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恩师王较过先生

2017-09-26马亚鹏

师道(人文) 2017年9期
关键词:研究生论文物理

马亚鹏

走近名师

我的恩师王较过先生

马亚鹏

我的恩师王较过先生是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是我国知名的物理教育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教学名师,首批入选教育部 “国培计划”的专家,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主持人。先生从教四十年来,淡泊名利、只问事功,关爱学生、严慈相济,求真务实、光明磊落,是后学之楷模。我虽不才,但能在先生门下学习物理教学理论,并在先生的提携之下走进了物理教学研究领域,实属三生有幸。在恩师即将退休之际,我时常忆起恩师的风范和对我的教诲,不禁潸然,遂以文字记之。

教坛耕耘四十载

先生和我父母是同龄人,1957年3月生于陕西临潼,虽出身农家,但先生自幼好学,喜欢读书,成绩优异。然而,和他们那一代人的命运相似,先生读完高中时正值“文革”后期,在那个没书可读、没学去上的年代,充满求知热望的先生只得回到农村,1975年底成为一名小学民办教师。恢复高考后,先生考到了陕西师大物理系,后读研究生并留校任教。若从1975年成为民办教师算起,先生在教坛上辛勤耕耘已四十余载。

在师大物理学院,先生的敬业是有口皆碑的。他每天总是第一个到办公室,不分节假日,四十年如一日。据说有一次大清早,先生去学院上班,看门的大爷给他开门,他进大楼时发现一个小伙子急匆匆地要往外走,和先生打了个照面。先生转念一想,每天都是他过来看门大爷才开门的,这个人是怎么进来的,莫非他在楼里待了一晚上?赶忙过去询问,结果抓住了一个偷电脑的小偷。上世纪90年代,电脑才兴起,价格昂贵,先生的 “壮举”使得学院的财产免受侵害。

先生非常热爱教学,对工作认真负责。先生从不坐着上课。我上研究生时,先生要给我们上两门课,一次课就是四个多小时,先生总是神采奕奕地站着从头讲到尾。一个年近花甲的老教师,以此精神来传道授业解惑,我们做学生的岂有不用功之理?记得有次在 “朋友圈”发了一张先生上课时的照片,一位朋友评论道: “站着讲课,本身就值得尊敬”。先生讲课亦不照本宣科,他常给我讲, “教学是生成的艺术,同样的内容面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处理”。先生不仅这样说,也经常这样做,他坚持用自编讲义授课 (后作为教材出版),并且在授课时常常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加以阐述,对中学物理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问题也常有独到的见地,我们几个在职研究生听着颇受启发,感觉先生说的就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事。先生的授课让我想到,高等学府的课堂教学,就应该将科研密切结合在一起,教师就应该把自己对这门学科基本问题的理解过程娓娓道来,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领略研究的方法,接受思想的洗礼。

先生不仅给研究生上课,评上教授后,也依然坚持为本科生授课,除了理论课,还上实践课,并多次带师范生到中学实习。国家实行免费师范教育政策后,陕西师大将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时间延长为三个月。先生考虑到同学科的年轻教师科研任务重、家里有小孩正在上学等情况,多次主动请缨领学生远赴实习基地实习。先生带实习一不挑地方,江苏苏州也好,甘肃天水也罢,学校分配他去哪儿就去哪儿;二从不偷懒,坚持三个月都待在实习学校,指导师范生实习。先生在指导学生实习时,也带动实习学校的物理教师开展了丰富的教学研究,已有实习基地教师参与撰写的物理教研著作出版便是明证,先生也因而被誉为 “送上门来的专家”。这种精神让我这样一位年轻教师颇为感动。

2013年,先生申报的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被教育部立项建设。为了高水平地完成这门课程的建设任务,先生呕心沥血、不辞辛劳,做了大量的工作。从课程教学团队成员的组建、课程计划的研发、教学课件的制作到教学视频的录制、课程网站的建设,无不凝结着先生的智慧和汗水。在先生的指导下,我也有幸参加了课程建设,先生一次又一次地修改我的讲义与课件,在试教后组织团队成员评课并提出改进建议,正式录制课程前还在鼓励我一定要自信。这些事至今都历历在目,仿佛发生在昨天。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我们的课程获得了专家组的好评,顺利通过终期验收,我个人也在参与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获益良多。

先生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以先生的师德、成就和教学业绩,早已成为物理教育领域的知名专家了,但他多次拒绝申报各种名师称号。2015年,陕西师大开展首届教学名师评选,关心先生的领导、同事和学生都劝先生参评,先生一再推脱。2016年初,第二届教学名师评选如期举行,领导、同事和学生又来劝说,先生依然不为所动,还专门请劝他参评的同事吃饭央求大家不要再 “为难”他。但先生面皮软,架不住同事和学生的“苦言相劝”,最终参评并被评为陕西师大教学名师。评选结果出来后,我给先生发了条短信,认为先生 “获此殊荣,当之无愧”。

一丝不苟真学问

先生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楷模,从教四十年来,先生对物理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 《教师教育研究》 《物理》等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主编物理教育研究著作10余部。先生长期从事物理学史、物理教育统计与测量、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培养了一批物理教育工作者和优秀的物理教师,他的学术成果推动了陕西师范大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建设,对我国物理教育的发展和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作了大量切实的研究工作,这些丰富的学术成果必将影响更多的人。

仔细阅读先生的论文与著作,可以发现先生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80-90年代,先生的兴趣点主要在物理学史和物理教育统计与测量领域。先生早期的大量论文都在物理学史方面,而且研究视角独特。先生通常能够以物理学史上主要物理学家的重要科学贡献为对象,详细论述他们的物理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并且阐述科学家对物理教育和人才培养所做的贡献。而且先生极其重视通过物理学思想史的研究对物理学思想方法深入挖掘,并对其教育功能加以阐述。这些研究,现在看来都非常有启发意义。在物理教育统计与测量领域,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非常重视量化研究方法的运用,并在实践中做了丰富的研究,他还参编了我国最早出版的物理教育测量与统计方面的研究著作 《物理教育量化方法》,这本书中讲述的方法到现在都不过时。2001年,国家开启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教育部在几个重点师范大学成立了基础教育课程中心,时任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的杜鸿科教授邀请先生加入了课程中心。十几年来,先生为研究新课程、推动新课程、实施新课程做了大量的工作。另外,作为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先生深知教材研究的重要性,展开物理教材研究尤其是进行了大量教材比较研究,主编了 《中学物理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一书,指导研究生撰写了相关的研究论文,尤其在教材比较研究方面,其研究成果对我国的物理教材研究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先生做研究和他的为人一样,踏踏实实、认认真真,从不跟风。先生主张物理教学研究要突出物理学科特点,不能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简单、照搬到物理教学研究之中。他曾生动地说, “如果一篇文章,把物理换成化学或者别的学科,文章的论证与结果还能成立,那就不是真正的物理教学研究论文”。先生对教育研究中生造概念,玩新名词、新术语的做法极其反感。他多次给我讲, “物理教育研究不是要拿教育学、心理学的名词术语往进套的,更不是要创造几个名词吸引别人的眼球,而是在自己深入理解理论的基础上,解释物理教育自身的问题,理论要融会到研究过程和结果之中”。在担任《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主编期间,他将这些要求作为编辑审稿的基本标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杂志的办刊水平和质量。在一个学风日渐浮躁的时代,先生秉持他们这一代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和国内其他优秀的物理教育研究者一道,维系并发扬着我国物理教育专业的精神。这种专业精神,是如我辈者进入专业领域学习与研究的起点。

严慈相济育人才

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也是出了名的。连着好多届的研究生都怕先生,他们总结了有三怕:一怕比先生后到学习室,二怕先生找谈话,三怕先生给改论文。

研究生有固定的学习室,就在先生的办公室对面。先生要求研究生八点前到学习室学习。先生住老校区,而物理学院已搬到新校区,两个校区相隔实在太远。学生可能想着老师怎么也不会那么早去新校区,谁知多年来的工作习惯使然,只要不开会或有别的事情,先生总是在早上七点左右就进办公室了。这样一来,学生们自然不敢睡到自然醒,只得早早起来去学习室看书。在如此勤勉的老师跟前,不想好好努力的学生自然会感到心虚和害怕。作为老师,我们通常会给学生一些纪律上的约束,也常会为学生做不到而懊恼。然而,先生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着每一个学生,谁能说这不是真正的教育?

学生最怕先生找他们谈话,多个同学曾对我讲过先生非常严肃地找他们谈话的经历,问之谈话的内容,无非是对他们学习的努力程度、思想状态和论文写作中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物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女生多,可能先生说话不会“拐弯抹角”或者谈话氛围过于严肃,她们好几个都说被先生 “骂”哭过。先生自己也经常反思,是不是和学生交往的方式不对,是不是不够理解学生,是不是话说得有些重了?先生哪里知道,那些被说哭的学生,不是因受批评而感到 “委屈”,而是因受到关心与教育而感动地流下了热泪。

先生对学生的论文要求极其严格,从选题、撰写再到投稿,都有着严格的学术规范。先生经常通宵达旦地为研究生修改论文,通常情况下,一篇文章从撰写到发表,都要修改十余稿,最初的文章往往被改得面目全非。我的第一篇文章,是我读大三时做的对物理新课程改革实施情况的一个调查研究,从文章内容、标题、结构、行文、参考文献格式乃至标点符号,先生都不厌其烦地修改。前后七稿,才写成了一篇像样的文章。就这样,先生还夸我悟性好、上手快。不仅如此,先生每改一稿,都要亲自面授,耐心讲解修改的原因,原稿为什么不好,不好在什么地方,现在为什么这样修改,修改的依据是什么云云。一篇论文下来,我想再不聪明的学生也能学会怎样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后来我也曾为几个同行修改过一些文章,我才体会到先生的不易,修改一篇学生论文甚至比自己亲自写一篇论文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要多得多。可先生并不抱怨,说这是自己应该做的工作。

记得有位教授曾经说过,导师指导研究生,一要看有没有指导的意愿,二要看有没有指导的能力,两者兼具的导师才是好导师。先生就是这样的好导师,研究中出现的任何一个疏漏都逃不过先生的 “火眼金睛”,我自认为发表了一些论文,对自己文章的质量还是有些自信的,但在先生面前,真的是自愧弗如。前不久,我撰写了一篇文章,请先生帮我修改。修改完面授时,先生深刻地指出了论文中存在的问题,这个地方逻辑不通,那个地方话说得不对,这里没有依据,那里前后没有联系,一个回合下来,一篇自以为得意之作顿时变得“一无是处”。而这个过程,真的让我进步很大、提高很快。先生对学生严格的要求和高水平的指导,让一个又一个先生门下的学子走上了成才之路。我想,先生的每一个羽翼渐丰的学子,身上都灌注着那份深沉而厚重的爱。先生的这些优秀的弟子们,也必将对推动物理教学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师恩泽被情难忘

我和先生的师生情谊,被传为一段佳话。

事情得回到十年前,我本科读的是物理学 (师范)专业,2006年年初,我突然对未来感到极其困惑,自觉个人能力与从事物理教学工作相去甚远,对个人前途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担忧与恐慌。于是向先生写信求救,没想到先生很快回信并答应我拜他为师研习物理教学论,至今还记得那个傻乎乎的我第一次见先生的情境,先生面带笑容,非常和善,在简单了解了我的情况后,热心地解答了我的困惑,临走时还给我说有问题可以随时找他。这样的际遇给了我极大的鼓舞,从此我便成了先生的 “家徒”,经常向先生请教各种问题,而先生总是很耐心地为我答疑解惑。不仅如此,先生还循序渐进地指导我阅读理论著作,参与课题研究,进行论文写作,不到一年时间,就有论文被期刊录用。

那个时候,我就下定决心报考先生的研究生。然而,由于家庭的变故,我在承担人生责任和追求个人理想之间选择了前者,记得本科毕业离校时,先生安慰我说, “现代通讯手段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毕业以后我们可以随时保持联系”,并且鼓励我不要在意学历,要下功夫提高能力,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带着恩师的祝福与期望,我来到宁夏银川九中工作,那是一所有80多年历史的塞上名校,我在那里度过了人生最艰难、最辛苦的创业时代。而这个过程中,先生也一直带领着我做一些基础研究,使我学会了带着问题、以研究的心态从事我的工作,在辛苦中感悟着当老师的幸福。十年来,先生高尚的人格品质、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扎实的学术涵养时刻激励、启迪、鞭策着我,如果说,我在物理教学研究方面做出了一些工作,无疑是先生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细心点拨的结果。

当一切都稳定下来后,读研究生的梦想一次又一次出现在我的心头,甚至在用力地折磨着我。2015年夏天,先生到银川出差,我们一起小聚,得知先生再有两年就要退休的消息,我再也坐不住了,于是报名参加了在职教育硕士全国联考。苍天不负有心人,十年一梦终得圆满,求学之路,此生再无缺憾。

十多年来,先生待我情同父子,倾心相交,对我关爱有加,满怀期望。记得有一次,先生曾直言不讳地指出我已发表的几篇文章中的问题,批评了我急功近利的思想。今年中秋节,我去先生家里看望先生,先生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以后做研究的路还长着呢,一定要注意做研究首先是要有一个真实的问题,并且通过你的研究把问题搞清楚,不要拿别人的理论去套实践案例;发表文章要注重质量,不要为了发表而写文章,觉得自己不满意或低水平的文章宁可不发表”。拳拳爱生之心溢于言表,感动得我热泪盈眶。

临近冬日,校园里黄叶随风飘零,行走在壮烈的秋景之中,回想这些年受先生教诲的恩泽,满满的是收获、感动和感恩。人生能有这样一位导师,足矣!

(作者单位:宁夏银川市第九中学)

责任编辑 李 淳

猜你喜欢

研究生论文物理
只因是物理
处处留心皆物理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
我不是教物理的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