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灵武市2020年抗旱救灾目标展望

2017-09-23刘萍

科学与财富 2017年26期
关键词:灵武市旱情救灾

刘萍

摘 要:从抗旱救灾思路、原则、范围及内容等方面入手,展望灵武市抗旱救灾规划目标,为灵武市开展积极有效的抗旱救灾提供依据。

关键词:抗旱救灾;2020年规划目标

1 抗旱救灾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把保障城乡供水安全作为首要目标,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工程、经济、科技等手段,提高防御重大干旱灾害的能力,完善抗旱减灾保障体系,实现城乡生活、工农业生产、生态全面抗旱,最大程度减轻干旱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提供有力支撑。

2 抗旱救灾基本原则

2.1 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

2.2 以人为本、合理规划。把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安全放在首位,统筹协调工业、农业及生态用水。

2.3 以防为主,防抗结合。建立和完善防抗结合的抗旱减灾体系,提升抗旱减灾能力,增强抗旱工作的主动性。

2.4 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结合本地区水资源条件、干旱特点和抗旱能力现状,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合理确定抗旱规划的近远期目标、任务和重点。

3 抗旱救灾范围及内容

3.1 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全市7个乡镇1个林场、71个行政村、409个自然村。重点地区:4个乡镇的47个行政村283个自然村,共3.78万人。属旱灾易发区和抗旱能力较弱的区域。

3.2 重点内容

3.2.1 旱情监测预警及抗旱指挥调度系统建设。

3.2.2 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

3.2.3 抗旱减灾保障体系建设。

4 抗旱减灾工程总体布局

灵武市每逢大旱之年,库坝干涸,水窖空置,地下水位下降,本次规划拟根据水源情况,将全市划分为两片区域即以黄河水为水源的扬黄灌区;以东部人畜饮水为水源的东部干旱山区。

5 旱情监测信息系统建设总体布局

灵武市多年来一直没有自己的旱情监测站点,仅仅依靠气象站的降雨量监测数据粗略地对旱情进行估计,本次规划拟重点建设全县旱情信息采集、信息管理、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旱情分析系统、用水调度和应急抗旱信息管理系统。

5.1 旱情信息采集站网建设拟以乡镇为单位,在全市8个乡镇的典型村社,设土壤墒情监测站,一个测站设1台数据采集设备、6个土壤墒情探头、1个雨量监测仪、1台太阳能发电装置、1套无线通信设备及辅属光缆设备。

5.2 旱情通信系统建设主要包括手提电脑、通信车辆等。

5.3 旱情分析系统建设主要在县抗旱总指挥部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和旱情信息数据库建设。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计算机18台、信息数据库软件、局域网及互联网建设。

5.4 灵武市现有运行水库10座,黄河和苦水河从境内通过,除了旱情监测站点提供数据外,还必需建立抗旱决策支持系统,即在10座主要水库上设置水位水量自动监测及数据采集设备,并形成洪水预警预报系统;通过电话及网络与市属各部门及上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形成防汛抗旱水情会商系统;与气象部门和相关水文站建立防汛抗旱气象信息系统以及水文信息服务系统。

6 抗旱服务能力建设

提出工程和非工程建设方案近期实施意见,逐步形成和完善我区抗旱减灾工程与非工程体系,提升我区抗旱能力和水平,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支撑。

6.1 抗旱指挥调度系统

灵武市将利用规划建设的9个旱情监测站点采集到的数据,在市指挥部进行汇总,及时上报上级指挥部门,为抗旱指挥的会商、调度提供全面支持。本次规划主要针对抗旱指挥调度系统的软件支撑,增设硬件设备,以便网络的有效链接,及时接收各级指挥部门的调度指挥。

6.2 制定特大旱年非工程应急抗旱预案

6.2.1 对具有不可抗力的特大干旱灾情,市委、市政府应急时联合发出紧急抗旱救灾工作通知。各级党委政府都要高度重视,党政共商抗旱救灾大计,共同组织力量,深入第一线,检查指导抗旱救灾工作。

6.2.2 申请特大抗旱经费,优先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举全市之力,全力以赴拦截地表水,挖掘地下水,千方百计多引多灌,在尚未断流枯竭的河道上抢修临时坝、堤、拦河堰,拦截抬高水位,架设临时移动机泵于渠道、河道抽水,在地下水位浅的地方发动群众打井,利用地下水开展抗旱灌溉。

6.2.3 多蓄、多引、多灌。特大干旱年河道来水量少,塘、库、坝蓄水困难,要依靠科学的态度解决防汛安全和抗旱灌溉蓄水的矛盾,原则上要多蓄多灌。积极实施“库、坝、池、窖”联用模式,自流引水工程要早引、多引、多灌。要特别加强供水管理,注意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和团结用水。

6.2.4 保水地弃旱地,加大水地投入。遇到特大干旱年,因降水急缺,旱作农业生产会受到严重威胁,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在确实无法抗御的情况下,应放弃旱地,把抗旱重点放在扬黄灌区,加强灌区生产,做到“以山济川、以水补旱”。

6.2.5 开展人工增雨。在地表水、地下水急缺的情况下,唯一的途径是向空中要水。市农牧局、气象局负责实施人工影响天气,随时监测云图,要不失时机地开展人工增雨措施。

6.2.6 大力开展劳务输出,强力推进铁杆庄稼,以工补农。

7 应急抗旱管理系统建设

7.1 抗旱预案制度

为适应新时期抗旱工作需要,提高抗旱自救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按照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2004]3号文件《关于印发抗旱预案编制(试行)的通知》,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宁汛办发[2004]02号文件《关于编报抗旱预案的通知》和宁汛办发[2006]19号文件《自治区防汛办转发国家防总办公室〈抗旱预案编制大纲〉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已制定《灵武市抗旱预案》。通过制定抗旱预案,进一步加强防旱抗旱措施,做到“防抗并举”,有计划、有组织、有准备地抵御干旱灾害,提高抗御干旱的主动性、科学性,使抗旱救灾工作正规化、规范化,不断提高旱灾应对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旱灾造成的损失。

参考《农业旱情旱灾评估标准》中的旱情指标来确定,综合灵武市干旱缺水情况,将干旱预警分为四级,既I级预警(特大干旱)、∏级预警(严重干旱)、Ⅲ级预警(中度干旱)、Ⅳ级预警(轻度干旱)。

7.2 应急抗旱水量调度制度

7.2.1 应当首先满足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合理安排农业、工业、生态环境用水。坚持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取用水现状,供需情况及发展趋势,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7.2.2 出现严重干旱,可能造成供水危机,应当组织实施应急调度。

7.2.3 制定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

7.2.4 及时调整取水流量控制指标,必要时可申请区域配水量增加。

8 旱情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随着本次规划在全市8个乡镇1个林场设置旱情监测站,形成了以灵武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牵头,以乡镇为单元的旱情监测、调查、统计信息网络,实行日报、旬报和日报,在干旱年份,要求每周一大报,每日一小报,能够在第一时间将旱情传递到政府及有关单位,为及时组织抗旱救灾提供了确切详实的资料。旱情周报的内容主要包括区域内的人畜饮水状况、缺水情况、水资源利用情况及塘坝、井窖蓄水情况;人口缺粮、羊畜缺饲料情况;农作物受旱面积及受旱程度,干土层厚度及墒情;林草受旱面积及受旱程度;群众抗旱自救措施及劳务输出人员情况统计等。日报主要是人畜缺水、缺粮草情况,为抗旱服务队组织送水提供依据。

9 政策法规制度体系建设

灵武市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防汛抗旱工作,先后制定和完善了《灵武市防汛制度》、《灵武市抗旱工作制度》等各项政策性规章制度,明确规定了防汛抗旱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和工作任务,并对防汛抗旱过程中任务的下达、实施、验收、物资的采购和发放、资金的使用和监督等各个环节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使抗旱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为抗旱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猜你喜欢

灵武市旱情救灾
航母救灾
基于不同旱情指数的石羊河流域春旱监测研究
“青少年科技博览杯”科幻画选登
防汛救灾 应急先锋冲在前
灭火救灾分秒不能耽误
浅析如何壮大灵武市村集体经济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云南省旱情信息系统升级及完善
广西:首个水文地方标准《旱情评价指标》实施
塞上金秋枣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