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英翻译过程中的“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辨

2017-09-25陈巧玲

文学教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中国英语汉英翻译中式英语

内容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其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也发生了特殊的本土化。中国作为开展英语学习和研究的大国,英语学习已然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然而,在推广英语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本土语言汉语的影响,出现了极具中国特色的英语,即“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本文主要探讨在汉英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区别“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异同,应使用规范英语来翻译中国文化,提倡使用中国英语来更好地描述中国所特有的文化,将优质译文呈现于英语读者面前,促进东西文化交流与沟通。

关键词:汉英翻译 世界英语 中国英语 中式英语 中国特色词汇

随着英语的国际化,其势必引起广泛的本土化。英语的广泛扩散造成在与世界各地语言的接触、融合的过程中,产生许多变体。这些具有本土特色的英语是可被接受和理解的。但是中国人在学习、使用英语时所产生的问题却被英语国家的人认可,这就是“中式英语”,是英语水平不高、无法用英语思维表达的表现,必须将“中式英语”(Chinglish)和“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区别开来。David Tool(2009)“中式英语有错误成分,中国英语才是正确的英语,只是跟其他国家的说法不一样”[1]。

一.何谓“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

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葛传槼先生提出的,他认为“不论在旧中国或新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所特有的东西需要表达,”但这些英译文都不能称之为Chinese English或Chinglish,而应该称之为China English[2]。中国英语是一种规范英语,是英语全球化、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英语不是中国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所产生的“过渡语”(interlanguage),更不是那种措辞不当、文理不通,不规范、不正确的畸形语言。中国独有的语言表达被译成英语,从而产生了“中国英语”,它是标准英语跟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英语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变体。

在汉英翻译过程中,汉语里很多具有历史文化特征的词语,经常采用“音译”的方式直接进入英语读者的视野中,如:Tai Chi(太极拳),mahjong(麻将),qigong(气功),jiaozi(饺子),litchi/lichee(荔枝),kowtow(叩头),yamen(衙门),kang(炕),feng shui(风水)等等。

还有一些中国文化所特有的表达,虽然没有直接“音译”进入英语词典,而是被翻译成英语,但是这些概念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英语文化中找不到对等表达,英语读者通过字面即可了解其中含义,因此这类表达也属于典型的中国英语。比如:One-China Policy(一个中国的政策),four modernizations(四个现代化),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改革开放政策),work units(工作单位),Eight-legged Essay(八股文),Gang of Four(四人帮),paper tiger(纸老虎)等。

从上述例子我们可以发现,汉英翻译过程中,这些看似很“中國化”的英语表达,不是中国学习者由于受到母语干预而产生的“过渡语”,而起到丰富英语表达的作用。“中国英语”是英语全球化和本土化的结果,是“规范的英语品种”、“世界英语家族的组成部分”[3]。“中国英语”是“在描述(翻译)华夏文明、中国社会及汉语言时被拓展了的那部分英语”[4]。

二.何谓“中式英语”(Chinglish)

中式英语“Chinglish”一词是通过截短法,将“Chinese”和“English”合并而成。一听到中式英语或者中国式英语,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排斥,认为它是不合规范、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主要障碍。中式英语往往对于英语国家的人来说不可理解或不可接受,阻碍交际的发展。Pinkham将“中式英语”定义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5];邓炎昌,刘润清认为它是“受汉语的干扰或影响而产生的语言”[6];李文中认为它是“硬搬汉语句法和词汇而出现的汉语式畸形英语”[7]。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中式英语给我们造成的交流困扰:“眼红”翻译成“red eye”,“给他点颜色看看”翻译成“Give him some colors to see see.”,“双语学校”翻译成“double language school”,“多功能厅”翻译成“many function hall”,“红糖”翻译成“ren sugar”等。还有一些类似“恶搞”的中式英语: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My dear and I(卿卿我我)、No three no four(不三不四)、Horse horse,Tiger tiger(马马虎虎)、Heart Flower Angry Open(心花怒放)等。这些表达在当下取得娱乐效果,但是缺乏生命力,更会造成交际误解和障碍。

三.“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二者的区别

贾冠杰综合不同观点,指出“中国英语”是: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反映中国文化,供说汉语的人使用的,并且对于英语国家的人们是可理解、可接受的。“中式英语”是: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反映中国文化,供说汉语的人使用的,并且对于英语国家的人们能够理解,但不接受的英语[8]。

金惠康教授将“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二者的区别总结如下:1)前者是描述群体语言特征,后者是描述个体语言特征;2)前者稳定性较强,后者缺乏稳定性;3)中式英语受到汉语文法和思维范式的干扰,是一种阻碍语言学习的负迁移;中国英语是通过“深思熟虑”、“谋篇布局”地需要,“借用”汉语的表达,将负迁移压抑到最低量;4)中式英语的主体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是一种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规范过渡语;中国英语的主体是国内外的英文媒体,长期使用英语进行写作、创作的华人群体,从事汉英对译的工作人员等,遵守规范英语的使用规则,创造出英语国家人民能够理解的译文[9]。endprint

因此,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之间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前者是一种规范英语,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英语的影响作用将进一步扩大、增强,而后者则是一种畸形语言,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消极的阻碍作用,这种畸形语言也将随着日趋深化的交流活动而消亡。

四.汉英翻译中存“中国英语”去“中式英语”

本文中所讨论的汉英翻译是从译者是以汉语为母语的角度出发的,译者首先是英语的学习者,其次才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由于受到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影响,以汉语作为母语的译者往往“不可自控”地在翻译的过程中会先用汉语“打腹稿”,这个过程就是不自觉地使用汉语思维去套用英语思维,在汉语词库、表达法中寻找可对应的英语表达,忽视了真正标准英语的表达方式,从而产生中式英语。

如何在汉译过程中去“中式英语”,存“中国英语”,译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用英语思维方式去看待原文,具有较强的语言敏感性。在具体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应该有意识地增强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其次,译者能够灵活运用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活动;最后,译者应该熟练掌握翻译策略及技巧。

除了上述在认知、语言水平方面要注意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区别,笔者试图总结归纳中国英语的几种翻译策略,期望能够为今后的翻译实践活动起到借鉴作用:

(1)音译:中国英语中很大一部分特色词汇或短语是采用音译的方法,直接进入英语中的。例如:putonghua(普通话)、fenghuang(凤凰)、erhu(二胡)、taiji(太极)、won ton(馄饨)、ginseng(人参)等。因为这些词汇无法从英语文化中找到类似义项的词汇,如果通过释义,通常显得过于冗长,直接音译对于熟悉汉语文化的英语读者而言并不会有太大困难,因此采用音译。

(2)译借:逐词借用英语词汇进行对应翻译。例如:laid off worker(下岗工人)、Four Modernizations(四个现代化)、One China Policy(一个中国的政策)、reform and opening up(改革开放)、iron rice bowl(铁饭碗)等。

(3)借词+英语词:一方面借用汉语在英语的对应表达,另一方面保留英语词。例如:Canton ginger(广东生姜),其中Canton为音译词,ginger却是地道的英语词。还有一些复合词的译法是英语词+汉语借词,例如:Mexican tea(墨西哥茶),India tea(印度茶)等。

五.结语

虽然有一部分学者、研究机构认为,中式英语在某一方面看似丰富了英语表达,拓展了英语中原本所没有的概念。国外的一些语言研究机构甚至每年都评选出热门词汇,其中中式英语常常“榜上有名”;一些原本属于典型中式英语的表达,如“Long time no see”,“no can do”,“day day up”等渐渐被英语使用者所接受,进入标准英语的范畴,如多次出现在系列美剧、电影中,亦或是收录到《牛津英语词典》等工具书中。

但是中式英语是一种畸形语言,必将随着英语的普及及英语水平的提高而消亡。作为译者除了努力提高英语水平以外,还需要多了解西方文化、风土人情,力求用英语思维模式去看待原文,灵活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使译文流畅自然。

参考文献

[1]陈小慰.翻译教学中“守土有责”意识的培养——中式英语遭追捧现象剖析[J].上海翻译,2010(3):49.

[2]葛传槼.漫谈由汉译英问题[J].中国翻译,1980(2):2.

[3]熊学亮.简明语用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81.

[4]金惠康.中国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F5.

[5]Pinkham, J. 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M].Beijing: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8:1.

[6]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對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06.

[7]李文中.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18-24.

[8]贾冠杰.中国英语再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3(3):9-10.

[9]金惠康.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讨论[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5):66.

(作者介绍:陈巧玲,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语教育、英语翻译)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国英语汉英翻译中式英语
中国网络司法外宣翻译初探
汉译英中“Chinglish”面面观
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研究
旅游景区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
汉英翻译中中式英语产生的主要原因及解决对策
公示语的功能及其翻译原则
浅析大学英语写作中的汉语思维模式及中式英语
从中式英语到中国英语—译者认可度调查报告
基于近五年政府工作报告热词英译的中国英语研究
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式口语现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