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解剖重建与改良Brostrom法修复的疗效对比
2017-09-23洪思敏林海芳杨春练
洪思敏 林海芳 杨春练
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解剖重建与改良Brostrom法修复的疗效对比
洪思敏 林海芳 杨春练
目的 分析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采用腓骨侧单隧道解剖重建与改良Brostrom法缝合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88例,按手术方式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改良Brostrom法缝合修复治疗;治疗组采用腓骨侧单隧道解剖重建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者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手术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手术后住院总时间和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采用腓骨侧单隧道解剖重建方式进行治疗,能够大幅度改善踝关节状态,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
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腓骨侧单隧道解剖重建;改良Brostrom法缝合修复
解剖重建与修复属于运动医学领域对疾病治疗的一个最终目的,究竟何种方式更适合对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实施治疗,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1-2]。本文主要比较分析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采用腓骨侧单隧道解剖重建与改良Brostrom法缝合修复两种方式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88例,按手术方式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年龄19~57岁,平均(36.8±6.3)岁;患病时间1~17个月,平均(4.3±1.5)个月;男性26例,女性18例;左侧踝关节疾病17例,右侧踝关节疾病27例;治疗组患者年龄19~53岁,平均(36.2±6.5)岁;患病时间1~19个月,平均(4.1±1.6)个月;男性24例,女性20例;左侧踝关节疾病19例,右侧踝关节疾病25例。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一般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改良Brostrom法缝合修复方式进行治疗,在麻醉取得成功之后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在外踝的位置做横弧形的手术操作切口,使距腓前韧带(ATFL)和跟腓韧带(CFL)能够充分显露出来。在与患者外踝尖前方距离8.6 mm左右的位置,将长度为5 mm的Twin-Fix锚钉植入通过改良Brostrom法对ATFL及CFL实施紧缩缝合修复处理。治疗组采用腓骨侧单隧道解剖重建方式进行治疗,在麻醉取得成功之后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在外踝后上向前下的位置做一个弧形的手术操作切口,切口的长度在6~8 cm,使ATFL及CFL能够充分暴露。取患者的自体半腱肌腱或者股薄肌双束作为重建手术的移植腱,直径在4.5 mm左右,依据相关数据制作骨隧道。骨隧道由患者的外踝后上斜向前下先制作一个直径在3.5 mm左右的骨隧道,前下方的骨隧道应该首先实施扩大处理至直径为5 mm为止,且深度水平应该达到22 mm,呈圆形,再将圆形的骨隧道上下位置各扩到1 mm,形成一个截面面积为7 mm×5 mm,以椭圆形状态存在的骨隧道,采用袢长15 mm的Endobutton对其实施悬吊固定处理,腓骨侧肌腱的腱-骨愈合应该至少有20 mm。将需要进行移植处理的肌腱拖入后,于足中立呈10°的外翻位进行固定处理,距骨侧用铆钉实施固定,跟骨端应该采用挤压钉实施固定处理。肌腱的具体松紧度应该充分参照健侧,隧道两端移植肌腱与韧带残端及邻近软组织实施稳定的缝合固定,避免肌腱发生弹跳等异常现象。重复进行抽屉试验及内翻试验,当结果显示为阴性,屈伸活动不受到任何限制的时候,证明手术成功。
1.3 观察指标
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手术治疗效果、手术前后踝关节功能相关指标水平的改善幅度、手术后住院总时间和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时间。
1.4 判断标准
参照《骨科临床疗效评价标准》[3]中对踝关节的评价标准:显效:手术后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症状表现彻底消失,术后检查显示踝关节结构和生理功能均恢复正常,没有对日常行走造成任何影响;有效:手术后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症状明显减轻,术后检查显示踝关节结构和生理功能有显著改善,日常行走略受影响;无效:手术后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症状没有减轻,术后检查显示踝关节结构和生理功能存在明显异常,日常行走受到严重影响。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研究所得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并实施t 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手术治疗效果
对照组患者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70.5%,治疗组为90.9%,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手术后住院总时间和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时间
治疗组患者手术后住院总时间和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手术治疗效果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后住院总时间和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比较(d)
3 讨论
目前在我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对于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需要通过手术方式进行修复,这一点已经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但具体手术治疗的方式可谓多种多样,对于尽量实施修复还是彻底进行重建,移植物的具体选择标准,骨隧道的制作方法,固定方式等多个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争议[4]。
随着创伤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对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疾病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方式越来越多,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修复术和重建术2大类型[5]。各种改良Brostrom术式属于修复手术方式中的主要代表方法,主要是通过手术对对残存组织进行有效的提拉紧缩缝合,对患者机体造成的创伤相对较小是该手术方式的主要优点,而其缺点是会对韧带体部造成一定的损伤,止点修复的效果通常不是十分理想,残存的韧带组织缝合至正常止点的操作难度非常大,随时间的不断推移缝合的稳定性无法保证[6-7]。因此缝合修复术主要被用于对一些运动要求较低的中老年患者中。术前对患者进行MRI检查,对充分了解损伤部位尤其是距骨颈及跟骨侧的损伤情况显得非常重要,可以有效的避免错误修复操作,实施双重锚定可以使修复效果进一步加强。解剖重建术是目前临床对相关患者实施韧带重建治疗的一个主流性的趋势[8]。
本次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手术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0.9%,高于对照组的7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住院总时间和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看出与韧带修复术相比较,韧带重建术在手术结束后不会出现力学衰减。因此体质量大、稳定性要求较高的青壮年,接受重建手术治疗的效果更为确切,活动能力的恢复程度更好。
[1] 尹明杰,范启申,周祥吉. 12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手术治疗[J]. 中国医师杂志,2013,15(7):952-953.
[2] 刘建永,王英振,姜鑫. 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解剖重建与修复疗效的比较观察[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3(18):1667-1672.
[3] 蒋协远,王大伟. 骨科临床疗效评价标准[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3-158.
[4] 金鹏. 微创与切开修复慢性踝关节前外侧不稳定的研究[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23):45-46.
[5] 徐琦,宋涛. 改良Brostrom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18(6):482.
[6] 曲文庆,王振海,王丹,等. 改良腓骨短肌腱转位联合锚钉缝合治疗Ⅲ度陈旧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5,17(12):1018-1023.
[7] 田野,王劲松,邢宏. 踝关节镜下伸肌下支持带移位治疗慢性外踝不稳的临床效果分析[J]. 社区医学杂志,2016,14(13):56-58.
[8] 石燕会. 126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手术治疗分析[J]. 河南外科学杂志,2016,22(4):94-95.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 Between Anatomical Reconstruction and Modif i ed Brostrom Suture Repair for Chronic Lateral Ankle Instability
HONG Simin LIN Haifang YANG Chunlia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The First Aff i liated Hospital of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0,China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unilateral fibulartunnel anatomical reconstruction and modified Brostrom suture repair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lateral ankle instability. Methods 88 patients with lateral ankle instability who underwent surgical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were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y different operation method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modified Brostrom suture repair;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unilateral fibular tunnel anatomical reconstruction,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lateral ankle instability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otal 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the time of ankle function returned to normal after operation were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 i cant (P < 0.05).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chronic lateral ankle instability treated with unilateral fibular tunnel anatomical reconstruction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ankle joint status and reduce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chronic lateral ankle instability; unilateral fibular tunnel anatomical reconstruction; modif i ed Brostrom suture repair
R687
A
1674-9316(2017)19-0057-03
10.3969/j.issn.1674-9316.2017.19.028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福建 厦门 361000
杨春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