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孔子“仁”的思想

2017-09-21蒋芳杨彦京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6期
关键词:仁德鲁国论语

蒋芳 杨彦京

摘要:《论语》中关于“仁”的思想有多种内涵,而其最基本和核心的含义就是爱人。孔子将“仁”看作是人道的基本内容,不仅把“仁”认为是最高道德原则和人生理想,而且注重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本文论述了孔子“仁”思想形成的背景,“仁”思想的内涵以及“仁”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论语》;孔子;“仁”

孔子作为中国的大圣人和至圣先师,其伦理思想最突出之处在于以“仁”为核心,通过对孔子仁的思想内涵的理解和仁的实现途径,从而建立一种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价值。

一、孔子“仁”的思想形成的背景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春秋末期鲁国人,是从宋国逃出来的殷遗贵族的后裔。孔子幼年所饱尝的人间的辛酸和苦难,以及所处的那个时代和生活于其中的那个国家的文化环境,都潜藏着孔子后来形成其“仁爱”思想的契因和社会根源。孔子的生平活动,处在我国奴隶制度逐步转向新的封建生产关系的社会转型时期。这个时期是西周以来政治经济制度和国家秩序遭到破坏,社会处于动乱和战争状态,整体处在礼崩乐坏的时期。当时的不同阶级和派别的人们,从不同的视角和自身阶级利益出发提出新的思想,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主要从伦理道德视角来分析理解政治社会生活。

孔子“仁”的思想的形成,与孔子的人生经历和其在鲁国的成长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孔子年幼时,家庭由贵族降为普通平民,饱尝人间的心酸和贫苦,对其“仁”的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而当时的鲁国不仅是奴隶制的文化中心,而且保留着完整的文物制度以及丰富的宗周典籍。正是鲁国在这样的文化环境影响下,促使孔子“仁”的思想的进一步形成。孔子“仁”的思想,注重了人的主体性和生命价值,在其实质上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孔子“仁”思想的内涵

“仁”字左边是单人旁,右边一个“二”。而这个“二”则表示两个人,也包括个体之外的其他所有人。因此,“仁”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范畴。“仁”不但是孔子人格理想的根本,也是其伦理思想的核心。其具体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孔子的“仁”是以亲亲尊尊为基础,然后进一步超越血缘关系来爱其他人。孔子及其学生认为做人的根本是孝,应敬事父母、尊顺兄长、友爱兄弟。孔子及其学生以亲亲之情、“孝”与“梯”的道德规范为“仁”之本、之实、之基,就使得孔子“仁”的全部道德理想和道德实践获得了一个比较稳固的和属于人的自然本性的基础。此外,孔子“仁”的思想不仅包括了尊祖宗和重国家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而且还包含对生命价值的重视和关切。

第二,孔子的“仁”不仅作为道德品质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而且是一切德性的总和。

孔子认为在道德品质方面,“仁”有助于个体可以达到自我的完善;在理想人格方面,“仁”是君子所力求达到的理想人格。孔子“仁”的思想基于个体的道德为基础,通过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来实现人格“大我”和社会“大同”的合一,实现人生和社会的终极目标。孔子还认为,人通过自觉的排除内心的私欲和杂念,培养一种刚健清新的生命意志和生活态度,从而最终实现“仁”的理想。孔子“仁”的思想有时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并与义、礼、德、智、信、忠恕等相联系而构成一个系统的伦理结构。

三、孔子“仁”的实现途径

孔子不仅依据“仁”的内涵界定了“仁”的境界,而且提出了实践仁德的基本方法。这些方法虽然根据不同的对象而有所差异,但总的来说有助于進一步实现“仁”。

(一)注重人的主体性

孔子指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这句话的意思主要是说,实践仁德完全取决于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别人。紧接着孔子对“为仁由己”进一步进行了说明,认为实践仁德好比是堆土成山和填平土地,关键是看自己坚持与否。这就告诉人们,“仁”的实现主要在于人的主观意志,在于道德认知基础上的自觉追求与把握。孔子从“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到“为仁由己”,反映出对人的自主性和主体性的认识。同时,孔子的“为仁由己”,也具有加强道德自律思想的主张。

(二)推己及人

在实现“仁”的途径中,孔子还注重推己及人的方法。“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论语·雍也》)这进一步说明把“近取譬”即推己及人作为实践仁德的途径,不仅具有合理性,还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运用推己及人这一方法,也需要为仁者具有相当高的道德判断水准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推己及人过程中,应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追求和价值取向,而不能包括畸形、变态和不被认同的特殊癖好等少数人的利益和消极的价值取向。同时,孔子揭示了礼与“仁”的一致性,主张“克己复礼为仁”,即需要社会成员遵循公共规范。

参考文献:

[1] 罗国杰.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

[2] 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

[3] 郭庆华等注译.论语[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8).

作者简介:蒋芳(1983年-),女,辽宁营口人,营口理工学院,讲师,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在读;杨彦京(1988-),男,河北邯郸人,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猜你喜欢

仁德鲁国论语
为仁由己
柳季与岑鼎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孟子说仁德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条进过瓢城的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