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甘宁边区盐业发展不稳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2017-09-25姬雄华李晓琳

兰台世界 2017年17期
关键词:盐池陕甘宁边区盐业

姬雄华 李晓琳

(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延安716000)

陕甘宁边区盐业发展不稳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姬雄华 李晓琳

(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延安716000)

边区盐业作为边区政府的重要经济支柱。根据实际情况,归纳出了边区盐业发展不稳定的影响因素,即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政府支持有利于边区盐业的发展;频发的自然灾害、狭小的市场、较小的需求量、缺乏的劳动力以及极低的生产力水平都不利于边区盐业的发展。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关于陕北盐业发展的现实启示。

陕甘宁边区盐业需求量生产力

一、陕甘宁边区盐业发展研究综述

1.陕甘宁边区盐业生产情况。(1)陕甘宁边区主要产盐区域。关于边区的产盐区域概括为两个观点:一是边区的产盐区位于三边分区以盐池县为中心的产盐区,其中边区90%以上的食盐都是由三边产盐区生产的[1];二是边区的食盐生产主要集中在陕北三边的定边、盐池和绥德三皇峁等地[2]。(2)陕甘宁边区产盐方式。1942年,边区政府财政厅接管盐务工作后,考虑到军民关系和盐的产量,并估计到盐的销路和盐民的生产能力,将边区产盐方式由“军产为主,民产为辅”变为“民产官督,民产为主”[3]。

2.陕甘宁边区盐业统销政策。(1)陕甘宁边区盐业统销目的研究。盐业贸易的专卖和统销目的在于平抑盐价、有效地调剂边区内外军民的食用,食盐的专卖有着减小边区对外贸易的出入口差距、取消盐业贸易中的剥削和稳定金融秩序的社会经济意义[4]。(2)陕甘宁边区盐业统销政策作用。在抗战相持阶段,边区政府实行了正确而有效的食盐销售政策,对食盐实行专卖和统销、严格管制盐价,使边区的食盐产销大为增加,缓和了边区政府的财政紧张情况[5]。边区政府实行食盐统销政策,极大地发挥了食盐贸易在平衡进出口贸易和改善边区财经困难状况的作用,在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和促进边区交通事业的进步方面具有积极意义[6]。

以上研究均对边区盐池分布、盐产量以及盐业发展进行了阐述,其研究主要集中在边区食盐的生产与统销政策方面,对于边区盐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方面并没有专门具体的研究。基于此,本文结合边区当时的实际情况,并运用经济学知识,对边区盐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剖析。

二、陕甘宁边区盐业发展状况

1.陕甘宁边区盐池的分布。边区盐池主要分布在三边分区的盐池、定边二县的北部和绥德分区的米脂、子洲二县的西北部等地区。

表1 三边各盐池统计表(1942年12月31日)

由表1可知,在三边分区的八个盐池中,老池、苟池、滥泥池、莲花池为三边分区主要的产盐区,四大盐池的盐田面积占三边分区八大盐池总面积的94.7%。苟池的池田面积最大,共1968亩,占八个盐池盐田面积总亩数的49%,也是产盐数量最多和质量最好的盐池。

2.陕甘宁边区盐业的生产状况。在抗战初期,边区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国民政府发放的军饷和海内外各个方面的援助。因此,在这段时间边区政府并不重视边区盐业的发展。到抗战相持阶段,国民政府停止为边区政府发放军饷,甚至对边区政府采取全方位的经济封锁和严密的军事包围,所以边区政府开始重视边区盐业的发展。边区政府为了摆脱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解决边区财政困难,1940年成立了盐务局,专门负责执行和落实边区政府的盐业政策,组织食盐的生产和管理。1942年发放盐贷,并积极组织盐民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产盐方法,从而调动了盐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保证了盐业的正常生产。1943年,盐务局还根据产盐工具、产盐方法和生活习惯的不同,组建了盐业生产合作社,使盐民开始有组织、有纪律的生产食盐,促进了盐业的顺利发展。

据统计,在1940年以前,边区盐产量最多时达到30万驮(每驮150斤),1940年至1945年盐产量分别为30万驮、62万驮、27万驮、52万驮、29万驮、24万驮[7]。由此可以看出,1940年至1945年边区的盐产量很不稳定。

3.陕甘宁边区盐产量不稳定的特征。1940年至1945年边区的盐产量的变化幅度很大,其中1941年边区盐产量最多,为62万驮,1945年盐产量最少,为24万驮,跌宕起伏,极不稳定,呈现出两起两落的特征。

边区盐产量不稳定所带来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严重影响了边区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性,在延安时期,盐是边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1940年至1945年边区盐产量很不稳定,致使盐业收入时增时减,进而导致边区财政收入也极不稳定;二是致使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在边区大部分人都是靠盐来维持或补助生活的,当盐产量急剧下降时,人民的收入就会减少,很难维持家庭的正常生活。

三、影响陕甘宁边区盐业发展不稳定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三边分区的盐池、定边和绥德分区的米脂、子洲等地是边区的主要产盐区域。特别是定边、盐池二县,气候干燥、降雨量少而且集中,加上日温差大,地势平坦,风积沙成丘的地貌特征和有利的自然地理条件,为食盐的形成与产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边区重要的产盐区[8]。边区生产食盐具有比较优势,即边区盐池分布区域气候干旱,日照充足,千沟万壑的地形,有利于食盐的晾晒。

但是,边区又是一个灾害多发地区,其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涝灾、雹灾及冻灾四种。边区盐业又是“靠天吃盐”,若遇到风和日丽的年份,盐产量就会增加,若遇到自然灾害频发的年份,盐产量就会迅速下降。比如,1942年边区政府原计划的盐产量为40万驮,但实际只生产了27万驮,比原计划少生产13万驮。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当年天气恶劣,不仅春季无雨,而且多大风(没有雨就打不成盐,风大盐就会成为糊)。因此,自然环境是影响边区盐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自然资源的优势有利于边区盐业发展,自然灾害的发生则大大限制了边区盐业的发展。

2.市场因素。一个行业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边区盐业的市场是非常有限的,根据当时的估算,边区每年内销食盐7万驮。

图1 边区食盐的供求曲线图

根据图1可以计算出,1940-1945年边区盐平均产量约为37.3万驮,若以此计算,边区的食盐每年可内销的数量仅占总产量的18.8%,则边区的食盐主要靠外销。但是,边区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食盐外销受到战乱的影响和运输能力的制约。

从商品的需求角度考虑,食盐具有刚性需求,即食盐在供求关系中受价格的影响极小。对于人们来说,食盐属于生活必需品,且没有替代品。因此,食盐的需求弹性极小。从市场供求关系角度考虑,若按当时估算的每年边区内销量(7万驮)为边区食盐固定的市场需求,边区平均盐产量(37.7万驮)为边区食盐固定的市场供给,那么,边区盐业年平均产供给量是大于市场需求的。这就说明,边区盐业市场处于饱和状态,不能完全靠内销。当食盐的供给大于需求时,就会出现食盐大量囤积的现象,食盐生产者的利益就会受损,生产者就会以减少食盐的产量来降低损失。因此,边区市场狭小、需求不足不利于边区盐业的发展。

3.政府因素。政府行为导向和政策是影响边区盐产量的重要因素。比如,1943年,盐务局根据产盐工具、产盐方法和生活习惯的不同,组建了盐业生产合作社,使盐民开始有组织、有纪律的生产食盐,从而使盐产量再次增加。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边区政府认为盐业的发展空间不大,而且存盐尚多,便对边区盐业疏于管理,这一政府行为是1945年盐产量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1943年边区政府在这一时期对食盐销售实行“统销”“专卖”政策,即在边区内可以自由买卖食盐,对边区外则进行统一销售,这一政策扩大了边区食盐销售市场,增加了市场需求量。所以,边区政府对盐业发展的重视与支持,十分有利于边区盐业的发展。

4.生产力水平。生产力就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主要包含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1)劳动力因素。边区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地方,并且人口的分布极不均衡。边区的人口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表2 边区人口密度分布统计

由表2可知,边区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人口密度差距较大。其中绥德分区人口分布最多,达到了总人口的40.6%;三边分区人口分布最少,仅有总人口的5%,致使该分区食盐生产劳动力出现严重不足现象。

边区盐业生产属于手工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完成。盐池所在的三边分区人口稀少,又存在众多的“二流子”,整日游手好闲,导致从事盐业生产的劳动力严重不足。比如,1943年盐务局组建了盐业生产合作社,并积极改造“二流子”,让其参加到盐业生产中,使盐工增加到了1122人,并组织军队在盐池临时参加打盐工作。然而,在其它年份,由于边区政府没有组织军队参加盐业生产工作,导致劳动力严重不足,以至于盐产量都没有达到30万驮。因此,劳动力不足也成为制约边区盐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生产工具。边区食盐的生产过程主要是依靠铁锹、扁担、浪耙、筐子、镢头等简陋的生产工具,极大地制约了边区盐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边区政府对产盐工具进行了些许改进,比如,制造出了“木轨车”、改用大浪耙及实行“灌小水”[9]。但是,这些改进仅仅是量的变化,并没有达到质的飞跃。边区盐业生产仍是一种纯手工劳动,致使其劳动生产率并没有显著提高。简陋的生产工具不利于边区盐业发展的稳定性。

(3)生产技术。由于生产技术十分落后,边区产盐只能主要依靠日晒成盐的方法,这就大大降低了食盐的生产效率,增加了产盐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因此,对于边区盐业的发展而言,生产工具简陋和生产技术落后属于不利因素。若能提高边区盐业的生产技术、改善生产工具,便可以降低自然灾害对盐产量的影响度,缓解劳动力不足的现状。由此看来,如果能提高边区盐业的生产力水平,就可以促进盐产量的稳定性。

通过对边区盐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得知,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政府支持有利于边区盐业的发展;频发的自然灾害、狭小的市场、较小的需求量、缺乏的劳动力以及落后的生产技术都不利于边区盐业的发展。

四、对陕北盐业发展的现实启示

1.调整市场需求量,促进陕北盐业平稳发展。需求量的大小对于盐产量的平稳性起着关键性作用。当市场需求量大时,生产者会为了获得利益最大化而不断增加供给量;当市场需求量小时,生产者会为了降低损失而不断减少供给量。因此,调整需求量是使盐产量趋于平稳的一个重要途径。调整市场需求量主要有两种方式,即扩大内需和增加外需。在延安时期,边区政府就曾采用外销的手段来增加市场需求量。据统计,2016年陕北原盐产量为110万吨,占全国原盐产量的21.8%,显然,陕北食盐储备十分充足,但其市场狭小,本地区对食盐的需求量有限,要想调整需求量,就必须开展对外贸易,把本地区的食盐销售出去,以增加外需,进而促进陕北盐业平稳发展。

2.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陕北盐业高效发展。生产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的整个过程,渗透在生产力各种要素之中进而转化成实际生产的能力来提高盐产量。比如,采用ME(5效或6效蒸发)技术、热泵(蒸汽热压缩MVR)技术和ME+MVR技术[10]。这些制盐方法全部采用自动控制系统,受自然环境影响小,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了制盐作业的精准率,有利于陕北盐业高效发展。

劳动力资源对于陕北而言是极其稀缺的。显然,优化陕北劳动力资源配置是十分紧要的。陕北盐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优化劳动力组合,让善于盐业生产者有用武之地;采取按劳分配的政策,使其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建立绩效考核机制,以其食盐的生产和销售业绩为考核标准。进而,使陕北从事盐业的劳动者,主动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掌握先进的制盐技术和方法,提高食盐的生产效率和销售量,促进陕北盐业高效发展。

3.市场与政府相配合,促进陕北盐业稳定发展。对于经济而言,市场与政府的有机配合是必不可少的。食盐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其价格变化对需求的影响极低,若仅靠市场调节,将会导致食盐市场出现混乱。人们对食盐的需求量几乎是固定不变的,那么,市场调节对于食盐的供求关系的作用是很小的,此时会出现市场失灵现象。然而,当市场上出现食盐抢购现象时(如2003年非典时期出现食盐抢购现象),若仅靠市场调节,就会因需求量剧增而使食盐价格倍增。相反,若对盐业采取现行的专营体制,则存在盐业产销脱节、盐业员工业务技能低下及腐败现象时有发生等弊端[11]。因此,对于陕北盐业而言,应该采取市场与政府相配合的方式。既要借鉴西方国家盐业市场化政策,也要依靠政府宏观调控,通过建立食盐战略储备体系来应对食盐抢购风波,建立健全盐价定制机制及相关法律,防止出现盐价高涨,以次充好的现象。

[1]王晋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食盐生产[J].中共党史,2014(8): 14-15.

[2]张立杰.抗战时期中国盐业的产销概况研究[J].盐业史研究, 2015(3):93-96.

[3]李祥瑞.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盐的产销与其经济地位[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117-120.

[4]严艳.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研究1937-1950[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59-163.

[5]陈峥.抗战相持阶段陕甘宁边区食盐贸易政策[J].河西学院学报,2008(1):59-62.

[6]程金良.为了民族的探索——陕甘宁边区20世纪40年代初期的盐政[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10):5-10.

[7]黄正林.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M].人民出版社,2006:423.

[8]梁星亮,杨洪,姚文琦.陕甘宁边区史纲[M].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165-166.

[9]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抗日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4册[G].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12).

[10]张德安.中国制盐技术发展与展望[J]盐业与化工,2016(1):11-13.

[11]吴发进.浅谈盐业体制改革的应对措施[J].中国盐业,2016(1):37-39.

10.16565/j.cnki.1006-7744.2017.17.35

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3SXTS07);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延安时期经济理论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7ZH001)。

姬雄华,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李晓琳,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K265

A

2017-04-20

猜你喜欢

盐池陕甘宁边区盐业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唐宋以来盐业古官印辑考
陕甘宁边区政权治理经验探究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实施三品战略 推动盐业健康发展
映像畜牧业
中国盐业双周新闻榜
中国盐业双周新闻榜(2018.12.01—2018.12.15)
西夏《天盛律令》里的“盐池”初探
调色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