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德国经验开展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研究
2017-09-25沈友华王爱华
沈友华+王爱华
内容摘要: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就开始进入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些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放弃了学术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毕业生受到地方企业和社会的普遍欢迎,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初步形成了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德国经验 应用型人才 研究与实践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国内许多高校开始学习借鉴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为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一线及教师积极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其中,以80年代初期当时联邦德国一些应用技术大学对口援建的合肥学院(原合肥联合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原南京高等专科学校)、浙江科技学院(原杭州高等专科学校)及宁波工程学院(原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四所大学一直在借鉴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有了一定的影响。
一.我国对中德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出现多次不同的分类,十三五国家明确提出应用型大学建设指导意见,从而确定了应用型大学的地位和作用,国内各个省市自治区分别出台措施鼓励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发展,培养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从而也激发了国内大多数地方高校对国外尤其是德国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1.对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机构、高校不少专家、学者、教师对德国应用技术大学进行实地调研学习,也有一批研究成果。国内研究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概念界定。二是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特色。三是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突出的特色。四是从任职资格、教学任务、专业发展及师资队伍建设对德国应用
技术大学开展研究。不过我国对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研究主要还是注重学校发展的内因为主,而对学校发展的外因如各级政府、法律法规,及经费等的支持研究相对较少。
2.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研究
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是关于新建本科高校的发展战略。二是关于新建本科高校的定位与办学特色。在类型定位上,新建本科院校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定位,如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等;在服务定位上,新建本科院校要立足于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在特色定位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抓住自己学校的专业特色和办学特色,重点建设。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宁波工程学院为例
2015年,浙江省教育厅联合浙江省发改委、财政厅印发了《关于积极促进更多本科高校加强应用型建设的指导意见》,在此基础上确定了42所应用型建设试点院校,并遴选了其中10所作为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校。2016年成立了浙江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联盟将遵循優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原则,发挥应用型院校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中的积极作用。
宁波工程学院作为联盟理事长单位,勇于承担责任,不断加强联盟成员高校间的联系、交流与合作,聚焦应用型师资建设基地和先进技术课程建设基地,为浙江省应用型本科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宁波工程学院初步构建具有“宁工特色”的应用开发型人才培养,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一直受到企业行业和社会各界的青睐。
(一)以企业行业对人才素质需求为导向,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宁波工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构成:
1.遵循学校“知行合一”的校训,围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合作培养,构建通识课实用、学科基础课适用、技术基础课管用、专业课能用的课程体系原则。
2.改变过去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的狭隘教学观,实施一、二、三课堂联动,坚持课内与课外相衔接、理论与实践相衔接、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衔接。
3.强化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加大实践课程比例,工科专业实践课程课时比例调整为30%,其余专业为20%;二是依据不同专业特点,增加认知实习学期,让学生在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岗位上经过认知实习,感受专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
4.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全面改革课程体系
我校改变以学科导为专业为导向,改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根据某一专业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要,打破课程之间界限,整合教学内容,整体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能力导向”的体系,有针对性地将一个专业内单一的教学活动组合成不同的能力模块,模块与模块之间层层递进、相互支撑。
(二)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
1.开设专业导论和学业规划课程,让学生尽快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
2.以考试制度改革为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过去只重视知识掌握忽视能力培养,改变“一卷定成绩”传统考核方式。为此,我们实施课程考试制度改革,变末端考试为过程监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以项目驱动为抓手,培养学生团队学习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团队学习能力,我们开展项目驱动教学法,结合课程特点我们设置若干项目,引导和鼓励学生根据项目要求,通过团队分工协作,搜索资料、分析整理资源来完成项目任务要求。
4.一、二、三课堂联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学院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将第二、第三课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积极开展以专业为主题的、多种形式的第二、第三课堂建设,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5.为了加强教学保障体系的执行力度学校成立的质量管理与监督办公室,有效地对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和指导。endprint
(三)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环节和要素,建立教学保障体系
1.创新培养与引进模式,构建应用型师资机制
为强化教师实践能力,要求专业课教师每个任期内要到企业实习,实习时间累计要大于半年。同时,建立与企业联系制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每个专业成立由学校教授、企业界人士和学生代表组成的专业咨询指导委员会,同时根据专业需要从企业聘请不少于3-5名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作为专业建设顾问和兼职教授,参与人才方案的审定,参与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指导等。
2.探索科教融合,把企业搬进校园
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科研创造新知,新知培育人才,实习导师制,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科研工作中,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把教师的教学研成果用于人才培养。
3.打破单一的以各二级学院和专业为建制的管理方式,建立校级综合实习基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多样化的,除了专业人才每一家企业还需要如文秘、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人才,这样可以根据企业需求把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到同一个单位,分散在不同部门实习,由企业人力资源部参与指导、管理,实习生化整为零分散到不同部门,这样既将可以减少学生实习对企业的干扰,又便于实习单位安排和指导,而且不同专业学生在一起也可以起到相互学习,互相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四)宁波工程学院借鉴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案例)
经过三十多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不断探索和时间,宁波工程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基本做好“五个共同”即校企共同制订培养目标、校企共同建设课程体系、校企共同实施培养过程、校企共同组建双师队伍、校企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宁波工程学院一直以来积极探索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发展之路。2010年被教育部列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实施高校,2014年成为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理事会主席单位,2015年成为浙江省应用型建设示范试点高校,2016年入选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试点建设高校,成为全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理事长单位。今年7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七次会员大会正式吸收宁波工程学院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單位,再次证明了学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成绩得到社会和专家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孙进.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校企合作的形式、特点与发展趋向[J].比较教育研究. 2012.02
2.张建荣.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及其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01
3.邢媛,陈士俊.瑞士应用科学大学改革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7
4.董仁忠,陈莹.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改革探析[J].职教论坛. 2016.30
5.高林等.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科学出版社.2007.02
基金项目:本文1.为宁波市2016哲学社科项目“借鉴德国经验开展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研究与实践”总结报告(立项号G16-ZX14);2.浙江省2013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3I卓越人才校企合作效果评价研究》阶段性成果(立项号jg2013185)。
(作者单位:宁波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宁波工程学院学生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