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课程建设在推进学校变革中落地

2017-09-22北京小学长阳分校武维民

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25期
关键词:学校课程建设

北京小学长阳分校 武维民

让课程建设在推进学校变革中落地

北京小学长阳分校 武维民

武维民 北京市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核心组成员。20多年来一直耕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先后参与教育部农村教师远程培训、小学数学课标网络培训、国培等项目的培训工作,曾获北京市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全国基础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等荣誉。

任主编或编委,参与了《吴正宪儿童数学教育》《听吴正宪老师评课》等10本书的编写,在实践中始终坚持儿童数学教育的观点,坚守和践行“友善儿童”立场,努力站在儿童的视角下看数学学习,得到一线教师的认可。

在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课程建设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课程方案、课程体系、课程群……成为学校变革的标志。然而,课程建设又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是一个随着学校发展逐渐完善的过程。它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统筹地把握和设计。如何让课程在学校变革中落到实处呢?现将自己的一点思考与大家交流。

课程建设 学校变革 落地

在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课程建设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课程方案、课程体系、课程群……成为学校变革的标志,但不得不说在学校建设中,课程建设成为一些学校的外在标志,并没有真正发挥实效。如何让课程在学校变革中落到实处呢?现将自己的一点思考与大家交流。

一、想得清楚——明确推进课程建设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学习的意义不仅仅是知识的习得,更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当明晰要培养完整人的学校育人目标的时候,课程就成为培养学生的主要载体。

2.有利于教师职业状态的改变

一个教师的成长不仅仅在于经历了多少外在的培训和指导,更重要的在于内心对教育价值的认知和感受。课程对于教师的意义在于重新构建教师的专业自信和专业自主,有利于改善教师的传统职业状态,使教师的工作由过去的重复到现在的创造,有利于教师感受到职业幸福和职业价值,从而降低职业倦怠感。

3.有利于学校的变革

当一个学校的教育哲学和教育价值越来越清晰的时候,一个学校的课程体系的结构化和体系化也会越来越明了,一个学校从课程意识转化为课程思维的时候,学校的一切工作包括学校管理、教师研修、学生活动、师生评价等一系列工作都将随之改变,这样的变革必然会推动学校发展。简单地说,学校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会真正落到实处。

二、看得明白——理性分析学校课程建设的现实情况

课程建设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目前学校课程建设的现状怎样呢?大概存在以下这几种状态:

1.点状:学校课程呈现点状的开发状态,课程与课程之间没有联系,只是数量的增加,学校很少关注课程的质量,而是更关注课程的数量。

2.线状:满足于学校办学特色和项目特色的需要,属于一类课程的不同形式,课程更多的是为学校的特色建设服务。

3.网状:学校的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师发展、学校管理以及评价等构成立体网络,这时的课程已经体系化,成为学校的课程文化。

校长是学校课程建设的第一人,要了解学校课程建设推进到了哪个层面,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在学校课程建设中,校长应该起到规划、设计、统筹、指导的作用,因为课程体现的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追求。

三、做得实在——推进学校课程建设的有效做法

(一)立足于创建有利于推进课程建设的环境

1.推进学校民主化管理的进程

课程建设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不是被动地实施而是主动地建构,而创造一定是生长在相对自主的环境中的。在民主化环境的创造中,要强调教师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主动性:以民主型管理提升教师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推进学校管理决策的运行机制,使教师成为学校的建设者和实施者,要勇敢地向教师赋权来激发责任,使教师感受到在学校成长中自己的独特价值,激发教师不断地挑战与创造。

选择性:关注教师专业的兴趣和特长。例如:在学校管理中建立教师工作坊,把学校的管理工作转化为具体项目,由教师自主承担,使教师真正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实施项目负责制,让教师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评价中来;成立骨干教师工作室,用教师引领教师;成立教师发展共同体,让教师感受到团队的力量。教师在选择中相互激发团队合作,提升课程开发力。

通过关注教师的主动性和选择性,激发教师主动承担、主动付出、主动助人,在助人中助己,在做事中成就自我,使教师真正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激发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

2.提升干部教师的课程意识

学校要通过培训和研修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从培养完整人的高度看待教育的价值,感受教育的意义。通过帮助教师开发和实施课程,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激发课程实施的意识。教师课程实施的意识和能力,是保证课程实施的关键。我们不但关注过程,同时也研究评价,注重课程的实效性。

3.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撑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和已有活动,按课程要求进行课程整体规划,把社会资源与学校课程建设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学校教师为主,让家长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广泛吸纳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课程建设。

同时,学校课程建设一定离不开丰富的资源。一类是开发课程的保障性资源,如物质资源、网络资源、社会资源等;一类是帮助教师克服低效劳动的支持性资源,如教学设计资源平台、各学科题库等,给教师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二)立足于学校实际和特点开展课程建设

1.让儿童成为课程开发的起点

课程不仅是儿童的学习过程而且是一种 “生命活动”,所以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关注学习者的生命价值,课程要成为学习者亲身经历的经验,课程研制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身心发展,它不能外在于学生,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只有被学生领悟、接受了的才是课程,所以课程要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儿童成为课程的设计起点。

2.让教师成为课程建设的主体

课程实施指向教师的课程意识和实施课程的能力,核心指向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要为人师表,要不断学习,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同时要具有课程的领导力,在读懂儿童的基础上,设计和实施儿童喜欢的课程。

3.让家长成为课程发展的推动者

家长作为与儿童亲密接触的人,言行会直接影响儿童课程学习的效果,所以应对家长进行适当的培训,提升家长的教育力以及理解课程的意义。同时,开发家长的课程资源,让家长成为课程开发的建设者,为课程建设服务。例如:我校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开展“假期自主课程坊”,丰富生活体验,家长自主开发的有《马术》《五彩绘画》《古生物》……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学生们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合作、分享,学会更好地生活。学生们更加懂得了组织活动需要付出和智慧,提升了与他人沟通协调的能力。

4.让丰富的资源成为课程开发的支撑

课程资源的建设,不仅仅是教师的事,也不仅仅是学校自己的事,我们需要并且可以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让学生们去感受生活,去感受人生,将书本中习得的知识和生活中的经验整合在一起,利用各方力量去建设我们的课程。例如:我校四年级社会实践课程以主题设计为主线,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课程类型社会生活体验课程自然科普探究课程文化理解拓展课程北京植物园 儿童剧、话剧家务劳动(家庭责任体验)野生动物园 艺术展览实施路径比如世界(职业体验)地质博物馆 陶艺村玻璃厂(企业、基地)爱国教育基地 玉渊潭公园 历史博物馆地铁站 (公共服务)航空航天博物馆 首都博物馆实施目的感受真实的家庭、社会生活,体验不同职业,了解不同职业工作内容以及特点,培养生活责任感体验、探索、热爱自然,了解科技发展趋势,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参与到自然保护的实践中去了解文化、艺术等知识,感受艺术博物馆的价值体现,参与相关实践活动

(三)课程建设要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

课程建设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要实实在在地让学生有实际获得,要真正落位在实践中,所以课程建设更重要的是强调落位。

1.重视课堂文化的创设

课程落地的重要途径离不开课堂教学,所以教师运用课程思维进行课堂教学的实施很重要。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要关注儿童完整人的培养,把课堂作为立德树人的主要场所;关注学科本质,通过课堂学习达到提升学生素养的目的;关注核心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不断的挑战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合作、交流、自主等多种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微课、小老师讲堂等,让学生对学习有期待;关注良好课堂氛围的创设,让学生安全、安心地在课堂中学习。例如,我校的课堂关注“三度”氛围的打造,即“温暖度、愉悦度和开放度”。

一是温暖度。首先要改善课堂师生关系,重建课堂结构,我们提出了学友型课堂师生四项标准,让课堂有温度。教师标准为:微笑着进课堂、富有激情地上课、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活动、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学生标准为:愉悦地进课堂、认真思考后能主动质疑、友好地与他人合作、乐于分享并欣赏他人。

二是愉悦度。在课堂中建立生生学习共同体,给学生创设合作、交流、分享的机会,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敢于说“这里我不懂”;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让老师融入学生学习中;建立家校学习共同体,让家长感受一下学生的课堂学习,从而了解学生学习的路径。

三是开放度。依托市级课题《关于小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教学策略研究》开展提问策略的研究,组织教师们全员参与,从课堂实践中总结友善提问的教学策略。在研究中,教师们总结出“三问”课堂模式:“问图”(情境):利用情境进行提问;“问人”(互问):学生进行提问,生生互相质疑,互问解答;“问己”(反思):进行拓展延伸,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

2.开展项目主题学习

项目学习是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学习,实践跨学科学习、综合性学习。以“寻找春天”项目的学习为例。建立生生、师生、家校学习共同体,围绕真实情景,综合各学科知识能力体系,进行较长时期的开放性探究。探索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构建知识意义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教学模式。

“寻找春天”项目学习结构体系

“寻找春天”项目学习内容框架

学科实践的实施是基于项目的学习展开的,是把项目及项目管理的理念应用于教学中。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学生通过调查、观察、探究、合作、分享、体验等方式,综合多种资源解决互相关联的问题。

3.变革作业形式

学校要重视对学生日常作业的研究与管理,紧扣学科培养目标,注重作业设计的儿童性、基础性、发展性和层次性。通过整合学科内知识体系、融合多学科之间的联系,给学生进行分层分项目的主题式作业布置。例如:低年级多以网络作业、视频互动、手工制作等形式为主,中年级多以搜集资料、手工制作、主题调查等作业形式为主,高年级多以主题实践、网络作业、实践设计等作业为主。改变传统的作业形式,创新课程资源,形成符合我校学生特点的课业形式。再如,我校语文教师就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形式:一年级教师将拼音知识与家庭亲子阅读结合起来,研发了《汉语拼音阅读手册》,二、三年级教师鼓励学生做电子日记、积累小宝典,四、五年级教师鼓励学生做小组课题研究等。

4.改善评价方式

学生的发展应该回到每一个学生自身,因材施教中应包括因材施评。课程评价最终目标是以评价为导向,引领课程继续发展,实现为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轨道,着眼于学生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积极探索“友善学业评价”,不是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是落实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学习方式、态度、习惯、内容等要素的评价,践行“让学生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理念。采用助推式评价方式,即以生动活泼的“闯关”游戏活动,组织学生不断地挑战和提升自我,帮助每个学生达到学科目标,获得能力上的发展,收获学习的自信与快乐。

总之,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是随着学校发展逐渐完善的过程。它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统筹地把握和设计。同时,课程也要和学校、学生的实际相契合,是真实发生的课程。♪

猜你喜欢

学校课程建设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