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论与汉语会话中位于话轮首位的话语标记“不是”

2017-09-25杨慧文

教育界·下旬 2017年8期
关键词:话语标记知识论

杨慧文

【摘要】文章采用会话分析的研究方法,运用知识论作为理论基础,探究汉语会话中话语标记“不是”出现在话轮首位的序列结构和执行的社会行为,发现“不是”执行引发和反应两种行为,最终揭示出“不是”出现的驱动因素,即交际双方在知识掌握程度上的不一致。

【关键词】知识优先;知识论;话语标记;会话分析

一、引言

与传统句法语义层面的静态分析不同,本文采用会话分析的研究方法,从知识论的角度对话语标记“不是”日常言语交际序列做动态的考察。知识论(Epistemics)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John Heritage教授提出的一个会话分析新理论。该理论关注交际者在话轮和序列构建中那些带有知识性的话语,以及该类话语对于言谈应对的作用和意义[1]。Heritage(2012)认为,交际双方就会话中的某一知识、问题的掌握和熟悉程度的不对称性,导致了会话序列的发展[2]。在实际会话中,交际双方不管出自有意还是无意,都会敏锐感知彼此对所谈论对象在认知方面的优先度,从而将话题继续下去。这样,标示交际双方知识优先或知识非优先的话语标记“不是”的出现便成为可能。

二、位于话轮首位的“不是”

本文所选取的会话语料全部为“不是”位于话轮首位的日常对话。所用语料均来自日常交际的录音并按照Gail Jefferson转写体系进行了转写。分析语料发现话轮开端的话语标记“不是”一般出现在三种序列中:引发序列、应答序列和反馈序列。“不是”在引发序列中执行的是引发行为,在应答和反馈序列里执行的是反应行为。下文中A表示发话人,B表示听话人;K+表示占有知识多,K-表示占有知识少。

(一)引发序列

在引发序列中,通常听话人B知识优先于发话人A,B会在A的话语进行当中将其打断,或在A话语结束后引发下一话轮的内容,从而与A争夺知识优先权,此时“不是”便作为“引发”标示出现,“不是”也标志着B从听话者向发话者的角色转变。序列结构模式如下:

A(K-):话语进行中=

B(K+):=“不是”,所引发的内容。

抢夺式引发通常发生在上一话轮说话人还没有完成话语之前,标记使用者因急于表达自己的知识优先用“不是”来打断对方,使原说话人被迫停止当前言语行为,让位给标记使用者,使他占据说话人的地位。

例1:

1.经理:你报销啥:了么。

2.下属:有客户来么,咱们肯定:就是告的客户肯定就有的么。

3.经理:我说你要告,你要给客户报销啥:钱了么=

4.下属:=↑不是,你看要买水果吧,要买东西吧。

5.经理:↑水果那些个东西也不用 [ 你操心啊,你操那心干嘛

例1中,第1行经理询问下属要报销什么费用,但是第2行下属并没有直接回答经理的问题,所以经理继续追问,从第1、3行经理不断询问的信息可以看出,经理处于K-的位置,而下属处于K+的位置。知识优先使下属认为自己在知识深度、广度和特殊性方面拥有相对的优势,因此,就出现了第4行下属用“不是”打断经理的话语,争夺知识优先的情况。由于“不是”的突然介入,经理不得不中止会话内容,使下属成功抢到说话权,从而形成新一轮的引发-应答的相邻对。

(二)应答序列

应答是指对上一序列中的言语举动或非言语举动做出反应。在应答序列中,听话人B知识非优先于发话人A,B为了缓解自己知识匮乏带来的尴尬,就有可能在话轮起始位置借助“不是”来标记这种不一致,从而自然过渡到后续话轮B对知识匮乏的解释,“不是”在应答序列中主要标示标记使用者对前面的言语或非言语序列所做出的反应。序列结构模式如下:

A(K+):宣告事件。

B(K-):“不是”,具体应答内容。

例2:

1.经理:↑那库房里啥都有。

2.下属:啊,那就行,你准备好就行,[ 别到时候

3.经理: [ 你不知道那礼品可多呢=

4.下属:=不是,我是怕你们一着急了就,你不跟我商量好,到时候你看灯片儿啥都没闹好,

5.那不就闹麻烦了,所以提醒一下么。

例2第1行经理的极致表达“啥都有”以及第3行的“你不知道”,都标志着经理对双方谈论话题的知识优先于下属,并且第1行经理语调的突然升高明显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因此下属为了缓解自己不知情的尴尬,在第4行使用“不是”来展开自己知识匮乏的解释,“不是”用来标示B对前面A的话轮所做出的反应。

(三)反馈序列

反馈序列就是对应答序列的回应。在反馈序列中,发话人A知识非优先于听话人B,往往会由A引发询问并期待B的回应,若B在回应序列中所传递的信息或信息的某一方面没有达到A的预期或与A的期待不符,A就会用“不是”标出,在后续句中重新调整角度进行询问。序列结构模式如下:

A(K-):信息詢问并期待有所回应。

B(K+):应答。

A(K-):“不是”,对B应答的反馈。

例3:(听众朋友在出租车上丢了东西,打电话给主持人,以求帮助)

1.主持人:那你说一下(.)这个他的证件里边的名字叫什么.

2.听众:额::: 他里面也没有证件, 额:: 这个女(.)女士叫:那个周伟.=

3.主持人:=不是, 怎么就能证明这东西是她的.

在例3第1行中,主持人用疑问句式询问信息,是典型的K-状态的表现,听众在第2行的回应中,表明了主持人第1行的前提不成立,然后又在之后的话轮中给出了女士的名字,但是从第3行主持人的话轮中可以看出,听众所传达的信息并不符合主持人的期待,也不是主持人想要的结果,于是,“不是”便作为反馈序列的标志出现在了第3行话轮开端,用来标示这种认知落差。反馈是对应答的应答,从这个角度来看,反馈序列也是应答序列。因此,“不是”在反馈序列中执行的行为与它在应答序列中一样,都是相对于引发行为的反应行为,是被动的。

【参考文献】

[1]Heritage, J.Handbook of Conversation Analysis [M].Chichester, England: Wiley-Blackwell, 2013:371-391.

[2]Heritage J.The epistemic engine:sequence organization and territories of knowledge[J].Research on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2012,45(01):30-52.endprint

猜你喜欢

话语标记知识论
中国传统知识论问题意识之定位
当代知识论的中国话语
——访陈嘉明教授
大众知识论的当代发展:常识智慧与理性旨归
知识论视野下法学案例教学法的“小技”与“大器”
浅论现代汉语构式“毫无疑问”
金岳霖的知识论概念及其当代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