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姓“语”不姓“职”

2017-09-26朱慧芳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9期
关键词:职校语文课程评价

新课改实施以来,职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成为职校语文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在改变传统职校语文教学理念,改革传统职校语文教学模式方面起到了蝴蝶效应。如何在坚守语文本位的基础上有效开展和实施职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成为职校语文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下面简称《教学大纲》)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1]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纳入教学内容中来,和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共同组成职校语文教学内容中的三大板块,并且在基础模块、职业模块与提高模块中,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做出明确规定,要求教材根据专业指向、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来安排活动内容,创设活动情境、设计活动项目,要让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得不同的体验,提高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正如于黔勋先生在2010年全国职校语文“创新杯”说课比赛后的专题发言中所说:“职校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提升自身人文素养,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这项改革的助推器。”[2]由此可见,职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成为职校语文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在改变传统职校语文教学理念,改革传统职校语文教学模式方面起到蝴蝶效应。如何有效开展和实施职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内容如何优化整合,教学形式如何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如何有效达成,教学评价如何顺利实施等,都成为教师需要解决的新课题。

一、职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存在的不足

(一)内容过度服务专业,忽视语文本质

职校语文课程的目标之一,是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从劳动就业的实际需要出发,使学生具备从事职业生涯“必需、够用”的语文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实用型”、“操作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但这并不是职校语文课程的唯一目标和首要目标。可是,有不少老师就把这一目标认为是“唯一”的目标,在开展职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往往过于强调与专业结合,尽量挖掘专业因素,尽可能加强语文与各专业知识、技能教学的沟通衔接,以力求凸显语文课程的服务化功能。因此,职校语文综合活动课,特别是在职业模块和提高模块中,很容易陷入这样一个误区:没能坚守语文本位阵地,混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和专业展示课之间的本质区别,出现“本末倒置”。甚至出现与职校语文课程的首要任务、核心任务和本质任务相脱离的情况。究其原因,是由于忽视了职校语文综合活动的语文本质,归根到底还是姓“语”,而非姓“职”。职校语文课程的首要任务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起奠基作用。

(二)活动过于注重形式,忽视教学目标

职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在确定活动内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但是,很多老师往往舍本逐末,把焦点落到“活动项目”和“活动情境”上来,在设计语文综合實践活动时,将主要精力放在活动内容呈现的外在载体和外部环境上。职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所涉主题多样:有成长、职场、环保、传统文化等,为了使这些“活动项目”丰富多彩,融文艺性与趣味性于一体,教师煞费苦心、绞尽脑汁精心编排,用歌舞、相声、游戏等“活动项目”,创设营造出热闹非凡、参与性极强的“活动情境”,总能在热烈互动的氛围中顺利地完成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但活动结束后,冷静下来仔细反思,更感觉像是完成了一次类似主题班会的德育活动。开展职校语文综合活动,精心编排活动项目、精心创设活动情境的出发点很好,但没有借助教材挖掘语文元素,只重形式不重效果,忽视了职校语文课程的目标。

(三)课堂过分依赖个别,忽视全体学生

在开展职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教师往往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比如活动前的搜集整理资料,活动中的小组竞赛、小组展示,活动后的汇总活动成果、撰写活动报告等。小组合作学习优势在于,通过学习小组这个对话互动的平台,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碰撞集体智慧的火花,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和活动过程中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聆听、学会沟通、学会悦纳。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弊端。在活动中,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会因个人能力不同出现参差不齐的局面,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活动中成为最显眼的“活跃分子”,而个别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容易成为滥竽充数的“东郭先生”,如此,无法调动全员参与活动,也就不能使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

(四)评价过多流于表面,忽视评价作用

教师在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时,都在尽最大可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但到了活动的实施阶段,特别是课堂实施阶段,教师却更多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去完成活动,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而教师自己却没有事情做,重视活动却忽略了评价。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结束,教师的评价会停留在活动本身,既没有考虑到活动过程是因人因任务而异,也没有考虑到活动中的过程性评价,这样的课堂评价不到位,蜻蜓点水,失去了评价的导向作用。

二、职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的思考

(一)立足语文本位,彰显专业特色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是核心,要保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语文学科的本质。因此,教师要认识到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首先是姓“语”,必须要立足于语文本身,确立语文本位意识——以学习语文为主,以学习语文为出发点,开展活动和教学,在教学目标定位和教学环节设计上明确语文学习的目标、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上出纯正的“语文味”来。要回归语文的核心内涵,熔语文的基本素养、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于一炉,在活动中充分体现职校的语文特色。与普通高中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相比,职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毕竟还要体现“职教”特色。因此,在开展职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要将“语”放在首位,必须坚持语文本位,在此基础上,努力挖掘语文教学内容中与学生的直接经验、所学专业、社会生活等息息相关的职业元素、专业因子,积极寻找语文教学与专业知识之间的交叉点、关联点、结合点。在坚持语文“人文性”特点的基础上,充分体现职校语文课程为专业课服务的工具性特点,同时掌控好为专业课服务的“度”,使语文教学在坚守“真语文”阵地的基础上,能和学生专业学习进行有效的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endprint

(二)整合教材内容,夯实教学目标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无水之源”,必须立足现有教材,依托文本,合理整合教材内容,注重从现有教材中挖掘资源,再拓展资源。现行的江苏省职业学校语文新教材,是以文体来组元的,每单元设置三个板块: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样的教材编排设计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融会贯通,如“阅读与欣赏”版块提供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材料,“表达与交流”版块培养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基础。这样,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建立在前面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不至于难为无米之炊。所以,职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不是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单一目标,而应当依托于文本,要根据单元教学目标,选择贴近职校生实际的活动课题,结合贴近学生专业的活动内容,将单元应用能力目标(语文能力)与人文精神(职业素养)教育作一体设计,夯实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目标。

(三)优化活动环节,关注全体学生

职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最终的呈现形式是活动,活动性是其重要的特点之一,活动实施的过程,是实现学生语文“從知识到能力,从能力到应用”的迁移的过程。在实施活动时,要立足语文本位,不能省去语文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培养,必须保留语文的原汁原味,这就要求教师思考如何优化设计活动环节。设计符合语文特点的活动环节,还要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从计划、组织、实施到评价等,教师要做放风筝的人,把活动主线紧紧抓在手里,在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的同时,不让活动漫无边际地脱离最初的出发点。例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往往会采用小组合作模式进行学习,在团队组建时,教师可以倡导学生自由组合并要适时提醒组合原则,可以以小组分工表为参考,以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为组长,每个学生根据自身擅长去承担相应的任务,明确自己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并全程参与各项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真正动起来。在团队合作过程中,让学生相互探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最后不仅可以顺利完成活动任务,也可以让全体学生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四)改变评价方式,注重全面评价

着眼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评价内容要体现“动态综合”的特点。动态综合性的评价就是要改变过去“结果终结性”的静态评价方法,少一些终端性评价,多一些过程式评价、发展式评价。即不但要评价学生活动的结果,而且要评价学生活动的过程;不但要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语文知识的掌握,更要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语文能力的培养;不但要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不能简单化、程序化、表面化,要在关注过程和结果的基础上,全面评价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等,尊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喜好、爱憎以及自己的是非准则等等。并且,在评价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评价的主体,给予他们评价的权利。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调控的过程,也是自我完善、自我修正的必要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互评,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差距,反思自己的表现,学习别人的长处,更准确地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目标,更好地巩固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促使自己语文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促进职校语文综合活动实施质量的提升。

职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使以往单调的职校语文教学模式变得精彩纷呈,也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实现语文知识和情感体验的“内省”。与此同时,作为新课改的前沿阵地,职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还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实践,不断探索,真正落实语文教学的核心内涵,真正让学生将语文“学以致用”。

注释: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Z].北京:教育部,2009.

[2]于黔勋.在研究中理解意义,从实践中探求规律——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几点认识[DB/OL].2010.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Z].北京:教育部,2009.

[2]江苏省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江苏省中职、五年制高职语文、数学、英语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研究报告[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鲍业秀.语文活动课题的选取原则与活动形式[J].常熟高专学报,2003,(5).

[4]杨晓燕.“学习材料”是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成效的关键[J].江苏教育,2012,(30) .

[5]何忠.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J].课外语文,2012,(14) .

(朱慧芳 江苏省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 214153)endprint

猜你喜欢

职校语文课程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我的职校我的梦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生本式”中职校社团活动之新探索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为职校设立“职业体验日”叫好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