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实证研究

2017-09-22杨秋红

文化学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就业人数第二产业

杨秋红

(南通大学,江苏 南通 226019)

【文化与教育】

江苏省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实证研究

杨秋红

(南通大学,江苏 南通 226019)

通过计算江苏省三次产业及服务业内各行业产业偏离度和就业弹性,分析目前江苏省服务业就业特点及就业吸纳能力,提出拓展江苏省服务业就业的政策建议,积极发挥第二产业的带动作用,加强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动效应;保留传统服务业和发展新兴产业并举;积极开放服务业市场,鼓励非国有经济和外资进入公共服务业;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产业结构升级做好准备。

结构偏离度; 就业弹性; 就业潜力

自2000年起江苏的城镇化率发展速度开始快于全国城镇化率发展速度,从2005年-2015年,连续十一年完成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超百万人,2015年江苏城镇化率为66.5%,高出全国城镇化率约10%。2015年1月江苏省获批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省,这就意味着从2015年到2020年的6年里,需要完成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67%左右,城镇落户农业转移人口新增800万人的目标[1]。根据“配弟—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将会出现三次产业的顺次转移[2],与此同时劳动力也会先由农业部门转向工业部门,继而转向服务业部门。

一、江苏服务业与就业结构的总体情况

江苏省是中国的经济强省,自2009年起江苏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就一直稳居全国第一,2015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为70116.4亿元,第三产业产值34085.88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5.7∶45.7∶48.6,首次实现产业结构“三二一”标志性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带动了就业结构的改变,从2005年起,江苏省就业结构也呈现出二三一格局,且第一、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例持续下降,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稳步上升。2015年全省第三产业共吸纳劳动力1836.78万人,就业比重为38.6%[3]。尽管江苏第三产业发展取得可喜的成绩,但第三产业产值在总产值中所占比例偏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也低于全国水平。2015年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5%,第三产业就业比重40.6%[4],均高于江苏省。从国际比较看,根据《国际统计年鉴(2015)》[5]的数据,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已经超过总就业人数的70%,可见江苏的服务业在吸纳就业人数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二、结构偏离度与江苏省服务业就业潜力分析

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一方面,三次产业的生产效率不同,其就业吸纳能力自然也就不同,且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就业结构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动而变化[6]。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数量、质量也会影响各产业劳动力的分布及其变化,从而影响着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和方向。本文首先采用某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与该产业增加值比重的差,即结构偏离度,这一指标来对江苏省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关系进行分析。

(一)结构偏离度的含义

产业与就业结构偏离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β=Em/E-Gm/G

β为结构偏离度系数,Em为第m(m=1、2、3)产业的就业人数,E为第一、二、三产业就业总人数;Gm为第m(m=1、2、3)产业的增加值,G为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之和。偏离度为正表明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劳动力过剩,应该转出,反之结构偏离度小于零,说明就业结构的比重小于产业结构发展。β值等于0是理想中的最佳状态,此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最合理。β值大于0时,产业结构的效益随着β值的增加而降低;β值小于0时,该产业吸纳就业能力随着β值的减小而减弱,换句话说,该产业就业空间在扩张[7]。

(二)产业结构偏离度比较分析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历年统计数据,对2001年以来江苏省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进行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一直为正值,呈下降趋势,说明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力过剩,过剩的劳动力在逐年不断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出,但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劳动力素质不高,仍然有大量劳动力剩余。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系数均为负值,说明与第一产业相比它们的劳动生产率较高,有大量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潜力[8]。

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结构偏离度有很大区别,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结构偏离度大于零,即就业比重大于产业比重的行业有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中批发零售业,偏离程度较大,说明该行业劳动力过剩。住宿餐饮业正偏离程度变大,说明该行业劳动力过剩,今后对劳动力吸纳能力减弱,这些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劳动者技术和知识要求不高,主要吸纳学历不高,有重复性技能的劳动者,在城镇化初期吸纳了大量的第一产业转移劳动力,劳动生产力率较低,劳动力转出压力较大。负偏离程度较大的行业有金融业和房地产业,这两大行业目前劳动生产率较高,有较大的吸纳潜力。大力发展金融业不仅可以吸纳大量劳动力,也可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三种行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在零值附近上下波动。如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和上面两类行业相比,这类行业大多属于事业性单位,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基本平衡。

表1 服务业各行业就业弹性系数

按ISIC第三版的行业标准,结合中国的经验实践,将服务业分为生产服务业,消费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三类。其中生产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消费服务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其余行业归属为公共服务业[9]。按照服务业这种分类方法分析发现,结构偏离度中呈正偏离的行业,多为消费服务业,呈负偏离的行业多属于生产服务业。

三、江苏省第三产业各行业就业吸纳能力分析

就业弹性是衡量经济增长对就业影响的一个指标[10],为进一步研究江苏省服务业内各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本文采用中科院国情分析小组建立的经济增长与就业人数之间的模型计算就业弹性系数,系数越大,说明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越强,对就业的影响作用就越大。

lnL= α + βlnY+ μ

公式中,L为行业的劳动力人数;α为常数系数;Y为国民生产总值;β为就业弹性;μ为随机误差项。用Eviews8.0软件分别对服务业以及服务业内部各子行业进行OLS计量模型估计,检验结果表明,各方程的β值均在0.05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由于缺少2005年以前分细行业就业人数数据,服务业各行业就业弹性均采用《江苏省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提供的2005年至2014年数据进行计算。批发和零售业缺少2014年就业人数,通过计算平均年增长率得到2014年就业人数。由于2012年行业采用新的分类标准,与前期不可比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及房产业使用了2005年至2011年统计数据。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由于缺少很多年份的就业人数,无法统计就业弹性。

由表1所示,现阶段第一产业就业弹性为负数,即第一产业产值每增加1%,就业人数减少0.417%。第二产业就业弹性高于第三产业,第二产业GDP每增加1%,就业会增加0.167%,而第三产业每增加1%,就业增加0.108%。同样使用上面的模型对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就业弹性进行计算,可以发现服务业内各行业之间有很大区别。就业弹性系数最高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这些行业的共同特点在于,都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经济发展,消费结构升级,社会生活产生新的服务需求,这些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也随之提高;就业弹性系数最低的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和教育,分别仅为0.187,0.164和0.037。传统服务业仍然是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 但新兴服务中的生产服务业具有较大潜力。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 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四、江苏省服务业就业情况问题分析

通过对江苏省服务业结构偏离度和就业弹性系数的计算及比较结果,可以发现:

首先,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资本排挤劳动力的现象日益明显,第二产业对于劳动者素质和技术要求进一步提高后,其吸纳就业的能力将相对下降,那么第一产业待转移的过剩的劳动力只有依靠第三产业来消化,这样第三产业的就业压力就增加了。

其次,目前江苏省第三产业就业大部分仍集中在批发零售、租赁和商务服务、住宿和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业等传统服务业,这些行业对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和文化水平要求较低,没有技能水平限制,入门门槛低。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势必会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让传统服务部门吸纳这些缺少专业技能的剩余劳动力是切实可行的办法,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这些行业仍然具有较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但在转移过程中要警惕这些传统服务业劳动力供给过度,供大于求的现象,预防服务业产业结构向低层次发展。

再次,尽管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如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金融业有了较快发展,但由于这些行业对就业人员的知识技能要求较高,且这些行业都属于资金和知识密集型行业,所以这些行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相对有限。从就业弹性系数来看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和教育在所有行业中弹性系数最低,说明这些行业产值的增长不能带来相应的就业增长。

最后,通过比较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结构偏离度和就业弹性后发现,服务业中结构偏离度呈现正偏离的行业如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都有较高的就业弹性。这些部门属于劳动密集型部门,比劳动生产率较高的部门更具备吸纳剩余劳动力的潜力。

五、政策建议

(一)发挥第二产业的作用,加强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动性

研究证明第二产业生产服务对服务业产出和生产率有促进作用,能够促进服务业就业与产出的增长。因此,积极发挥第二产业的带动作用,提升第二产业技术水平,创造新需求,使第三产业在第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中产生新的增长点和较大的劳动生产率提升。反过来,服务业对于第二产业的发展与升级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从制造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分离和独立出来的生产性服务业是推动工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解决就业问题,促进就业的最优选择。因此在制定政策和具体实施时应注意发挥第一、二产业间接创造就业机会的联动效应。

(二)保留传统服务业和发展新兴行业并举

从服务业整体来看,由于消费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占据了主要地位,生产服务业作为新兴产业占比较低。消费服务业的多数行业属于传统行业,劳动生产率低特征较为明显;而公共服务业的供给主体是政府等公共部门,制度问题等往往会引发低效率。所以,根据鲍穆尔-富克斯的理论假说,这两类服务业的就业份额增长确实源于生产率的滞后特征,但生产服务业中除交通运输等少数几个行业外,多数行业都属于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本身就具有髙生产率特征,因此生产服务业就业份额增长并非源于生产率的滞后性。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促进生产服务业升级,不会带来“效率吞噬就业”问题。相反,它还可以创造更大比例的高质量就业岗位,为解决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高端劳动力的就业做出贡献。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在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素质没有极大提高的条件下,仍需要保留一些传统服务业,不必急于对这些行业进行升级改造,以保留经济增长中必要的就业岗位, 使第一产业中产生的剩余劳动力资源得到逐步吸收和充分利用,从而减轻城镇化过程中的就业压力,而对于生产性服务业则可以大胆进行产业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由于江苏省不同地区、部门间技术先进程度差异比较大,因此在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针对不同地区特点,选择适合大力发展的服务业部门,有计划的在一些地方发展批发零售业,餐饮业或社会服务业等,对减轻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就业压力,扩大就业机会,从整体上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

(三)积极开放服务业市场

从发达国家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发达国家的商务服务业与教育、医疗卫生等服务部门的快速发展拉动了就业的增长。这些行业既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也是知识密集型行业,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大力开放这些领域的服务业市场,允许非国有经济和外资从事非义务教育以上阶段的中高等教育、职业培训、专业培训、非公共卫生服务的私人医疗和护理、以及各种类型的养老机构,既可以大规模削减这些行业的“财政人头费”支出,又可通过市场发展扩大就业。

(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充分利用江苏省的教育资源和人才优势,将第三产业向高端发展。首先从教育和培训入手,按照产业结构发展趋势来调整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技能的高级人才。其次,重视职业培训,尤其是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素质,以避免第三产业低层次行业部门劳动力供给过剩,影响产业升级改造。

[1]江苏省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方案要点[EB/OL].http://kfq.people.com.cn/n/2015/0205/c54918-26512628.html.2015-02-058

[2]卞瀚鑫,李彬.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4):46-49.

[3]中国国家统计局.江苏省统计年鉴201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4]中国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602/t20160229_1323991.html.2016-02-29

[5]中国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1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6]徐晓丹.中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的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1(5):90-93.

[7]李从欣,张举钢,温蕾.河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就业效应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1,33(4):72-75.

[8]王俊.服务业就业增长之谜:对鲍穆尔—富克斯假说的再检验[J].人口与经济,2008,(11).

[9]蒯凌波.我国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7):20-22.

[10]丁守海,陈秀兰,许珊.服务业能长期促进中国就业增长吗?[J].财贸经济,2014,(8):127-137.

【责任编辑:王崇】

F241.4

A

1673-7725(2017)08-0119-06

2017-06-15

本文系2016年度南通市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6CNT014);南通大学校级课题(项目编号:130405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杨秋红(1978-),女,山东齐河人,讲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就业人数第二产业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关系的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产业转型升级视角的中国就业结构转变研究
德国就业人数创统一以来新高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对就业问题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