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的《茶馆》问候语德译比较研究
2017-09-25金辰一
内容摘要:《茶馆》问候语是其口语特色的重要体现,却也是翻译的难点。本文结合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论,比较《茶馆》两个同期德译本——Uwe Kruter和Volker klpsch译本,分析第一幕中招呼语、请安和吉祥以及问询语的翻译实例,探究不同的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选择和译本结果的影响。
关键词:目的论 《茶馆》 问候语德译
一.引言
老舍的《茶馆》作为一部极富京味的话剧作品,文中充满了口语化的表达,问候语就是其口语特色的重要体现。问候语作为常见的交际用语,引导人物的对话,建构起场景中多维度的交流场域,是话剧人物乃至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言语要素。但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不同语言问候形式的差异,如何在跨文化的基础上传扬中国文学经典,一直是学界热议的话题。而目的论给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指导方向:它将翻译目的作为最高准则,译者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选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从目的论出发,通过对比《茶馆》第一幕两个德译版本中的问候语翻译,分析不同的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选择和译本结果的影响。
二.《茶馆》问候语德译之难点
问候语本是德汉两种语言文化中的“礼貌共识”,但多方面的因素增加了问候语的翻译难度。一是语言习惯的不同。语言是人们在长期实践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产物,带有一定的地域特征。以招呼语为例,德汉招呼语有着类似的组成部分,即皆有“称谓词”和“招呼内容”,但其构成形式和表达内容不尽相同。[1]而《茶馆》中的问候语更具北京地方特色,这是对译者翻译能力的进一步考验。二是文本类型的限制。作为一部话剧,《茶馆》的情节皆围绕人物对话展开,人物形象也在对话中塑造。问候语往往伴随人物出场,直接形成观众对人物的“第一印象”,对观众对角色的认识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更需要译者在准确拿捏人物、场景和剧情发展等方面的基础上,对问候语的翻译多加斟酌。三是作品风格的特殊性。《茶馆》是老舍个人创作风格的体现,其追求用既俗又白,既朴实又活泼的口语“大白话”来艺术地再现生活。[2]如何把握这种作品风格以及如何在另一种语言中再现作品的口语特色,是其翻译的一大关键。四是文化背景的不同。作为“礼”的一部分,小小的问候语背后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而翻译是不同文化的交际,译者对源语文化的理解和诠释都会体现在译本文本当中。故此,《茶馆》问候语的翻译对译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译者需要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才能做好源语信息的传达。
三.目的论视角下的《茶馆》问候语德译
目的论由德国功能派翻译学家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提出,在其与赖斯(Katharina Reiss)联袂推出的《翻译理论基础》[3]一书中正式成形。赖斯和弗米尔把翻译看作一种以原文为基础的互动行为,翻译策略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包含发起者、译者、接收者等在内的各方面因素,但其中占支配地位的是“目的法则”:翻译目的决定了翻译行为。这里的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译文的交際目的,及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4]译者需要在接受和执行翻译任务时具备一定的主动性:在明确翻译目的时和发起者商榷,在翻译过程中有意识地思考原文属性、译本功能、自身能力等,才能确保翻译行为的合理完成。在目的法则之外,译者还要注重“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和“语际连贯”(intertextual coherence)。前者指译文与受众的接受关系,后者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原文生产者的理解程度。他们还将前人的“对等”从目的论的角度进行了阐释:在目的论中,对等是文本功能的一致。若译文与原文在各自的文化中实现了等价的交际功能,那就是“忠实”的译作。
本文选取的两个参照译本都是中外合作的德译本,Uwe Kruter和Volker klpsch分别是两个译本的主要译者。前者是一位和中国紧密关联的人物,他长期生活在中国,并于1980年带着老舍的《茶馆》重回故土。由北京人民大剧院的演员们表演的《茶馆》先后在十四个德国城市上演,引起一番轰动。[5]后者是一位德国汉学家和翻译家,曾多次研究和翻译中国经典文学著作。从译者背景出发,我们可以看出这两部同年出版的德译本有着不同的翻译目的。Kruter的译本更适用于实际的舞台表演,而klpsch的翻译目的则在于宣扬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翻译目的的不同使得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下面通过《茶馆》第一幕中的问候语实例对此进行分析。
(一)招呼语
《茶馆》第一幕中的招呼用词不拘泥于传统的礼貌习惯,运用较为灵活。人物打招呼多用叹词代替“你好”、“早上好”等更为常见的表达。如:
1.二德子(四下扫视,看到马五爷)喝,马五爷,您在这儿哪?……
Kruter:Ah, Sie sind hier, Herr Ma Wu!(P19)
Klpsch:Oh, Herr Ma, Ihr seid hier?(P32)i
2.庞太监哟!秦二爷!
Kruter:Seien Sie gegerüt, Herr Qin! (P28)
Klpsch:Oh, der Herr Qin!(P43)
3.黄胖子(唐铁嘴告以庞太监在此)哟,老爷在这儿哪?
Kruter:Welche Freude, ehrwürdiger Herr!(P33)
Klpsch:Oh, auch Ihr hier, mein Herr?(P47)
招呼时多种叹词的运用与话剧情境有着直接关联。一方面,日常的“你好”等表达更为正式,适用于交谈人物单独碰面或者已然相互对视的情况,而叹词则在被招呼人与他人交谈的过程中插入,能更好地吸引被招呼人的注意;另一方面,“你好”等招呼词略显客套和生分,而用叹词打招呼更符合剧中人物相互熟识的关系,也更符合舞台表演富有渲染力的特点。Klpsch选择直译的方式,用德语中的“Oh”这一叹词代替了原文中所有的招呼用语如“哟”、“喝”等,达成词汇类型上的对等,也体现了源语的语言文化特色,保持了原文和译文之间的连贯性;而Kruter更倾向于多元化的表达,且在大多情况下选用了德国人熟知的招呼形式。这一译文差异与语言文化的不对等相关。在目的语中缺乏相对应的现象,因而译者根据翻译目的选用了不同译文加以代替。在德语日常表达中,很少存在用叹词直接招呼的方式,当然德语日常招呼还有“Qiao”、“GrüGott”等其它带有地方特色的社会变体[6],但这些与《茶馆》中的招呼语并不能达成社会、文化和政治地位的对等,也会带来理解上的冲突。具体到某个词汇,如“Hallo”适合社会层次相近者的招呼,出现在较为随意的场合,这与当时清末弥留的阶级差异并不相称;而有些词地方气息太浓,甚至带有浓重的宗教意味(如GrüGott),易把读者带离剧本设置的中国大环境。Kruter的“Welche Freude”和“SeienSiegegerüt”这两种完全意译的方式,却都是德语受众所熟知的招呼用语,符合译入语的口语交际习惯。运用于舞台演出时,也能很快将观众带入剧本环境,而不会被文化表达上的差异困扰。endprint
在招呼语的称谓词上,译者的翻译也有所不同。以“马五爷”为例,这是中国所特有的称谓方式,即姓氏+家族排行的方式,这对于德语文化而言是全然陌生的。两位译者都运用了德语中惯用的“Herr”先生这一尊称,略微不同的是,Kruter在姓氏之后用音译的方式保留了排行第五这一信息,而Klpsch则直接将Wu省略。“原文化文本的作者一般被界定为对目标与文化缺乏必要的了解。否则,他们自己就会用目标与完成目标语文本。”[7]因而译者需考虑译本受众如何理解这一称谓。按照德国人的思维方式,Herr Ma Wu意味着Ma Wu是人物之名,而Kruter不论在人物介绍还是脚注中都并没有对这一音译意义加以解释,这对不熟悉中国古代文化的德语受众来说,很容易导致理解偏差。Klpsch的翻译虽然没有全然传达所有信息,但在剧中并没有其它姓马的人物,Herr Ma显然只是马五爷的专属称谓,根据目的论的原则,这一译法符合目的语受众的表达习惯,完全可取。
(二)“请安”和“吉祥”
“请安”和“吉祥”是《茶馆》剧本背景下特有的问候用语。其大多紧跟着招呼语出现,易让人联想到德语中的“IchgrüeIhnen”。两位译者在处理黄胖子的“我请安了”这一句时,不约而同地采用了上述译法。请安本是明清时期问安礼节的一种,与之相关是一套繁复的行礼姿势和规矩。但《茶馆》第一幕处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此时清王朝正遭受着洋人带来的强烈冲击,尽管封建体系岌岌可危,但封建传统仍有保留。在《茶馆》的时代背景下,此时的请安虽没有宫廷内那般考究,却仍是人物地位差距的体现。黄胖子的一句“请安”,隐含了卑躬屈膝之意,一个趋炎附势的市井混混形象跃然纸上。而德语中的“grüen”只能达到一种句式和大致内容的对等,它将背后的历史内涵一并抹去了,而只余最基本的问好之意。此外“请安”还有两次在第一幕的对话中出现。一是王利发向秦仲义讲自己的生意经,提到“多说好话,多请安”,二是秦仲义拜别庞太监,“改天再给您请安”。虽也是“请安”,后面两次的请安并不属于问候语的范畴,而是作为动词在句中出现,强调的是问候这一行为,因而不被列入本文研究范围。
与“我请安了”类似的是汉语中的“您吉祥”这一问候方式。同有请安意义的这一用词本是对太监的问候语,只有内务府的低级官员与太监来往时才用此词汇。[8]第一幕中的“您吉祥”出现在刘麻子与庞太监的对话中:
4.刘麻子喝,我的老爷子!您吉祥!……
Kruter:Guten Morgen,ehrwür
diger Herr! Wie geht es Ihnen?(P29)
Klpsch:Oh,mein Herr Gebieter! Glück auf all Euren Wegen!(P43-44)
这是一句特别的祝福问候语,在目的语中尚未存在与此对应的文化表述。两个译本在处理这一句时产生了较大的翻译分歧:尽管两位译者都使用了完全意译的方式,但Kruter使用德语中常见的问询语“WiegehtesIhnen?”(您最近如何?)而Klpsch则译为祝福语“Glück auf all EurenWegen!”(祝您一切顺利!)若只为达成方便剧本为译本受众接受的目的,两种译法都无可厚非,但与此同时,二者都没能体现语境的时代特征,也丧失了传播源语文化的可能。
(三)问候语
问询语是交际一方通过对对方生活、工作等情况的询问,以达到对交际对方表达关心及提示对方继续交流的双重目的。[9]它的特点是具有一定针对性,和对话语境相关。因其根据不同的对象和环境有多种表达可能,这里取两处典型例子进行分析:
5.王利发哎哟!秦二爷,您怎么这么闲在,会想起下茶馆来了?
Kruter:Oh,Herr Qin, welche Ehre! Was führt Sie ins Teehaus?(P25)
Klpsch:Oh,HerrQin! Vertreibt Euch so viel Mue, da? es Euch einfallen kann, mein Teehaus aufzusuchen?(P38)
6.黄胖子(看清)哟,宋爷,吴爷,二位爷办案哪?
Kruter:Oh!Sie sind diestlich hier, Herr Song und Herr Wu.(P32)
Klpsch:Ah,Herr Song und Herr Wu! Die Herren sind in dienstlicher Mission unterwegs?(P46)
这两句都是针對特定的场景和人物提出的问询语,虽是疑问的语气,但相较于一般的疑问句,发问者并不是真的希望获得信息,解开困惑,而是一种礼节套话。前一个例子中的问询句中包含了特殊的方言表达,“闲在”和“下茶馆”都是标准汉语中所不常见的。通过译文的对比,Kruter的译文在隐化了“闲在”的同时,对原文进行了意译,也添加了自己对隐含信息的诠释:面对拥有茶馆房屋所有权的秦仲义,王利发的言辞中流露出讨好的意味。一句加上去的“welcheEhre!”实际上是译者Kruter本人对人物之间关系的解读,此时译者现身,用句短小凝练,意图简洁明了,更符合日常对话中的情境。Klpsch则采取了直译的方式,逐句译出字面含义,达成形式上的对等,但较为冗长,不符合日常说话习惯。在第二个例句中,两种表达都是比较地道的目的语表达,顺应了目的论,但Kruter用陈述句代替问句的同时,对整个句子顺序进行了调整,更倾向于表意;Klpsch相对更遵照原文,句式结构等都保持了高度的忠实。
四.结语
通过对《茶馆》第一幕问候语德译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翻译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译者的翻译行为。根据目的论的理论,译者无法兼顾全部要素,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有所侧重。因而在忠实于原文信息表达的基础上,译者会对原文信息进行适当删减或修改。Kruter的问候语译文大多使用意译的方式,语言简练生动,贴近对话特点,也更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因而适合于内容精练、情节紧凑的舞台演绎;Klpsch则赋予了“信”这一原则重要的地位,在多数情况下将原文中问候语的用词和信息基本译出。这与他汉学家的身份是分不开的:从译者生平和译文前言中可得知Klpsch对中国文学和历史已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他注重探索和传递文字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相较于剧本,这一版本的德译更适合作为体现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的文学读本,能让受众切身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综上所述,目的论作为功能翻译理论中的重要部分,打破了传统译论的局限,同时也给翻译批评提供了新的评判标准和评价思路。endprint
参考文献
[1]崔娜娜.现代汉德招呼语比较[J]. 青年作家,2015(10).
[2]罗春雁.口语化语言风格之翻译[J].海外英语,2010(7).
[3]Reiss, Katharina & Hans J. Vermeer.Grundlegung einer allgemeinen Translationstheorie[M]. Tübingen:Niemeyer,1991.
[4]仲伟合,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3).
[5]Wikipedia.https://de.wikipedia.org
/wiki/Uwe_Kr%C3%A4uter.
[6]严学玉.现代德语中的问候及告别式惯用语[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6(4).
[7]Vermeer, Hans J. 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M].In:Readings in Translation Theory. Edited by Andrew Chesterman. Helsinki:Oy Finn Lectura Ab, 1989.
[8]朱家溍.故宫退食录[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
[9]陈秋娜.汉语寒暄语的语用阐释[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注 释
i本文中出现的《茶馆》原文均来自:老舍. 茶馆龙须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Kruter译本指Lao She. Das Teehaus:MitAufführungsfotos und Materialien[M].Herausgegeben von Uwe Kruter und Huo Yong.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Verlag,1980. Klpsch译本指Lao She. Das Teehaus[M].Herausgegeben von Volker Klpsch, Liu Jen-Kai und Pai Ying-lin.Hamburg: RowohltTaschenbuchVerlag,1980.
(作者介紹:金辰一,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