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基础教育视阈下语文教学情与理的统一

2017-09-26魏莉萍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9期
关键词:情理生命文本

新基础教育作为第一支在中国本土建立起来的教育学理论体系,将教育表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直接点化人之生命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生命·实践是新基础教育的理论基因,实现了新基础教育的代际功能、生成机制、内在生成性。生命、实践是新基础教育最核心的两个方面,即教天地人事情,育生命自觉。生命是教育的魂,实践是教育的行,两者实现了中国教育学特色化的表述,改变了教育学传统主客二元对立的理论基础,形成了新基础教育双螺旋的有机生成。

一、新基础教育视阈下的学生观

(一)现实的学生——具体的而非抽象的

新基础教育将教育对象看作是无可替代的现实存在的个体,是活生生的有着独立意识的生命体,其落实在语文教学中的学生观也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论述了学生的两种思维差异,一种是艺术思维,一种是分析思维。前者类型的学生惯于用画面、形象(色彩、声音、动作)来思维,情绪因素占优势,喜欢表达自己的情绪。而对靠理智认识的学生来说,世界首先展示的是逻辑的、因果的一面,这种分析思维更容易发现事物规律。

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都是语言的理解、训练与运用。而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思维靠语言来组织。感性的学生易对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文本逻辑分析缺乏兴趣和耐心,而理性的学生对于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鉴赏缺少情感共鸣。语文教学的实质和核心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思维的差异性与不平衡性要求语文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二)理想的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2002年2月,清华学子公园硫酸泼熊案甚嚣尘上。能够考入清华大学不得不说是对这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一种肯定。但是由于其缺乏共情心、同情心,最终造成了这场生命悲剧。《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新课改倡导下,死记硬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得到改善,“活動教学”、“体验教学”等新式教学法在基础教育中开始普遍推行。但是,不顾学生实际情况,忽视语文学科的双基教育,没有理性分析与规范训练的课堂造成语文学习的虚假繁荣,直接导致学生语文基础能力下降,情理统一是语文教育必须解决的课题。

对于情理统一的必要性在叶圣陶先生的《文心》中有详细的论述:“情意与知识,虽方面不同,实是彼此是相关联的。情意如不经知识的驾驭,就成了盲目的东西。这几天街上到处都贴着标语,大家一定都看见了,有的写着‘扑灭倭奴!有的写着‘杀到东京去!骂日人为‘倭奴,是愤恨的表示,是情。想要‘扑灭日人,想要‘杀到东京去,是一种希求,是意。可是按之实际,这种说法都是一厢情愿的胡说,其可笑等于乡下妇女骂人‘你是畜生!‘杀千刀的!试问:骂人家‘畜生,人家就会变成‘畜生了吗?骂人家‘杀千刀的!,人家真会被‘杀千刀了吗?这都是单程情意,不顾知识的毛病。”情与理是人类生命的独特属性,使人之所以为“人”。具体地学生在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有不同侧重,老师在教学中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侧重地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但是,情理两者不可偏废。以人为本基础上的全面发展要求在课堂上践行情与理的统一。

二、语文课堂情理统一的践行

(一)以情入文,搭建开放性学习场,拓宽课堂的广度

根据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程度,小学阶段的学生逻辑分析水平正处于发展阶段,思维存在不稳定、不连贯性,缺少辩证思维。由情入文,可以降低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盘活课堂,拉近师生距离,使文本阅读与学生自身情感经历相勾连,调动学生差异化独特感受。

《再见了,亲人》中窦桂梅老师是这样导入课堂的:

师:请跟老师一起写“亲”。(顺势强化第五笔的横要长一些)

师:(出示课件“亲”字的演变过程)我们祖先看到枝叶的繁茂,联想到是下面的树根给予的营养,从而创作了这个字,来指有血缘关系的人,比如爸爸、妈妈、爷爷……(学生一起说出)

师:我们叫他们是——

生:(齐)亲人。(师再板书“人”,组成课题“亲人”)

在接下来的课堂里,窦桂梅老师以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诗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课内外描写亲人的文章《奇迹的名字叫父亲》为背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来谈对亲人的独特感受。学生积极回答出,亲人“不求回报,伟大无私,理解包容”等答案。

首先,窦桂梅老师由文章的核心字“亲”字的演变过程,在传统的文化氛围中抛出了课堂出发点。其次,充分利用歌曲、诗歌、文章等课内外教学资源,触发学生知识与情感经验。最后,让学生自己谈谈对亲人的独特感受。这些独特感受也是人类的普遍情愫。

三次活动由“亲”这一个点出发,不断拓展延伸,搭建开放性学习场,这个学习场将本次课程《再见了,亲人》与中国传统文化、其他课程资源相勾连,也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独特感受相勾连。每一个学生在情感、思维上都是触类旁通、相互激发的,这在学习场中不仅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也温暖了学生情感的温度。窦桂梅老师引出“不求回报,伟大无私,理解包容”为接下来学生理解志愿军被称为亲人做铺垫,也为学生理解志愿军无私奉献的精神主旨做铺垫,因此,学习场不是越开放越好,越热闹越好,而是以课堂、文本、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培养语文能力为目的,既见“人”也要见“文”,既见“人文性”也见“工具性”。

(二)以理导入,共构生成性共同体,深化课堂的深度

中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阅读的基本能力,钱梦龙老师采用“三主”导读法,在学生自我训练的基础上,通过“曲问”让其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例如在讲说明文《食物从何处来》时,钱老师是这样导入课堂的:

师:今天早上我吃了一个烧饼,两根油条,喝了一杯凉水,后来又吃了一个鸡蛋和一个苹果。谁能告诉我,我吃的都是食物吗?无论说是或者不是,都要讲出道理来。endprint

学生没有举手,暂时的冷场正是学生思维紧张运转的信号。学生记住定义很简单,但理解运用便是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更高的思维品质。

陈钟梁老师通过画桥导入《中国石拱桥》。学生发现老师画的桥没有洞,纷纷上去添。

师:你添补的明明是四个洞,怎么说是两个小洞?

生:两边分别有两个小洞。

师:两邊?那这些洞不是都跑到桥外面去了?

生:不是两边,是两端。

师:也不能说是两端……

到这时,学生注意到课本表达的是“两肩”。老师将“辨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几个大字写到黑板。

在此,两位老师都是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激疑导入课堂。学生不是老师任意填充的白纸,而是带着自己的阅读体验与理解走入课堂,并和老师形成学习共同体。老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水平上,产生新的认知并改组认知结构,使学生真正能由表及里深入理解文本而不是泛泛而谈。

(三)情理统一,双螺旋互促上升,塑造生命的高度

前文探讨了根据不同文本与学生发展阶段的实际,在情理之间有所侧重,但在整体教学的宏观把握上,情理是相互促进、相互统一,双螺旋推进的。

在央视10频道当代教育栏目中,有一段窦桂梅老师对四年级《燕子过海》的评课。课程中的乡村老师针对学校条件,结合学生没有见过大海的情况,播放海的录音视频,让学生模仿燕子飞行,并绘制了一幅画让学生把燕子贴到图上,最后介绍了航海知识后在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中结束。

课堂形式丰富多彩,可见无论农村教师或是城市教师都开始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有意识地尊重个体,激发兴趣,升华情感。但是,让学生贴燕子的活动有低化学生之嫌,并不能在简单的“贴”的动作中理解文本中所表现的燕子的艰辛。歌唱、贴画、介绍航海知识的活动,是一场出离语文的“弱智化”的热闹。教师通过情感走进学生,也要通过理性提高学生,以情入文,文有温度,以理制情,情有深度,情理相促,才有高度。“活动教学”、“体验教学”不是放任自流,不是在同一个平面形式上的交流活动,而是需要倾情生命,明理践行,帮助学生扩充语文基本知识、提高基本能力,在母语教学中注入民族文化的血液,在情与理中的双线推进中,塑造生命的高度的。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要立足学生实际。以情入文,拉近学生与文本、老师的距离,激发语文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言之有物。以理规范情,在基础训练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达到语文范式和学科内在要求,培育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在言之有物的基础上真正做到言之有理。在情与理的统一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在对生命高度的追求中,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叶澜.思维在断裂处穿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再寻找[J].中国教育学刊,2001,(4).

[2]叶澜.“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在回归与突破中生成[J]教育学报,2013,(5).

[3]叶澜.“新基础教育”——内生力的深度解读[J].人民教育,2016,(21).

[4]叶圣陶,夏丏尊.文心[M].北京:三联书店,2008.

[5]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语文学习》编辑部.活的语文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魏莉萍 陕西理工大学 723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情理生命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主持人语:情理与法律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知真求通中的情理交融——基于历史阅读的情感培养为案例
法外开恩:郑继成刺杀张宗昌案中的情理、法律与政治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论中国传统情理审判中的调处和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