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建设与教学方式变革一体化实施
——以南京市天正小学“我课堂”实践为例
2017-09-22江苏南京市天正小学王九红
江苏南京市天正小学 王九红
校本课程建设与教学方式变革一体化实施
——以南京市天正小学“我课堂”实践为例
江苏南京市天正小学 王九红
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策划人语 我国实行的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课程体现国家意志,统一教育标准,有时难以适应地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实际变化。而校本课程反映出社区、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课程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融合,许多学校开发、研制了富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丰富和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资源。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如:校本课程开发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自主权,如何真正发挥教师的创造性,让教师大显身手;如何在保障国家课程实施的基本前提下,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进行完美的无缝对接;校本课程以怎样的教学方式实施,又以怎样的标准进行评价……
这一期,我们选编了几篇有关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文章,从不同侧面回答了相关问题,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示。(王 露)
王九红 江苏省特级教师,志于学习,先后获得文学学士、教育管理专业硕士和教育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现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教育学会课堂教学研究中心理事长、江苏省教育学会学校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
课堂教学多次获省市一等奖,多次应邀在全国、省、市级教研活动中作课和开设讲座。先后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1项,省级重点和立项课题 4项。出版专著《小学数学教学智慧研究》,参编《教育经济学教程》《课程教学理念与实践引领》等。
校本课程建设与教学方式变革一体化实施是当前学校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南京市天正小学的“我课堂”建设就是一体化建设的一种实践方式。“我课堂”是课程内容之我与教学方式之我的有机统一,其目的是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场域。
校本课程建设 教学方式变革 一体化 我课堂
当前,许多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与课堂教学方式变革方面存在“两张皮”现象。首先,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间彼此分离,缺少整合;其次,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方式变革各行其是,缺乏整体实施。从课程角度看,学校课程建设理应包含校本课程开发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而且这些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入势必要进入相互沟通、彼此融合、系统建构的阶段。从教学的角度看,当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彼此交融成为一体之后,这也就意味着教学内容范围上的扩大、数量上的增加和结构上的复杂化,面对这些变化,依靠单纯地增加课时数是难以妥善应对的,只能通过教学方式进行与之相配套的变革才能解决问题,也即是校本课程开发与课堂教学方式变革必须一体化实施。
一、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方式变革一体化实施
自新课改以来,一线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潮流汹涌,很多学校都或多或少地开发出本校的校本课程。这些研究都基于一个定位:学校以保质保量地完成国家课程为主要任务,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旨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这种定位的校本课程很多游离于国家课程之外,两者缺少有机融合,更没有进行一体化实施。
与此同时,学校的教学改革一如既往地开展着,许多学校致力于教学方式的变革,建构富有自己学校特色的教学模式。总体上看,既有影响较大的变革,如前置性学习课堂、生本课堂、翻转课堂、洋思模式等,也有各个学校探索出的五彩缤纷的校本教学方式。
纵观一线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学方式变革,两者分离、各行其道的“两张皮”现象颇为普遍。
随着课改的深入,一些师资力量较强、课程资源丰厚的公办学校和少数办学自主权较大的私立学校开始了整体构建本校课程体系的探索。这些探索打破了以国家课程为主、校本课程为辅的定位,从整体上构建自己学校的课程体系,它们往往将国家课程融化于自己的校本课程中。伴随课程体系的变革,这些学校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这方面探索影响较大的有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 “1+ X课程”。“1”就是将目前国家规定的课程整合为五大领域:品格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打破泾渭分明的学科间的界限,以主题、问题、概念、基本学习内容连接不同学科。“X”是实现个性发展的特色化课程。既使学生学好国家规定的核心知识、形成核心能力,又能在这个基础上使知识得到拓展或深化,使能力特别是运用知识的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得到提升,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还有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实验小学的“全课程”教育,此研究以培养“全人”为目标,覆盖“学校全部生活”,推动学科全面融合,面向与教学相关全部要素 (包括教学内容、教与学的方式、评价方式、教学组织形式、行政管理体制、学校环境等)的综合性课程改革。“全课程”教育实验把传统教学单一枯燥的学科学习,转化为丰富多彩、充满智力挑战的游戏化生活。全课程不是单纯的课程加减,不是单一的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是课程与教学的整体性综合变革,它试图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生态,营造师生共度的幸福教育生活。
南京市天正小学的《“我课堂”:校本课程与教学方式一体化建设》研究有别于清华附小和亦庄实小打破国家课程的核心地位,另起炉灶,构建本校完整课程体系的做法。而是以国家课程为核心,将校本课程有机地融入其中,进而寻求与之相匹配的教学体系。其价值在于探索一线普通公办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与教学方式变革一体化实施的路径和做法,为广大一线学校提供可以借鉴的案例与经验。从这一点上说,这项研究具有更大的普遍意义和实用价值。
二、我课堂:校本课程建设与教学方式变革一体化实施的探索
1.师生共同成长的场域:“我课堂”建设目的
天正小学“我课堂”之“我”首先体现为学生之我,即从课堂学习行为的角度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要用眼看,用耳听,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用心感受。学生之我既是一人之我也是众人之我——我们,我们合作、交流、讨论、辩论……我们相互评价,彼此欣赏,共同进步。概而言之,我的课堂我做主。
天正小学“我课堂”之“我”其次体现为教师之我,即从课堂教学行为的角度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协助者。具体而言,就是创设情境、铺垫引入、启发点拨、参与研究、组织活动、提供支持、讲解评价……概而言之,学生做主,我服务、我指导、我评价、我欣赏……
“我课堂”中学生和教师两个“我”互相配合,相得益彰,共同成长。不同的场合主角由不同的“我”来担当,当主角时要大胆展示、彰显个性,当配角时则要知道避让、善于补台。
“我课堂”不仅是师生之间通过互动获得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场域,还是相互理解、彼此悦纳、情感交流、精神成长的家园。
2.形成“我”的内容与形式体系:“我课堂”建设路径
“我课堂”建设的实质就是研究 “教什么”和“怎么教”,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匹配,由此促进师生的发展,形成天正小学课程与教学上的“我”特色。
首先,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有机整合,形成“我”的课程内容体系。2007年建校伊始,学校在保质保量完成国家课程计划的情况下开始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逐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学校每学期开设近60个社团,确保全校每名学生都至少参加一个社团。每周三下午,学校不安排学科教学,全部用来开展社团活动。天正小学的社团主要有以下四个板块:
学科拓展类:儿歌、小小故事会、童话、小书虫俱乐部、趣味数学、小小阅读班、数学思维训练、数海探航、魔方、英语绘本赏析、剑桥英语考级等;
体育类:橄榄球、美式篮球训练营、足球、少儿拉丁舞、空竹、轮滑、少儿太极拳、击剑、武术、健美操等;
艺术类:创意纸浆画、摹画大师、硬笔书法、舞蹈、合唱团、管乐团、手工作品制作、轻质黏土制作、小小奥斯卡、儿童影视作品欣赏、影视绘画等;
科技类:简易机械创意制作、车模、空模、创客空间、3D打印、激光雕刻、电脑绘画、电脑编程等。
这些社团活动经过几年的淘汰、积淀、发展和完善,其中一些社团逐步编制出较为系统的课程内容和实施计划。学校对这些社团内容进行精选,将《春天里采来的花瓣——天正小学儿歌、诗歌、小古文集》《数学错题集》《橄动天正——天正小学简易式橄榄球校本课程》《创意纸浆画》《创意科技与机器人模型制作教程》,以及steam项目、新东方儿童英语(低年级)和苏教国际外教英语(中高年级),合唱团和管乐演唱、演奏曲目等一些较为成熟的校本课程有计划地融入语文、数学、体育、美术、科学、英语、音乐等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教学内容体系之中,形成独具天正小学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
其次,根据“我”的内容体系建构相匹配的“我”的教学方式。“我课堂”是对所有学科教学课堂而言的,因此它的建设遵循着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原则。一方面,我们概括出所有学科教学具有的共性,另一方面,我们要考虑各个学科教学的个性特征。我们认为,不论哪一种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的,所以从学生之“我活动”这一视角来归纳“我课堂”的共性特征(详见表1)。在此基础上,教师们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选择和组装相应的“我活动”方式,形成自己课堂教学的流程。
表1 天正各学科“我课堂”内容整合与教学活动方式表
3.语文大单元整合:“我课堂”建设举例
由于学科特点不同,不同学科的“我课堂”的内容整合与教学方式具有各自的独特性。下面通过语文《英雄》单元的整合和教学,简要介绍语文学科 “我课堂”的建设——语文大单元整合教学。
从表2可以看出,天正小学语文“我课堂”——大单元整合教学较之于以往的教学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变化:
首先是内容上的变化。以语文教材上的《英雄》单元的两篇课文《开天辟地》和《普罗米修斯盗火》为核心,整合了《希腊神话》《西游记》《哈利波特》等相关阅读和影视材料。阅读内容的增多,一方面增加了课时数,由原来的4课时变成现在的7课时;另一方面大大扩展了原有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神话知识,使他们更深入地走进神话世界,更丰满地体验英雄神的形象;将东、西方神话故事进行比较,感受文字和影视不同艺术形式的神话魅力;增加了习作训练和语文实践活动。
其次,是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由于内容的扩展和教学目标的扩容,教学方式随之发生较大变化。由原来的每位老师分别教学自己班级学生的方式,变为学生走班老师轮流教学的方式。这就将各自为战的教师统整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位教师是整个“流水线”上的一环,这不仅有助于教师更加集中精力研究自己所教内容,达到更深层度的理解,还有助于教学质量的均衡化。♪
表2
[1]窦桂梅,胡兰.“1+X课程”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人民教育,2015(13).
[2]编辑部.课程专家眼中的“全课程”[J].当代教育家,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