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选修教材中古代诗歌的处理

2017-09-22胡婷婷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7年7期
关键词:箜篌琵琶行物象

胡婷婷

湖北省2009年开始进入新课改,全新的教材编辑体系,对教师的教学带来相当大的难度,尤其是高一下学期要学习的《必修三》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大部分是文言文和诗词。对于刚从初中升上来的学生来说,难度也是相当大的。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缺乏传统诗词理论学养和符合诗词教学规律的成型教学模式,是较为突出的问题。

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两个方面的准备:一是对教材内容的掌握,二是采取恰到好处的教学方法,下面就这两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一点体会。

一、对课本宏观内容的掌握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所选取的诗歌篇目兼顾经典性和广泛性两个特点,既有像李白的《将进酒》这样的经典名篇,也有柳宗元《等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这样较少传诵的篇目。因为诗词篇目较多,有的老师将选修上成必修,每一首面面俱到,但时间有限,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有的老师则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但是起不到选修的效果。究其原因,就是没有从整体上把握教材。

1.把握诗歌的题材

“唐诗宋词”,唐朝和宋朝,是我国诗词发展的高峰,各种题材层出不穷,但是大体上可以分为几大类。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就有:怀古伤怀的,如杜甫的《蜀相》、陆游的《书愤》、鲍照的《拟行路难》等;有表相思之情的,如李清照的《一剪梅》、纳兰性德的《长相思》等,有表国仇家恨的,如李煜的《虞美人》、杜甫的《阁夜》等。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总结,同一类型的,讲解一二篇,学生就能举一反三。

2.把握诗歌的体裁

良好的思想内涵也需要恰到好处的表现形式,诗歌的体裁虽然简单,但也要掌握。在本册书中既有近体诗,七律如杜甫《蜀相》,七绝如李白《越中览古》,五律如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有古体诗,如李白《将进酒》;有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词,大多是双阕,如姜夔《扬州慢》等,掌握其中的“起承转合”对于我们分析诗歌的内涵,指向性非常明确。

3.把握诗歌的意象

意象,就是主观情感加上客观的物象,或者说是情感化的物象。诗词创作是形象性的思维活动,是创作主体内在情志与外界触媒的感发相互作用的结果。情与景,一直被认为是古典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古典诗词中有很多的经典意象,只要我们有所了解,就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准确的把握诗词的情感。

4.把握诗歌的手法

手法,就是沟通情感和物象之间的桥梁。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三种。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白描、烘托、渲染。熟练掌握这些手法,就能举重若轻,对诗词的鉴赏也能达到一定的深度。

二、对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首诗词,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所以,课堂教学才成为一种艺术,艺术没有高下之分,只有适合或者不适合。

诗歌的教学是个难点,加上时间等方面的因素,我们也不太可能花太多的时间在选修课本上。所以,在处理选修课本上,要“以点带面,重点突破”。

例如在学习必修三《琵琶行》的时候,不妨顺带学习下选修中的《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摹写了琵琶女演奏《霓裳》和《六幺》,运用比喻写乐曲的抑扬顿挫,出神入化,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而李賀的《李凭箜篌引》借助奇特的想像将抽象的音乐转化为物象,高度赞扬了李凭演奏箜篌的卓越技艺。

《琵琶行》用现实生活中人们具体可感的声音,比拟各种不同的难以捉摸的音响,把抽象无形的乐音,刻画成有形可感的实体,使读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激越昂扬,或低回呜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李凭箜篌引》也用了不少比喻,使诉诸听觉的有声无形的东西,产生了具体生动的实感。作者以感官的通感来互为比喻,以视觉喻听觉,使音乐变得更为绚丽多彩。

这两首诗,在描写音乐方面有很多的共同点,我们上课重点突破《琵琶行》,再让学生自主赏析《箜篌引》,相信学生们在音乐的描写方面,乃至对“化无形为有形”的手法上都有很深的理解,以后遇到类似的都可以举一反三。不仅节约了时间,也增强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总之,在诗歌教学中,特别在选修课本的诗歌教学中,采取“以点破面,重点突破,穿插教学,讲联结合”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教材,锤炼学生的能力,比单纯的讲解效果要好很多。endprint

猜你喜欢

箜篌琵琶行物象
吕楠作品
箜篌城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朋友
找寻失落的箜篌之音
为了一个学生 学校新开了一个专业
同为“渔夫”,异为“渔夫”
从《琵琶行》浅谈知音情结
以“非美”意识辨析观光旅游产品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