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点

2017-09-26陈泳茵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9期
关键词:园田田园生活田园诗

陶渊明是我国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深,特别是其开创的田园诗派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上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他的田园诗情感丰富离不开当时的写作背景,更与作者的丰富经历息息相关。诗人生活在战争时期,朝廷统治黑暗,但在田园诗文中充满了超凡脱俗,渴望回归自然和隐逸的感情,字里行间虽朴素却透着天然浑成的意境美。陶渊明是一个主动辞官归隐的诗人,他看重的是人生的意义,他开创的这个独立的田园诗派值得敬仰。陶渊明的田园诗从写作背景到艺术特征都有值得我们探究的地方。

一、陶渊明的生平与田园诗背景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私溢“靖节”,也称靖节先生,号五柳先生。他是浔阳人,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曾任江州祭酒,彭泽县令等,最后一次出任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离職而去,从此隐归田园,他是田园诗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后来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由于受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他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和“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成了他的生活写照。

中年时期的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职,到了江陵。陶渊明看不惯敌人野心勃勃地想要图谋篡晋,便产生了归隐的想法,后来,为了给晋朝带来一丝希望,他又出任了参军,直到最后,陶渊明还是决定,“不为五斗米折腰”,坚决辞去彭泽令归隐。陶渊明的一生,从自幼接受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熏陶,没落的生活和家中亲人的影响让他有了入仕途的抱负,到开始游官生涯,以谋生路,到看透了官场的险恶,“少无适俗韵”的思想让他产生对归家的渴望与对大自然的怀念与向往,最终在辞彭泽令后,他之前不断在谋宦和归隐两条路中的选择,归隐时想谋宦,谋宦时想归隐的矛盾心情最终平复,下定决心,归隐田园,并写下了一篇篇闻名于世的田园诗。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成就

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千年隐逸之宗”,是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写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也最高,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与当时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而且包含了他的成长背景,生活经历和独特的个人见解与思想感情。少年时期长时间生活在乡村田园,娴静的生活使诗人产生了对田园生活的怀念与追求;混乱的社会环境与少时安静的生活相比,使诗人在诗中表现出对于“桃花源”般的生活的向往;虽然面对着奸臣当道的朝廷,但在诗中依然可以看出诗人保持着高尚的节操并表现了诗人对朝廷黑暗统治的不满和保卫国家的不懈努力;诗人的后半生在归隐中度过,接触贫民百姓,手里收割着的是稻米,所以在诗人后期的田园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亲身接触到底层生活,能真切明白农民的辛勤劳动,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友好和对劳动人民艰苦劳动的同情。在田园诗中,表达了如此多的情感,这样的诗人实在难得。

关于陶渊明田园诗的创作,诗人巧妙地把情、景、理三大方面结合,描写崇尚自然和接近生活的篇章,语言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了唐代以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的创作风格。所以,陶渊明的田园诗具有非常进步的意义。

三、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陶渊明诗的风格与他的思想内容息息相关,他的诗不朽的风格魅力在诗坛上颇负盛名。他的诗笔法清新自然,诗句质朴自然,平淡无奇,慢慢细读后,却让人发现意境深远。他的田园诗更是给人清新的感觉,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世多个诗人继承和发扬。

(一)清新自然的笔法

诗人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更深刻的哲学思考。其笔下的自然,不追求华丽的语言,却在诗中蕴藏着他对社会与田园强烈的感情。《饮酒》之五这首诗就典型地体现了陶渊明清新自然的笔法,“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是一幅在南山衬托下,好的天气,飞鸟点缀的美景图。诗中的“见”字是全文的神韵,“见”带有诗人在无意中发现如此美景的意味,是诗人在采菊时无意发现的,流露出诗人悠然的心境,而也只有心境悠然才会看到如此的美景。如果是“望”字,这首诗会变得兴味索然的,“望”是有意识的看,与诗中“悠然”不相符。陶渊明的诗点染自然而使这些诗有了无尽的神韵。如《归园田居·其二》中“野外罕人事,穷苍寡轮鞅”,“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作者写归园田居第二首的目的是想写“静”,田园的恬静,到后来写的与农民见面的“但道桑麻”之事,诗人描写的都是平凡的田园事物,勤劳的耕作,与农民不乏温馨的亲切交谈,全诗描写的都是田园生活,清新自然的笔法贯穿全文。再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大自然的一动一静,诗人想象把自己置身于世外桃源,诗人的心被质朴恬静的风气触动,自然地流露着平和的心境,诗人决然归隐完全融入自然,简单的一字一句形成了诗人清新自然的笔法。

(二)不着雕刻的语言

陶渊明的田园诗能够千古流传,与他不着雕刻的语言有关。质朴成了诗人田园诗的语言代名词,独特的生活经历,长期朴素的农耕生活,恬静的田园风光,形成了诗人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试看《劝农·其三》“熙熙令德,猗猗原陆。卉木繁荣,和风清穆。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禾苗茂盛,清风吹拂,清和平静,男男女女都在抢赶农时,你追我赶,桑妇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开始织作,农夫还会夜宿于田野,农夫桑妇都不分昼夜地辛勤劳作,作者用最简单的笔墨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和平安稳朴素的农作图。《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苍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觉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诗人生活在偏远的山村,少了与世俗人事的交际,正是少了车马贵客的造访,那虚掩的柴门仿佛把俗世的喧嚣隔绝了。诗人看来更享受与农民讨论桑麻等农耕之事,从诗中的农村俗事,能感受到诗人的恬静心境,都是通过自然的语言。如《归园田居·其一》:“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首诗写辞职归田的愉快心情和乡居的乐趣。诗中以极大的热情赞美了平和静穆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于官场的厌恶及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趣。[1]柳树,桃树,狗,鸡,这些平淡的事物,诗人能用朴素的语言构成一幅恬静美好的画面,全诗的语言平易朴实,却对仗工整,有音乐美,并表达出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再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诗人归隐在南山,南山下有他种下的豆苗,杂草长得很茂密而豆苗的生长反而很稀少,“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道路两旁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这些诗的用语很朴素,描写的都是田园生活的一些小见闻,不加丝毫的修饰,处处能体现陶渊明田园诗不着雕刻的语言特点。endprint

(三)浑然天成的意境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艺术境界上高远拨俗,浑然天成,主要体现在情,景,事,理的交融统一上,作者把自己的个人情感和思想融入景中和诗中,使他的田园诗在简单的植物中都包含了作者强烈的感情,让读者在多角度赏识陶渊明田园诗的同时也增添了几分乐趣。《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这首诗以情为主,是诗人刚归隐的时候写的,诗人弃官归隐田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作者选用“见”字反映了诗人恬然自得的心境,超凡脱俗,而弃用有刻意的意思的“望”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副傍晚的南山美景,诗歌融情于景,飞鸟的飞还也预示着诗人回归大自然,更好地反映了诗人已经摆脱之前在归隐与入仕之间的选择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归隐的恬然之乐。《饮酒》全诗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将美景与情、理结合。同样有寓情于景的是《归园田居·其一》,住宅周围的十亩田地和八九间的茅屋,榆树柳树把屋檐遮蔽着,桃树和李树整齐地排列在罗堂门前,远处的小山庄隐隐可以看到乡里的炊烟,鸡狗的鸣叫在回响。“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诗人把恬静美好的田园美景与安适之情有机组合,形成了浑然天成的意境美。

四、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点的形成根源

(一)从小受儒家和道家熏陶,形成了清新自然的笔法

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的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来源于他年少时的乡村田园生活诗人从小便喜爱闲静的生活,《归园田居·其一》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诗人讲述的就是他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情趣,生性就喜欢山川田园生活,流露了早年生活根植在他心中的对大自然的那份热爱;另外陶渊明自幼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自然而然懂得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在《饮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中就可以深刻体会到,诗人回忆起少年的生活,从开始懂事起,就游读在六经中,而“六经”指的就是儒家的六部经典。当然,陶渊明生活在老庄思潮的时代里,也接受了道家的思想,《饮酒·其五》“此中有真义,欲辨已忘言”就是受庄子思想的影响。诗人从小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所以陶渊明的田园诗里有自然笔法的艺术特点。

(二)独特的入仕和归隐生活,形成了质朴的语言和浑然天成的意境

二十岁时,陶渊明就开始了仕宦生活。《饮酒·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就是诗人回忆他的游宦生涯的,文中最后诗人甚至表达了他仕宦时的归隐之心,想要弃官回归闲适的田园生活。最终诗人在动荡于仕与耕之间的十几年,他厌倦,看透了官场生活,下定决心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去了彭泽令,这是诗人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诗人正式地开始了归隐田间的生活,这也是诗人对于黑暗生活的一种抗争,为此,他还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

在他归隐的初期,他的诗作中经常会写到厌恶的官场生活和闲适美好的田园生活形成的对比,从而从字里行间中,流露着诗人渐渐摆脱名利场的恬然自得的心情。《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人讲到自己从小的性格就爱好田野,官场的黑暗“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让诗人认为自己入仕是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可见陶渊明对于这腐败的朝廷有多么失望。他更是写到南边的田野,茂密的树林,狗叫,鸡鸣,一副多么美好的风景图,这真是与混乱的官场形成了对比。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后有句云:“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形容以前为官家当差的日子就像鸟被关在笼子里,回归田园就是返回大自然,得到全身心的自由。所以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讲的就是作者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返回到大自然了,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诗人回归自然的喜悦,也能感受到诗人田园诗的语言十分质朴,却流露着融情于景,浑然天成的意境。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和与黑暗对抗并不是逃避现实,他回归田园后,在田园村落间参与着田间劳作,参加农业劳动后,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农民耕田的艰辛,对劳动的苦难有了深刻的同情,“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邻里间的互相招呼喝酒,有农活时会各自回去耕作,余暇的时候会彼此想念,诗人享受着与邻里间的畅谈欢饮之乐。

长期的耕作生活,使诗人与农耕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情,比经常性的交往更提升了一个新的境界,作者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出了自己的思想感情,“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诗人在《归园田居·其二》中写到他与农民相见的交流过程已经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谈及世俗,谈及的是农作和田间的生活轶事。陶渊明与农民之间已经有了共通的语言,这对于一个知识分子来说实在难得。也正因为诗人长期的田园生活,使诗人的田园诗语言中不缺失“质朴”一词。

结论

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艺术特点具有巨大的魅力,清新自然的笔法反映了诗人独特丰富的个人经历,他经历了出仕与归隐的过程,报国的希望与朝廷被奸人所控制的失望的矛盾,产生归隐的决心,获得归隐后恬静自娱的心情。诗人通过平静质朴,语言真切的诗文,让我们感受到这位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的诗人所表现的悠然心境与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渴望,黑暗的朝廷统治的失望之情与归隐后隐逸的恬静心情形成了鲜明对比。质朴是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点的代名词,“陶渊明的诗写得非常简净,情意却是千回百转。所以苏轼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就是说看起来它很简单质朴,内里实在是很美丽很丰富。”[2]而且他的诗文更接近民生,长期与劳动人民的接触,在诗中不乏对劳动人民的艰苦工作的同情,浑然天成的意境让陶渊明田园诗在情感表达领域上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陶渊明的田园诗对后世的影响极深,在中国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他开创的田园诗派,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他没有做过大官,很少权利,也没有什么勋绩,除了本薄薄的诗集和三四篇零星的散文外,在文学遗产上也不曾留下什么了不起的著作。但至今还是照彻古今的炬火,在那些较渺小的诗人和作家心目中,他永远是最高人格的象征。”[3]这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林语堂对陶渊明的评价,可见精神自由而归隐的陶渊明,对他的人格,他的理想的影响也尤为深远。

参考文献:

[1]陶洲明.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叶嘉莹.品读陶渊明《咏贫士》之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N].人民日报,2014-9-16.

[3]陶林.以苦為乐陶渊明为精神自由归隐[N].深圳晚报,2014-9-1.

(陈泳茵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洛浦街中心幼儿园 511400endprint

猜你喜欢

园田田园生活田园诗
归园田居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对比阅读
羡闲逸,吟式微——《归园田居五首(其一)》与《登快阁》比较阅读
田园生活
山林石屋,北京城边的田园生活
归园田居
椁朴的印尼田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