应定义为,随物质存在而存在,在某个时间截面上某个对象表现出的对人类可使用的存在性、数量化评价及特征,其一般可视为理想化公正条件下适当反映商品、服务或金钱等值的总额;相应的,也可得出陈余价值定义。与原来静态拟物化看待价值和使用价值存在的观点V和Vu不同,本文中将它们分别看作是随时间动态变化的价值V(t)和使用价值Vu(t)。endprint
它们来源于产品生产过程(剩余价值也是陈余价值一部分)结尾的交换价值,具有独立于剩余价值的运动和演变过程。大部分产品随同类产品增多、随时间使用价值下降而贬值、折旧;古董等少部分特殊商品随时间而升值,应视为其他日常商品使用价值累积富余相对贬值、古董使用价值与价值相对升值的表现。也可以这样说,商品销售完成当时,其价值量决定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该尺度在该时间截面普遍横向有效,而在商品售出后的较长生命周期内,后期价格变动主要与商品的陈余价值与当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相对比而变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前后不同时间纵向上缺乏可比性。
人类自身的消费(支出)构成了人类社会产品运动中正常的归宿,而人类在社会生产中的收入构成了每个周期(年度、月度等)人类消费的最大数量可能范围。考虑正常的人类社会条件下,每个时间周期中,人类均不会将收入完全用于当期使用价值基本灭失的“纯消费”支出(如食品、贴身衣物、拆迁、战争破坏等,一般认为造成劳动产品从社会整体看的该部分使用价值基本灭失,陈余价值基本可以看作0);购买住房此类耐用物质商品的支出,在不同时期带来未来使用价值增加或减少的不同结果(可能因名人居住过,或周边环境优化而带来相对其他日常商品的升值),在房价上涨时期应视作同时具有投资和消费的属性、陈余价值相对其他日常商品升值,这牵涉到陈余价值在历史时期某个局部范围内,价值主观判断带来的分布不均的问题;而着眼于获得未来使用价值的“消费”支出(如存款、基金等金融资产投资)构成了社会总体陈余价值主要的货币化代表和相关变量(储蓄率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经济发展)。正是由于人类社会在时间上、每个周期(年度、月度等)在“纯消费”和折旧外,正常均有这种使用价值的陈余(除非末日核战争这种灾难性全面破坏,价值形式对应的使用价值物质载体完全灭失),从而导致社会总体上看可以有陈余价值的存在(如果存留的货币代表,预期无法用于未来的需求支出,则人们不会有存留货币的倾向,会在当前周期最大限度使用完毕)。而这种陈余价值直接对应的货币化表现为资金在一定时间周期内,在社会上可以相对静止的存在(社会整体看从来没有出现某个时间周期结束,货币全部回到发行者自身手中、不在社会上留存),这种相对静止的资金即概念上的“资金池”。资金池初始的直接物化形态即局部较大量货币的储藏,比如银行的金库。正是实际存在的相对静态资金,决定了银行这一最基础的金融行业的存在。
陈余使用价值有代表性的物质基础
本文认为,作为金融行业立业基础的大量相对静态资金,是陈余价值存在的货币化代表,而流通中的现金则相当于流动中的等价标志而已,服从传统上的货币数量方程M=PY/V。一定意义上说,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不具有实体的影响性,只是根据交易需要按量供应即可。而金融行业中贮留的相对静态资金,反而具有实体上的影响性。直观地说,普通社会成员作出某一个支出决定时,都会考虑的是,我手中还有多少活期存款或类似流动性资产、还有多少定期存款或类似流动性资产、还有多少其他变现可能性资产……,然后才最后决定是否进行当前的支出。所以,可以这样说,货币价值类似于相对论中的物质,只有速度低的才表现出物质存在性,如果运动速度很快,则几乎和不存在物质一样。
相对静态资金作为货币代表,在现代社会中实际等价于相同数量的纸质钞票。而纸质钞票其本身价值是趋于0的。在现代社会中,同纸质货币一样,作为交换媒介其价值等价于它们可交换到的物质的价值,所以自然也会涉及到相对静态资金代表的陈余价值对应的陈余使用价值有代表性的物质基础问题。
理论上说,任一时间截面,在客观世界存在的所有有可用性物质商品,均自然成为陈余使用价值的物质代表。这样会发现万物几乎均有这一面或某一面的可用性,会出现无法量化的结果。而结合我们生活实际,可以发现,社会日常生活最重要、金额最大的物质商品,是住房此类不动产。根据有关调查,因房价的高企,住房支出在居民日常消费支出中占一半左右,是居民日常消费支出的最大项目。陈余价值的货币代表最主要的是社会总储蓄,本文认为,可以推理社会陈余价值最主要的物质代表是住房,社会总储蓄在剔除通胀后将与住房呈现一定相关关系。
金融行业与地产行业的关系及前景
以住房为代表的不动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着与其他普通商品不同的特殊作用。可以这样说,住房的价格及背后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不是反映出住房本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反映的是不动产与不动产以外的其他所有“动产”之间的相对价值。在常见商品中,住房是生命周期最长的,所以,住房也是陈余使用价值最显著的一类商品。
回過头来看金融行业。金融行业的资金当然不是仅仅为房地产行业服务,但问题要看其主流。当今住房市场价格高企在客观上使较多的社会收入相对静止,目的即是投入房屋相关的用途。这种现象,客观上带来了金融业的“黄金时代”。可以这样预言,现有的不动产市场在人们需求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出现大的改变,理论上就会有相当数量现金暂存作为住房等不动产陈余使用价值的购买力。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业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仍有一定的存在空间。
对于未来,本文大胆预测,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机器人等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交通技术下一步是以无人机技术为基础的民用私人航空技术。届时,不同地段、不同城市间高额的房价差异可能将变得无意义。这时,货币可能仍然存在,但将越来越虚拟化,只是作为计量单位而已。某一天,如果中央银行正式停止发行实体货币,这时,真正传统意义上发行回笼货币、承担现有风险管理的金融业,才算是基本退出历史舞台,蜕变成为简单的货币流通信息服务业。
注释
《资本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张晓朴:《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金融理论与政策》, 2014年第3期,第43~54页。
责 编∕马冰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