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言文翻译中语境意识的重要性
2017-09-22徐荔
徐荔
文言文是高考试卷中相对比较好拿分的一个部分,所以老师们展开的针对性训练总是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因此文言文翻译的技巧、方法也层出不穷,如早先的“信、达、雅”,还有后来操作版的“留删换调补”。其实不论怎么变,最本质的方法还是紧抓这四个字“字字落实”。可是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们会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学生对考查语句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都能字字落实、准确把握,但翻译出来的句子往往还是支离破碎、无比生硬,就是因为他们往往一味的追求“翻譯”而忽略了“理解”。虽然高考向来是以直译为主,但是即使原文的字句都在译文中得到具体的对应和落实,也并非都能够准确全面表达原文意思,这个时候就需要借助语境意识,根据句子的上下文语境来作合理推断。
对语境的重视实际上是使得学生从整体的层面理解文言文文本的深层次内涵,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局部字词的简单积累、机械记忆。这既体现了高考对文言文系统、全面的考查要求,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只有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
笔者这里所说的语境包含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是指语言本身的字、词、句、段和篇章构成的语言环境,外部环境是指社会文化背景和使用语言的人的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心情等因素。江苏语文高考大纲关于文言文翻译的具体要求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文中”就是在强调语境的重要性,不论是理解还是翻译,都不能脱离于语境的。下面笔者就结合一篇笔者在教学中感受最深的一篇文言文——2012年高考语文北京卷选取的宋濂的《李疑传》来说明结合语境意识之必要性。
第一,是两处多音字“舍”字的解释。范景淳对李疑所说,“笔者不幸被疾,人莫舍笔者。”句中的这个“舍”字,如果是翻译能力较差的学生,可能会直接翻译成“舍得”,但是直接代入字义,在这句话中就会出现“笔者不幸生了重病,人们不肯舍弃笔者”这样明显的逻辑不通的问题。可是在第二句话中,“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中的“舍”,就连翻译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也大多会翻译为“笔者宁可舍弃他们来而遭受灾祸,怎么忍心让这对母子死去呢?”即使这位学生再回头检查这道题,可能也发现不了存在的问题,因为译文看起来文从字顺,没有明显的毛病。可是当笔者们在放眼多看几行原文,就会发现,“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原来是犯人耿子廉的妻子就快要生孩子了,而大家都嫌弃她是犯人的家属,所以不肯接纳她,她只能躺在荒草中大声啼哭。在这样的内部语境之中,那句话中的“舍”难道会是“舍弃”这个义项?只要细想一番就不难发现,其实这个“舍”还是名字作动词用,应译为“收留”,因为“受祸”应该指的是收留人犯妻子而可能收到的牵连。
第二,是“却”字的解释。“二子以半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笔者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们无一例外的认为,“却弗受”是“(李疑)却没有接受”的意思。出现这种错误的重要原因,是他们受到“却”字今义中常用来表示“转折”的影响,其实“却”在文言文的常见义项中并没有表示转折的作用,联系成语“却之不恭”,可以知道这里应该被解释为“推辞”。关于这个想当然而犯下的错误,教师完全可以教学生用“倒推法”来验证。假设句中的“却”真的表示转折,被解释为“但是”,那就说明这个李疑一向愿意接受别人用来表示感谢他的回报,而偏偏这一次他不肯接受,让人很意外,那么这个转折也就能讲通了,可是如此这样不就和原文中李疑的形象矛盾了吗?下一段文字中囚犯耿子廉的妻子为了感谢李疑夫妇的帮助想给予他们一些回报,可是李疑“不取其报”。这就说明学生们没能结合选文语言的外部环境。所以当笔者阐释清楚这个问题的时候,笔者能看出学生们恍然大悟的神情。笔者想他们至少在这一课能学到的是,汉字古今义不能想当然地混为一谈,更不能脱离文本让字词的解释失去语境的支撑。
第三,是文中李疑对妇人所说“人孰无缓急”,语感好的学生只需稍加思考,便能想到有个术语叫做“偏义复词”。这儿的“缓急”是不用依次翻译为“缓慢急迫”的,对于上文中耿子廉夫人即将在露天生产的情况,直接就可以取“急”舍“缓”了。这于笔者来说是一个成功的经验,虽然高一大半年的教学中很少碰到“偏义复词”,但是每一次遇到笔者都会详细的解释。比如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中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诗中出现了三组反义词,“生死”、“祸福”和“避趋”,翻译的时候是不是一定要“字字落实”呢?笔者提醒学生结合林则徐当时因虎门销烟儿被发配伊犁的背景,也是本文的外部语言环境,就能理解在这首诗中“生死”一词中重点的、真正的意思是“死”,“生”字只是用来构成偏义复词,只是陪衬。同样的,“祸福”和“避趋”两词中重点的、真正的意思是“祸”和“避”。最好的翻译应是这样的,“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这样才是最接近彼时诗人心情的,合情合理的表达。
笔者认为,文言文翻译的教学难点其实并不在知识点的积累上,而是在句意的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翻译句子时,老师们不能只强调知识点的记忆,不能让学生误认为只要积累足够的文言基础知识,文言文的阅读就没有问题了。要强化语境意识,让文言文阅读真正回归到“阅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