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意象图示理论和英语句法教学
2017-09-25杨仲韬
杨仲韬
摘要:意象图式是人与客观世界互动体验中获得的留在头脑中的抽象化客观事体的心智印象和认知式样,意象图式是连接感知和概念的纽带,具有非命题性、抽象性、无意识性,可以类推地建构身体体验,也可以通过隐喻来建构非身体经验、无限的CM、范畴、概念和意义和句法。意象图式有助于解释英语概念、思维和句法等的形成并能运用于英语句法教学中。
关键词:意象图示;认知;句法教学
1引言
普通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是由语音、语义、词汇、语法四个要素构成的。从形式和内容角度看,语音是形式,语义是内容;从音义结合角度看,词汇是材料,语法是规则。然而,认知语言学的构造语法认为句法及其范畴必须参照它们所用于的构造来定义,要用人的基本认知方式来识解语言规则。鉴于国内外语教学界一直没能够在使学生正确理解、接受及运用语法上有较大进展,国内英语语法教学上仍然存在较比机械的死记硬背语法规则的问题。尽管语言学家,教育学家及语言交叉的多学科领域等专家一直在探索高效快捷的语法教学方法,均未成功,但如今的认知语言学颠覆了普通语法,推出了最新符合语言习得机制的按象征单位的语法认知的研究成果,尤其,基于意象图式和隐喻的范畴、概念、意义、语义及语法的形成理论,所以,这些理论可以应用于英语句法教学,以助于学生英语式概念、思维和句法的素质形成培养。
2意象图示理论的溯源与特征
意象是人与客观世界互动体验中获得的,在头脑中经历呈递进关系的感觉、知觉、表象,是通过想象唤起对客观事物的感觉、知觉的心智表征,即心智图像。心理意象具有象征意义,人也使用意象符号构建心理现实。而图式指的是人把经验和信息加工组织成可以较长存在于记忆中的认知结构,这里的客体被同化到主体的图式中,或主体调节图式或建立新图式。上世纪80年代,莱考夫和约翰逊将意象和图式结合成“意象图式”(Image Schema),基于体验哲学思想,阐述了意象图示的体验、动态、抽象、想象、心智特征以及其在建构范畴、概念、理解隐喻、意义和推理、句法等不可或缺的作用。基本的意象图式延伸的一条路线是“意象图式(或通过隐喻、转喻,命题、判断推理等CM、ICM)形成原型范畴,再进入到概念、意义”;另一条路线是“意象图式形成认知模型CM并组合成理想认知模型ICM或ECM、心智空间或框架解释语义和句法构造,也可变成原型范畴,进入到概念、意义”。
3.意象图式的句法解释功能
意象图式是得出概念网络和意义网络的主要方式之一,这些基本的拓扑结构和几何图形的图象是语义的核心。基于体验的意象图式是非超验的理性,含有来自于身体经验和隐喻映射的基本逻辑。最为基础的动觉意象图式是通过实现体验的主要手段-动觉完成的并连接空间概念。莱考夫把动觉意象图式可归为六大类,对应基本范畴和基本关系:容器图式把身体看做容器和其中东西,有内部、边缘和外部结构,屬于三段论基本逻辑,若A在 B中,而 B在C,则A在 C中。样本隐喻是我在家庭里也在社会中,可以是社会和人际关系。连接图式反映脐带与母体连接,A、B及连线结构,A连着B,则B连着A,也有对称性,B也可能受A的影响。中心-边缘图式显示身体有重要的中心和边缘之分的结构,反映边缘依靠中心的基本逻辑。始源-路径-目的地图式可源于人的走动有起点、路途和终点,反映经过中间地带的基本逻辑。 部分-整体图式示意于身体可以感受很多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可分为部分、整体和构型,可由前-后、上-下或序列组合而成,一般是非自返和对称的结构。约翰逊解析了力量意象图式和平衡意象图式,及其隐喻拓展样本;整合式意象图式是身体分别体验由各图式及成分构成,由最终为中心服务的图式逻辑组成;隐喻样本可以语言交际为例来阐明,发话者的容器沿着特定方向呈线性序列将语言信息符号输入受话者。 此外,意象图式与形式空间化假设(SFH)基础关系需要阐明。感知和理解自身及其组成部分、边缘、功用及其与周边空间的外部世界的相对位置是人的基本经验,所形成的的(空间)意象图式也是许多语法成分、用法和句法结构的基础,及表达和理解抽象、难解概念的各式隐喻的来源模式。人对现实世界的感知、体验、移动、发力等在空间意象图式的基础上还形成很多其他意象图式,认识和思维从具体简单过渡到复杂抽象,形成复杂抽象的思维推理能力,渐进到认知模型、概念系统、语义语法结构等。基于人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建立在意象图式上的抽象ICM可能促成人的语言句法构造。范畴和概念结构是以空间结构和动觉运动为基础再经过一系列隐喻映射渐渐形成基本语法构造。基础语法构造也可以来自于基于现实生活事件产出的抽象故事的同构结构通过寓指的映射,而句子就是抽象的故事结构具体化。 抽象程度更高的概括性更强的弹子球和舞台模型等典型事件模型的概念化也可以来解释句法构造,典型事件模型可以视为意象图式。能量源-动作-动作链尾可映射成一个及物性限定分句;始源-途径-目的可以映射成一个物体在空间移动到达目的地的以不及物动词为中心的原型性分句句型,由此可在进一步形成形容词表侧面关系的的特殊句型。结合原型范畴理论在语言最基本的句型基础上进一步解释许多句法现象和句法范畴或用法以适应多种复杂表达的需要,构造更加动态和强适应性。以主动宾搭配引申情况为例,在原型事件结构中,有生命的施事者可扩展到无生命,有或无生命的受事者可扩展为抽象概念,动词从原型意象图式以动态性隐喻或转喻映射扩展到其他类似或抽象认知域概念。还有,某个动作的具体原型图式可以从具体引申到其他不同和抽象范畴概念,最后泛化为有具体意义的动词或与某些动词性词素组合为一个动词。施事者,动作,受事和对象经隐喻不断扩展渐渐形成常规和非常规主语,谓语和宾语,构成了句法主要成分的语法范畴。
4.意象图式在句法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在英语句法教学中,可以教授学生从动觉意象图式和SFH为基础来理解抽象的句法范畴,层级性句法构造,修饰性词语与中心词构造;用具体故事结构和形式的抽象和泛化来理解像主谓宾这样的基本句型和句法成分。典型事件模型视为意象图式并以能量源-动作-动作链尾映射成一个及物性限定分句加以理解;始源-途径-目的可以映射理解以不及物动词为中心的原型性分句句型,由此,进一步理解形成形容词表侧面关系的特殊句型。基于不同的感知方式、关注点、认知能力和不尽相同的映射结构和程序,会映射出相同或不同的句法构造和句法形式,如,主谓宾;再如,宾格形式,主语使动和宾语受动有不同的语法标记;作格形式,及物与不及物的主宾语有不同形式。因此,基于意象图式、隐喻、认知方式来讲解和教授英语句法,可以帮助学生感知英语句法构造及其理据来源,使他们排除情感过滤因素,培养记忆英语句法范畴和构造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寅;《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成军;范畴化及其认知模型[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叶碧慧;英语一词多义的转喻认知机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版);2011年04期
[4]罗瑞球;隐喻与大学英语教学[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