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区房”降温要找准突破口
2017-09-22汪明
汪明
最近,“学区房”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学区房”问题并非今天才有,也非中国独有。尽管如此,眼下部分城市“学区房”价格的上涨之势仍让人唏嘘不已。部分城市“学区房”价格持续上涨,与房地产中介的炒作不无关系,“过道学区房”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为规范中介机构行为,近日北京市住建委约谈了十家中介机构,明令禁止炒作“天价房”“学区房”,这样的规范非常必要。然而,“学区房”价格持续上涨,并不单单是房地产市场的问题,还与家长的“择校”需求密切相关,“学区房”实际是“择校热”的一个副产品。
家长的“择校”需求,是推动“学区房”价格持续上涨的一个重要诱因。家长的“择校”途径收窄,客观上也使“学区房”问题更加突出。随着各地加大免试就近入学的力度,没有了以钱择校的途径,也没有了共建生、条子生,购买“学区房”成了家长“择校”的唯一途径。那么,为了给“学区房”降温,是否意味着要放缓免试就近入学的步伐?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既是《义务教育法》的原则要求,也符合适龄儿童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取这样的招生办法。虽然学校办学水平相当有利于免试就近入学的顺利推进,但缩小校际差距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实行免试就近入学不可能一味等待。
家长的“择校”需求一时难以消除,免试就近入学的招生方式还要继续大力推进,“学区房”问题似乎成了一个死结。但实际上,给“学区房”降温,教育仍可有所作为。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上寻找突破口。北京市教委近日发布消息:2017年,6个城区将启动加大对一般学校的精准扶持,每个城区至少选3所普通校和优质学校合并或集团化办学。两三年内,城区将新增25所优质小学或九年一贯制学校,辖区内最薄弱的学校将并入优质教育集团或与优质校深度联盟,这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办法。另一方面,还要立足现实,从公平分配优质资源上寻找突破口。
公平分配优质教育资源,需对“学区房”本身作出必要限定。一處住房在一定年限内只能享受一次就近入学机会,这是部分地区针对炒作“学区房”作出的规定。虽然这样的规定也会诱发一些新问题,如在实行“全面两孩”政策背景下,这种硬性要求就显得不尽合理,需要增加一定的弹性空间。但不管怎么说,对享受就近入学作出年限上的规定,可以弱化附着在房产上的“择校”功能,对于“学区房”的频繁炒作会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公平分配优质资源,需改变住宅小区与小学一一对应的招生划片方式。“在教育资源不够均衡、群众择校冲动强烈、‘学区房问题突出的地方,稳妥推进多校划片”,是国家层面的总体要求,但执行情况如何,是否真正能够落地见效,还需进一步加强督导检查。目前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就是一些地方简单以本地教育资源已趋于均衡为由拒绝“多校划片”,这显然不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实行“多校划片”并不只是针对“学区房”问题,还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平等进入优质学校的机会和可能,符合促进公平的价值追求。当然,实行“多校划片”还需对招生片区进行认真规划,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尤其要加大薄弱学校集中片区的优质资源供给。
家长购买“学区房”,既关注幼升小,还会兼顾后续的小升初。通过购买“学区房”选择的小学,将来对口的是不是一所好初中,也是家长的一个关注点。因此,打破小学与初中的简单对应关系,坚持多所小学对应多所初中的小升初“多校划片”方式,同样至关重要。
给“学区房”降温,要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既要在积极扩大优质资源上下功夫,也要在公平分配优质资源上想办法。
(作者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
(摘自《中国教育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