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2017-09-22李雪梅
李雪梅
摘要:写作是学生所需具备的最基本的语文能力,它是一个学生文学素养、人文情怀的综合体现,作文在考卷中占了十分大分值,是学生必须要面对,也是学生必须要学好的板块。高中语文写作教学需要老师的不断努力与探究,本文就如何高效地展开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做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好词好句;积累素材;速写
一、在课文的精彩之处,让学生学习好句子
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课文大抵都是名家名作,不光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课本教材在遣词造句上可经过了作家多次的锤炼和推敲,可谓是学习的典范。如《荷塘月色》中的比喻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连用三个比喻形成博喻刻画月下荷花晶莹剔透的形态,带给读者无限的联想。
二、告诉学生永远要记得在课文中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
除了直接体验外,教材是我们获取作文素材最好的渠道。素材有四类,我以《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为例来解说下:一是作者,教会学生注意在老师介绍作者经历时进行典型素材的积累,如晚年梁实秋曾说过一生中有四个遗憾: 1.有太多的书没有读; 2.与许多鸿儒没有深交,转眼那些人已成为古人; 3.亏欠那些帮助过他的人的情谊; 4.陆放翁但悲不见九州同,现在也有同感。足见梁实秋是一个嗜书成癖、心怀感恩、赤子忠诚的大家。二是课文中塑造的人物,文章刻画了一幅梁启超先生“有学问、有文采、热心肠”的学者画像;三是诗句、名句的积累,如《箜篌引》;四是作品的内容主旨的理解,“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真正的敬佩,源于高尚的人格,就像作者对梁启超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崇高的人格的敬仰。
三、让速写成为日常教学的必修环节
速写作文是在课堂上抓住契机,用不超过5分钟的时间迅速将所见所闻所想描述记录下来形成作文的一种形式。字数一般要求在150字左右。速写作文的选题有以下几种类型:
1.谈心类:我想对你说。“你”可以是具体的人物,也可以是抽象的物,学完《逍遥游》,可以与庄子交心;学习《赤壁赋》,你可以与苏轼“赏月”。
2.技巧训练类:技巧训练主要是两类。一类是手法,之前提到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我让学生就正侧面结合描写景物环境的手法进行了训练并当堂点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另一类是构思,学习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技巧。如《祝福》中,用倒叙的叙述方式,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3.仿写类:课文中的好句子一定要让学生进行模仿训练。之前提到的《荷塘月色》中连用的三个比喻句,是比喻句运用的典范,值得在这里停留几分钟来训练仿写句子。
4.正确理解,表达个性类:说说你的理解和感悟。学习《归去来兮辞》,可以让学生谈谈你对陶渊明隐逸情结的看法。在此,老师可以由课文延伸到新闻事件,聚焦社会热点,让学生能领悟教材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例如,学习《归去来兮辞》时,我引用了这样一则新闻:“刘涛,三十出头就被任命为临澧县副县长。出人意料的是,正当春风得意时,他却辞去副县长职务回乡创业,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与感叹号。”而他自己说,“一个人的价值,不取决于他所处的位置,而取决于他努力的方向。”面对老家大量抛荒的田地,面对依然贫穷的父老乡亲,刘涛选择了回乡创业。让同学们对比理解,各抒已见。最后我总结:“夏虫不可语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追求,他们的做法都来自于“心灵的选择”――为了挥之不去的梦想。
5.创设情境,活动体验类: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课文所写的生活大多离我们比较遥远,可能学生并不理解他们对现实的意义。因此,教师应善于开发各种各样的活动,与时俱进,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体验和感悟。如学完《烛之武退秦师》后,首先我安排学生进行课本剧的表演,进一步体会烛之武的说辞艺术,然后再创设情境:劝说你的竞争对手与你一起加入篮球队和校外球队打比赛。让他们边写边演,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速写作文具有操作性强、效率高、吸引学生兴趣等优势,只要假以时日,在三年的课堂教学中成为一种常态,写作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四、让学生成为作文教学的主体
现有作文课堂还延续原有的教学模式。老师说出事件、学生闷头创作,老师随意批改。这种作文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和教学质量。因为老师说出的事件或者题目,对于学生头脑中的积累来说可能就是零。比如作文老师会提出《我的爸爸》这个题目,有的学生可能家庭变故,这样的提目就略显尴尬。作文教学不是让学生可以见题目就可以写作,为了创造而创作,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作文素养和创作能力。素质教育要求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作文教学也是如此,让学生成为作文教学的主体。
本文从培养学生树立文体意识、阅读写作能力、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等方面,对高中作文教学方法做了具体的阐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学手段的不断进步以及数以万计的一线教育工作者的经验总结,我相信有一天,一定会有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切合实际的作文教学方法出现。
参考文献:
[1]石慧.《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教育教学论坛》 2013
[2]徐进.《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