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物理课堂提问的艺术
2017-09-26李玉刚
李玉刚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探究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探究的成功与否,关键在问题设计,恰如其分的课堂提问能使学生集中精力、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探究教学;提问;课堂;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7
探究课教学的问题意识很强,如何提问、问题的质量如何是探究课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进一步有机化.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探究课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进行探讨,供大家参考。
1 提问时机的切入艺术
1.1 引入新课时提问
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即可复习学过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作用,也可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例如,教学“摩擦力”时,先通过播放一段在冰面上滑倒的滑稽视频,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如何避免呢?”在学生的积极思考中,自然引入新课。
1.2 引发探究时提问
探究课的教学,学生如果没有预习,往往探究方向不明确,这就给教学带来盲目性。我们在给学生创设情境时,学生可能会提出许多问题,这时为了顺利进入课堂教学,教师及时地提出问题,引导探究方向很重要。例如,在“弹力”一节教学时,先演示了气球、橡皮泥的形变,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紧接着提出问题:橡皮泥形变后能恢复原状吗?它能给与它接触的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吗?为什么?在学生总结两类形变特点的过程中,引出本节重点研究弹性形变。
1.3 突破重难点时提问
科学探究教学中的难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设计探究的实验方案,二是探究的评估。为了引导学生在这两方面顺利完成探究,教师需要作大量的引导工作,这种引导的最好方法是提出相应的问题,使学生思考,或利用其设计实验来完成探究。比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一节中,学生虽然接受了物体一定具有惯性,但潜意识中依然会错误的认为惯性与速度有关,此时,如果抛出‘物体速度为零时,物体还有惯性吗?将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2 提问内容的设计艺术
2.1 联系实际设计问题
科学探究教学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教材改编探究的具体细节,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设计问题时,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比如:在讲摩擦力一节时,关于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存在怎样的关系问题探讨时,我们可以通过探究学生手与桌面的滑动摩擦力这个问题,体验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的关系,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学生通过身体感官体会,即拉近了知识与学生间的关系,活跃课堂,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突出重点设计问题
在探究教学中,要根据课标的要求设计问题,使学生在探究中突出对重点问题的关注。例如,在人教版必修2第七章第9节《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课本对纸带的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起點和终点的选择更利于减小实验的误差,但由于在1课时中即做实验又要剖析这种做法的优势时间上较为紧张,在教学过程中,在原理的讲解上我们就不妨依然取开始点为起始点进行实验探究、数据处理,最后我们以问题的形式,给出课本的处理方法,让学生课下去探究比较哪种处理方法更好,好在哪里? 这样就即能突出本节课实验探究的主题,又将一个数据处理结论变成现实的探究。
2.3 突破难点设计问题
难点突破,一直是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设计难点突破的问题在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例如在探究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时,学生往往将重力与压力混为一谈,导致出错。为了突破难点,探究教学中,就要针对这些难点或易混点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探究,最终将它们区分开或将难点化解成几个简单问题。
3 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艺术
3.1 关注问题回答的思维过程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追问“为什么这样是正确的?” “这个问题你是如何思考的?”后面的问法更可以起到相互交流思路的目的。思路往往比结论更为重要,只有学生学会思考,才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物理教学中,要注意改变重答题结果,轻解题思路梳理的做法。课堂教学中常发现这种的情况,学生答题结果虽然一样,但思路的优劣却有较大差异。教师应注意对学生思维活动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思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
3.2对回答进行激励性评价
在评价学生回答时,要坚持鼓励为主,即使学生回答完全错误,也应听他说完,再给予评价,或许他的错误思路在班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要发现其中的积极因素,给予合理的肯定。特别是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更要给予鼓励,鼓足其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公正、热情、具体,在评价学生回答时,教师也要有民主作风,让学生有提问和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总之,课堂教学的提问是一门艺术,科学的提问有利于引导全体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学会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目的,让学生变成思想活跃、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分析、推理、决策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才能够不断提高。
参考资料:
1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2 《中学物理教学》阎金铎山东教育出版社
3 《物理教学艺术与研究》牟大全山东教育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