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态把握话语权建设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2017-09-26韩海涛赵萌琪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7年15期
关键词:软实力意识形态话语权

韩海涛+赵萌琪

【摘要】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在动态中把握话语权建设的民族性和世界性,聆听时代声音,回应发展呼唤,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重大而紧迫的问题。解决话语权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良性通融,需要加强政府的政治操作和服务能力,为话语权提升打造良好的外在环境;实现基于传统文化与世界主流价值之间的理论革新,创新出既具中国特色又具世界风采的话语理念;充分重视各学科各领域带头人的推动作用,完善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才体系,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的构建。

【关键词】话语权 意识形态 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6619/j.cnki.rmltxsqy.2017.15.006

话语与话语权:国际关系中的意识形态软实力

首次将话语问题的讨论引入“权力”领域的是法国学者米歇尔·福柯,他在《话语的秩序》中,指出“话语即权力”。他将话语定义为“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①,基于话语具有重整国际秩序的外在功能性,掌握了世界话语的主导权也就掌握了主导世界秩序的话语权。历史上较早涉及话语问题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葛兰西,他从意识形态斗争的角度出发,认为无产阶级想要改变现存社会秩序不仅需要夺取政治权力,对文化权力主导也必不可少。由此可以理解西方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本国意识形态建设,宣扬本国制度、文化优越性的必要性以及西方发达国家凭借自身优势利用其话语体系主导国际局势的举动。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话语权是具有功能性的,主要解决社会引领和影响力问题,同时也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道路的基本符号描述。“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长期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就是要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大问题。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前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②。这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为当前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指明了方向,彰显了构建21世纪中国特色话语权的极端重要性和时代紧迫性。

可能存在的有机统一:话语权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改革开放激发了巨大的社会活力,社会财富迅速生成,时至今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以稳中向好的态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世界多角度聚光灯的打量下,综合国力的增强让中国备受外界关注。与此同时,长期以来一些国家对中国国际形象却存在着刻意歪曲丑化的现象。国家硬实力的提升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话语权作为国家软实力的组成部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话语权进而提升国家软实力意义极为重大。话语权的建设要想富有生命力,必须遵循语言发展的规律,满足话语权构建的基本要求,把握话语权的特征及构建技巧,遏住问题要害,其中最为关键的在于动态把握话语权的独特性和通融性、民族性与世界性。民族性与世界性是话语权特性中两点论的重点论,突出把握重点即话语权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对于话语权提升极为必要。

植根于自身意识形态土壤与面向世界社会的双重性。话语本身带有本土性和独有性。中国在自身发展历程中强调思想意識形态方面的民族性,即“中国特色”。中国的话语权是在中国的土壤上生长起来的,具有本土性,其理论基础是中国的,也必将体现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③。我们要从基本国情出发,重视本土化,立足于实践原则大力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逐步建立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基于理论出发,理论的独特性要求具有自身特色,尤其需要一些我有他无、独树一帜的理念。同时,理念的创设需要与国家发展脉络相符合,正如恩格斯所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④。处于发展阶段、弱势地位时,构建话语权需要修筑围墙隔离外界干扰因素以此保护自己,以防止不利于本国秩序稳定的话语渗透,以增强民族自信和社会凝聚力,保障意识形态的安全。从致力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革新和学术进步的目标出发,构建一套专属于并适合中国前进发展方向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需要我们敢于打破传统思维、话语,立足于更高远角度全面探索、分析、总结实践经验。从必要性与必然性上来看,话语上的“中国特色”,既是自然而然的,也是极富意义的。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发展,国际社会本已存在的话语权失衡状态不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严重。“民主化浪潮”“文明冲突论”等占据国际社会的论断大多由西方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大家提出;部分强势国家甚至形成自身话语霸权;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强势的话语权在国际社会中所占据的优势主导国际话语议题的内容和发展方向。话语权构建的世界性在于一定的国际社会背景与历史契机。这要求我们需要自觉认识、把握、利用话语权建设的客观规律,认清话语权建设与综合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因对话语权建设的热切期望而冲昏头脑,以期短时间内改变中国话语权的劣势地位。

本非对立的话语权民族性与世界性。不难发现,现今国际社会中的实力强大、处于攻势地位的传统守成国家通常宣扬话语权的世界性和通融性,弱小发展国则突出自身的民族性和特殊性。究其原因来看,各国对自身民族特色和世界通融采取何种态度会因其所处国际地位和自身发展阶段的特殊性而不同,这背后不仅仅有理念问题,而且存在深刻的内在考量。

话语权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并非对立关系,二者有冲突但并不对立,一定条件下还可达到有机统一。中国并非不随世界主流而特立独行,如何达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注重其中通融性极为重要,正是基于话语权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通融性的加强,中国文化才得以与世界主流文化催生反应,让世界重新认识发展着的中国,逐步促进中国理念在国际社会中绽放光彩,为实现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好声音、提交中国方案,给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提供有利条件。话语权作为软实力的组成部分,需要阶段性沉积和一个历史契机。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路径来看,沉积和契机都需要话语权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融合。在不失民族特色的同时能与国际社会维稳和平、共赢发展价值相融合,让中国声音更有说服力、更能被认可。endprint

动态构建话语权的通融性

“中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研究队伍、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⑤。发言权的缺失意味着话语权主导能力和影响力的缺失。当前,世界正处于各民族思想文化交流碰撞阶段,伴随着的是盘根错节的多领域利益交织以及形势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的争斗。面对中国的日益崛起,中国逐渐被国际社会所关注,很多国家对于中国的发展理念、改革成就表示欣赏和趋向认同,然而西方强势国家却把中国的这种成功发展判定为对其制度理念、价值观体系的挑衅,把中国的发展壮大说成是对现有秩序的“威胁”,加紧对中国进行思想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实际上,国际敌对势力凭借其强大的话语权对中国实施意识形态渗透,分化中国的想法从未中断。

话语权的提升要立足于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以积极主动、自觉有为的意识加强话语权建设,同时也要把握现实性、可行性和必要性之间的差别。中国特色话语权仍面临着“三个没有变”,即西方强国掌握世界话语霸权、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的偏见格局以及中国声音难以走出去的局面都没有根本改变。因此,话语权的提升问题需要下苦功夫,抓住问题关键,分析现象,探究原因,开出有效解决病根的治疗配方,以更开阔的视野和长远目光,构建中国特色话语权,这需要自觉深刻地诊断话语权民族性与世界性两者之间通融性的脉搏,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加强政府在通融性中的政治操作和服务能力。国家政府在国际社会中具有个人、团体组织所没有的特殊地位和影响力,其所产生的能量场相比于个体或其他组织影响更广泛。政治操作能力的强弱影响着本国理念的推广程度,换言之,政治操作能力的强弱影响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通融程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外讲话中多次谈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是基于我国传统的“和谐相处”“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民族理念同世界主流价值相联系而提出的“全球性”话语,倡导世界人民“命运与共”。国家领导人的出访和对外讲话即是一种“推广者”身份,在国家领导人的话语关注度和权威度上升时,亦为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政府可借助自身特殊性直接或间接地为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通融打造外部环境,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对外传播能力,同时要引导新兴媒体在民族与世界之间传播中国好声音、传递中国正能量发挥积极作用,增强感染力、说服力和影响力,尽量减少通融性障碍,以通融性促进中国话语权的提升,进而为中国民族性话语权平稳过渡到世界性话语权提供有效载体。

第二,动态把握传统优秀文化与世界主流价值的理论创新。加强话语权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的通融需要“外敷内用”,政府自身服务能力的提升为话语权民族性与世界性的通融提供外在通道,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归根结底,增强通融性还需核心部分即文化的有机创新。如何在不失中国特色的同时将差异明显、各具特色的东西方文化碰撞出火花,生成新的国际社会所认同的理论体系,需要在坚持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同世界主流价值催生化学反应,创新出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风采的理念,用新理念内容增强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通融,进而促进话语权的提升。值得指出的是,传统优秀文化与世界主流文化创新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不能只强调民族特色而忽视世界性,也不能抛弃本土化,接受完全西化,二者应遵循一个“度”和平衡原则,把握动态平衡才能更好打造出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话语权。

第三,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推动作用。建设话语权并非只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个人为之努力。学术大师、各学科领域带头人通过对自己研究领域的引导、推动,在构建中国特色话语权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诸如“历史终结论”“民主化浪潮”等著名话语论断大多由具有国际洞悉力的西方学术大家、思想大师提出。而现阶段,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影响力小、地位低,在国际社会中所发挥的能量气场较弱,推动力不足,很大部分原因是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缺乏高质量高素质人才。话语权民族性与世界性的通融在“修行靠个人”的前提是需要“师傅”引进门,带“学生”上道。因此,完善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才体系工作需要提上议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四方、敢于创新、具有深厚学科理论素养的学术思想大家具有极大必要性。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实现话语权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良性通融不仅是顺应世界潮流趋势的需要,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的必然要求。屹立于国际视野角度审视中国在国际中的话语权问题,基于民族性与世界性的通融性出发,加快通融性打造,实现话语权的有效提升,加强我国在国際社会中的话语地位,才能更好讲出中国好故事、发出中国好声音、贡献中国方案,增强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影响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注释

王治河:《福柯》,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95页。

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求是》,2016年,第9页。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第3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页。

责 编∕马冰莹endprint

猜你喜欢

软实力意识形态话语权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