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课例研究助力专业成长

2017-09-26王林波

师道(人文) 2017年9期
关键词:于永正特级教师教研员

王林波

今日充电

让课例研究助力专业成长

王林波

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次教研活动,特别是教研员的点评,让在场的几位男老师,包括我深深地垂下了头。

那是我工作的第二个年头,区上搞一次大型的教学观摩活动,年轻的我十分好学,踊跃报名参加了活动,并且习惯性地早早来到会场,坐在了第一排。

两位上课的老师都是市区级的教学能手,课上得很好。两节课结束后,一位老教师走上了主席台,准备评课。听身边的老师说,这位年长的男老师是区上的教研员,非常权威。

我充满了期待,认真地聆听着教研员所说的每一句话,并飞速地做着记录,生怕漏掉了任何一个要点。老教研员果然厉害,他不仅指出了两节课的亮点,有理有据,还点出了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极具操作性的建议。听到这里,我对他充满了敬佩之情,他所讲的任何一句话,我这个渴求上进的新教师都奉为 “圣旨”。

老教研员的发言临近尾声,他总结道: “大家看看今天为我们上课的两位女老师,左边的这位身材高挑,声音甜美;右边的这位娇小活泼,在课堂上带着学生做律动,你们说学生能不喜欢吗?”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赶紧垂下了头,是的,虽然教一年级,可是作为一名男老师,我实在没法甜美温柔,也实在活泼不起来,在课堂上带着学生做律动,那多别扭啊!

会场上的男老师很少,此刻,女老师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我们,我们将头垂得更深了。是啊,现在还年轻,豁出去了,可是等到自己四五十岁了,那时候怎么办呀?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深感自卑,非常郁闷。难道小学低年级是男老师的禁地?男老师是不是就不适合低年级呢?不行,不能一蹶不振,我想,办法总是有的,虽然自己所在的学校还没有其他男老师教低年级,但别的学校也许有,别的区也许有,我要好好研究研究,教低年级男老师到底该怎样和孩子说话,怎样和孩子打交道。

我找来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课例进行研究,把那些经典课例中于老师说的话摘录出来,用不同的语气来读,一遍一遍地读,一遍一遍地对比体会。在反复研读的基础上,我又 “百度”到于老师上课的视频,去细细品味。我发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他说的话都那么自然,如同聊天一般,比如他表扬一个孩子时说的这段话: “陆晓荣听得最投入。我发现他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使劲咽过两次口水。课文中描写的事物,肯定在他的头脑中变成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我断定,他仿佛看到了那红得几乎发黑的杨梅,仿佛看到了作者大吃杨梅的情景,仿佛看到了那诱人的杨梅果正摇摇摆摆地朝他走来,于是才不由得流出了哈喇子……”这段话用有些年轻女教师特有的语气语调来读会显得特别别扭,甚至有些滑稽,而像于老师这样聊天一般的表达才显得更亲切,更自然。我想,男老师在课堂上说话,完全不必拿腔拿调,真诚自然地表达就可以了。

研读了于永正老师的课例,我找到了一些门道,但还是不太放心,毕竟于老师是著名的特级教师,是老前辈,他的做法适合我们吗?于是我又找到了支玉恒、贾志敏等老一辈特级教师的其他课例,找到了薛法根、管建刚等中青年特级教师的课例进行研读。这些男老师在课堂上的说话方式很值得学习,自然,亲切,如同聊天一般,可他们都是特级教师啊,我们这些青年教师适用吗?越研究,我越谨慎,我的课例研究需要继续走向深入,我得找到与我同样工作在一线的男老师进行研究。继续 “百度”,我找到了参加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和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的男选手的课例。

就这样,我一边观摩这些男老师的上课视频,一边记录他们的课堂语言;一边对比他们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一边分析他们语言表达的特点;一边研读他们的课堂语言,一边走进自己的课堂进行模仿尝试。反复的课例研读一次次证实了男老师完全可以上好小学语文课,包括低段的语文课。课堂上,男老师不必扮温柔,也不必装可爱,真诚自然地表达,如同聊天一般地对话,同样能够赢得学生的喜爱。这一刻,我突然明白了,课例研究并不神秘,不就是从自己深感困惑的问题出发,不断探寻答案吗?

课例研究的道路没有尽头,一个问题刚刚解决,另一个问题可能就出现了。2004年前后,我有幸接触到了不少名师,那时候在西安市举行的名师教学观摩活动常常会用到我们学校的学生,我所带的班级承担了不少上课任务。那次窦桂梅老师用我们班学生上课,窦老师的课上得非常精彩,掌声不断。让我极为惊诧的是,班里那几个调皮捣蛋的男孩,那几个在我的课堂上几乎从不发言的男孩在窦老师的课堂上变得极其活跃,不仅发言积极,而且常常语出惊人,赢得掌声一片。这究竟是为什么?为什么与学生并不熟悉的窦老师能够点燃学生的热情,而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我却不能激活学生?课堂上,到底该如何让学生迸发出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我决定就这一个问题展开研究。

我找来窦桂梅老师的其他课例,找来于永正、赵志祥、孙双金、虞大明等老师的课例反复观摩,对于课堂上的关键点更是详细记录,深入分析。

于永正老师在一位学生朗读结束后,他这样评价: “这位同学最大的优点:第一,声音很好听。第二,读得很有感情。第三,朗读速度适中,很适合朗读。至于 ‘地’的读音,你已经养成了习惯,平时要多练习,慢慢改过来。”

一位同学朗读得不错,赵志祥老师这样评价: “你读得不但流利,还很有感情!可以得A++!要是那个 ‘早’字不读成翘舌音就可以得 ‘A+++’!来,跟老师读。”

……

经过一番细致的对比,深入的分析,我发现了这些特级教师激活课堂的秘诀:走进课堂,他们带了很多顶 “高帽子”,在恰当的时候会不断发放给孩子,因为不断获取成就感,因此孩子们兴致高涨。的确,劲头是鼓励出来的,教学艺术的本质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第斯多惠说得没错。

就这样,我从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从一个个看似很小,但却阻碍了自己成长的问题出发,借助于一节节课例,进行深入的研读、分析、对比,并尝试着归纳、总结、提升,不少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很多教学策略也得到了优化,甚至,我都感觉到了自己的成长变化。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很多年过去了,我所做的课例研究记录也已经积攒了满满一个书柜,当然了,我的研究视野还在不断拓宽:课堂上,如何对学生说不?如何从窘境中成功突围?如何焕发语文课的魅力?这些都成为了我课例研究的目标。

在不懈的研究中探寻方法,在不断的实践寻求出路,努力着,我也收获着。2008年,我拿到了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的一等奖和最佳教学设计奖;2013年,我获得了全国第五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的特等奖;同年,我的第一本教学专著 《上好小学语文课——在思考与行动中润泽课堂》也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夏书系出版;2017年,我荣获了全国小学语文十大青年名师的称号。

不要忽视了研究,面对绊脚石,不要退缩,行动起来,去研究它,才有可能跨越它。让我们用课例研究促进专业成长,用行动助力梦想。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于永正特级教师教研员
特级教师批作文
特级教师批作文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于永正从教年记
不忘传承 砥砺创新
——于永正语文教学研究所研究掠影
于永正纪念专刊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