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以来集美区华侨与公益文化事业

2017-09-22

文化学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陈文陈嘉庚集美

何 燕

(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文史论苑】

20世纪以来集美区华侨与公益文化事业

——以陈文确、陈六使家族为例

何 燕

(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21)

学术界公认华侨对侨乡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华侨捐资的家乡公益事业推动了侨乡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为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侨乡之一,厦门集美区的华侨就对侨乡的公益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通过分析20世纪以来集美区陈文确、陈六使家族参与的公益文化事业,探讨海外华侨对近代集美侨乡的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进而更深层次地认识海外华侨华人与侨乡社会的互动联系,领会集美侨乡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集美;公益文化事业;陈文确;陈六使

集美,是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的故乡。集美区侨居海外的乡亲众多,旅外华侨华人分布在23个国家和地区,共有5 198户,54 225人。归侨侨眷2 192户,归侨831人、侨眷10 056人;新移民576人,是中国著名的侨乡之一。20世纪以来,华侨在近代公益文化事业中是绝对的主力军,集美区同样如此。公益文化事业,指由国家或社会兴办的面向全体公民或社会某一部分人的非营利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及其场所开展的各项活动,是社会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集美区华侨公益文化事业种类众多,主要包括支持学校教育、医疗设施,等等。本文主要以20世纪以来集美区陈文确、陈六使家族参与的侨乡公益文化事业为切入点,分析海外华侨华人与侨乡社会的联系,了解侨乡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以期完善海外华侨与侨乡社会联系的相关研究。

本文整理的陈文确、陈六使家族的公益文化事业资料主要来源于集美区侨务办公室、集美区归国华侨联合会、集美区陈嘉庚研究会联合编印的《陈文确书信选》《情萦乡国—集美区华侨贤达辑录》《陈嘉庚的亲属、族亲及事业襄助者》《集美区侨联志》《循履嘉庚业迹—集美乡贤陈文确、陈六使家族传略》等资料集。这些资料多是在集美区侨联自发组织下,整理侨联顾问、其子孙后裔、邻里乡亲提供的文字或口述讯息而成,因考虑到执笔者的个人情感倾向,故资料信息的准确度需加以斟酌。为此,笔者除了借鉴以上相关资料外,同时翻阅《厦门市华侨志》《同安县志》《集美文史资料》等资料对材料加以补充。

一、陈文确、陈六使家族概况

陈文确,1886年出生于同安县集美社清宅尾角(今属厦门市集美区),父亲陈缨邻娶妻林氏生七男,陈文确于家中排行第三。陈六使于1897年出生,家中排行第六,系属陈文确胞弟。两人均是集美社陈氏一世祖陈煜(谥素轩)的后裔,同根同源。陈文确、陈六使的祖父陈簮泽和陈嘉庚的祖父陈簮聚,都属于集美社陈氏第十七世(簮序辈);陈文确、陈六使的父亲陈缨邻和陈嘉庚的父亲陈杞柏(字如松)是集美社陈氏第十八世(缨序辈)。从血缘关系看,陈文确、陈六使和陈嘉庚是集美社陈氏同辈族亲,均属科字辈第十九世。

1902年,陈文确、陈六使父母双双被瘟疫夺去生命,家中生活雪上加霜。兄弟们相议后,由老三文确首先出洋谋生。初到南洋的陈文确先是在乡亲陈科总处当船夫,一次意外令他差点丧生,就此失业。幸好此时陈嘉庚的菠萝罐头厂招收工役,其进入宗兄陈嘉庚的工厂做工。站稳脚跟后,陈文确先将四弟文斗与五弟文知,后又把六弟六使与七弟文章带到了南洋,都服务于陈嘉庚的公司。

1925年,陈文确与六弟陈六使创设益和树胶公司,兄弟通力合作,苦心经营,业务蒸蒸日上,成为新加坡、马来西亚六大橡胶企业之一。在积累一部分资金后,他们又开始投资金融业、地产业,成为海外华人企业家的重要代表。陈文确、陈六使在辛勤创业致富后,不忘回报社会,奉献心智、财力,惠泽海内外。他们除了在海外创建了南洋大学及华人社团外,还热心家乡的公众事务,关心家乡的社会福利事业,对家乡的学校教育、医疗设施、公路建设等公益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乡邻称颂。

二、陈文确、陈六使家族与侨乡公益文化事业

(一)出资兴办家乡教育事业

教育文化事业是人类的一项重要社会活动,是促进个体和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据不完全统计,集美区由华侨捐资兴办资助的学校不下二十所,这不但促进了近现代新式教育的发展,更为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有识之士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陈文确、陈六使家族除了于侨居地创办捐助南洋大学、中正中学、道南学校、爱同学校、崇福学校、南侨女中、光华学校等学校用以传承华文教育外,该家族还同样热衷于出资兴办家乡教育事业,回报社会,具体的教育投资情况如表1所示。表1是笔者根据《循履嘉庚业迹—集美乡贤陈文确、陈六使家族传略》《厦门市志》《集美区侨联》及集美侨联官方网站上的资料整理而得。

正是陈文确、陈六使家族对家乡教育事业的大量投入,使得20世纪初集美区的现代新式教育蓬勃发展,为邻里乡亲提供了教育机会。陈根本、吴端景、叶振汉、王秀南等众多著名的爱国爱乡华侨贤达都就读于他们捐资兴办的学校,形成了强大的集美校友队伍。这些集美校友传承了嘉庚精神,回报社会,兴资助学,促进了集美教育的现代化。

(二)创办医院,救助乡亲

陈文确、陈六使虽身居异邦,但心系华夏,眷恋故乡,关爱乡邻疾苦。1936年,陈嘉庚先生提议创办同民医院(初称同安医院),并附上计划书。陈文确表示:“因深知家乡父老兄弟之疾苦,故虽此间华侨饱受敌寇三年余蹂躏损失惨重之余,亦须勉强努力,以赴集腋成裘,以尽救乡职责。”[2]对此,海外侨胞热烈拥护,决定成立“新加坡同安会馆筹建家乡医院委员会”,陈文确被推选为主席,集中邑侨力量在县城三秀路旧城隍庙西侧,建成同安公立医院院舍,于1936年8月开诊。2013年,同民医院晋升三级综合医院,马巷卫生院完成整体搬迁,新建13家标准化村居卫生所,实现了药品零差率销售三级覆盖,促进了卫生教育的大发展。[3]陈文确家族被新加坡同安会馆誉为:“侨领手创,乡贤流芳。前人种树,后人得果。开拓基业,英名千古。”[4]除了捐资修建医院外,陈文确还积极配寄药品。日本投降后不久,同安县鼠疫、天花、霍乱、疟疾等瘟疫流行,民众缺医少药。为此,陈文确于1946年冬,配寄丰庆轮奎宁丸及阿的平药片计299 830粒,付托集美学校董事长陈村牧交于同安县政府分发给全县医院、学校、各乡镇保甲民众。1947年11月27日,陈文确又从新加坡配寄丰庆轮金鸡纳霜四箱共344 150粒。[5]

陈文确为家乡的医疗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使诸多子侄也受到了良好影响,纷纷以实际行动继承和发扬:陈嘉谋和陈嘉麟等捐资成立了李厚医疗资助金,用于资助集美社的医疗困难人员。2014年11月22日,陈文确、陈六使家族的第三代、第四代从新加坡返回厦门谒祖省亲,于集美大社颁发李厚医疗资助金,有48名重大疾病患者获得了资助。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表1 20世纪陈文确、陈六使家族兴办投资教育情况一览表

注:陈嘉谋、陈嘉禾、陈嘉麟系陈文寝的孙子,陈锡远系陈六使孙子,是陈文确、陈六使家族的第三代后裔。

公路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是基础设施的重中之重。1920年,陈嘉庚为造福民众,主动联络新加坡同安华侨,共筹集新加坡币22万元,修建了同安至集美的公路,于1922年建成通车,全长20公里,在集美龙王宫和同安城内各设车站、售票处、车场等。战时公路被破坏,交通断绝。同安县政府于1946年4月,集资一千万,原想争取同美的路权,组织官办公司,但遭到了多方的反对。同年8月,陈文确被推举为新加坡同美汽车路公司的董事长,收回一度被同安数商家合营的路权,增添股金自营,修复了路面和官浔桥,并完善了管理章程。此后,他写信给陈村牧,告以“此间急于进行,请速向新公司交接清楚,实行自办,经费先向集友银行支取,然后来函告数目,以便董事部照为汇寄付还”。[6]同美汽车路是以便利交通,运输客货为营业目的,其营业利润提十分之一为公积金,再提十分之一则是集美学校教育的费用,其盈利亦是用于投资集美的公益文化事业,造福当地百姓。

除了支持公路交通设施外,陈文确家族还致力于建设其他基础设施:以龙王宫为起点,向东横连与鳌头宫相接,折向北延长、环抱渡头、上厅、清宅尾灯角海岸兴筑沿海堤岸;[7]建成多所公厕,废除不少旧式茅坑;修缮集美社陈氏大祠堂作为集美社老人的活动场所等。

三、陈文确、陈六使家族与公益文化事业

集美社旅居海外的侨胞,除了陈嘉庚外,受乡民尊崇的还有陈文确、陈六使兄弟。几十年来,陈文确、陈六使家族的各项事业都在飞速发展,人丁兴旺。其后辈在实业发迹后,都能饮水思源,乐善好施,造福桑梓,是继陈嘉庚、陈敬贤之后,又一个爱国爱乡的家族,是继承与传播“嘉庚精神”的重要践行者。笔者通过梳理历史事实,分析陈文确、陈六使家族对集美侨乡公益文化事业的参与,探讨该家族对侨乡社会的贡献。

一般认为,教育和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既是社会变革的重要一环,又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识。[8]随着家乡海外侨胞的捐资扶助,集美侨乡整体发生了变化。陈文确、陈六使家族有关心桑梓和造福社会的传统,在战争时期、灾荒时期、祖国大发展时期,他们通过捐资、捐物及其他形式,积极参与侨乡社会的公益文化事业,对侨乡生活品质的提高有很大帮助,推动了集美侨乡现代化教育与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总之,陈文确、陈六使家族可以说是推动集美侨乡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在传统社会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厦门市志(第五册)[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3403.

[2][4][5][6]陈少斌.循履嘉庚业迹—集美乡贤陈文确、陈六使家族传略[M].厦门:厦门市集美区侨联,集美陈嘉庚研究会,2003.103.103.104.105.

[3]厦门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厦门调查队.厦门经济特区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75.

[7]陈国良,陈少斌,卢俊钦.陈文确书信选[C].厦门:政协厦门市集美区委员会文史委员会、厦门市姓氏源流研究会陈氏研究组,1995.111.

[8]林翠茹.再造故乡:近代以来集美的海外移民与侨乡建设[D].厦门:厦门大学,2008.

【责任编辑:王崇】

D634.3

A

1673-7725(2017)08-0225-04

2017-06-05

何燕(1993-),女,福建福清人,主要从事华侨华人史,区域社会史研究。

猜你喜欢

陈文陈嘉庚集美
陈嘉庚选采办
陈嘉庚一诺
陈嘉庚选采办
陈嘉庚
陈文新著《明清小说名著导读》序
中国远征军汽车兵陈文的传奇经历
悼念许集美同志
勿忘初心不改其乐——许集美同志生平简介
许集美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榕举行
论剑集美 2014COC总决赛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