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谢小娥传》与《谢氏南征记》之主题
2017-09-21张淼孙惠欣
张淼+孙惠欣
摘要:《谢小娥传》是中唐传奇中的精品,《谢氏南征记》是朝鲜古典小说中一颗灿烂明珠。李公佐借谢小娥的故事塑造了勇敢反抗强暴的妇女形象,《谢氏南征记》的创作虽是为了维护封建王朝宫廷的正统秩序,但塑造了符合封建贵族妇德的女性形象,都表现出对女性的关照。从两者的对比来看,均为“惩恶劝善”的佳作,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纲常,且《谢氏南征记》的创作背景为中国,展现了中朝文学之间的密切联系,对于研究两国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谢小娥传》;《谢氏南征记》;封建纲常;劝善惩恶
《谢小娥传》与《谢氏南征记》分属于中朝文学史上不同时期的古典小说,《谢小娥传》约成书于813-848年间,《谢氏南征记》则成书于1689-1692年间,两者的成书年代相差较远,然在中朝文化互渗的背景下,两者之间具有较大的相似性。
从作家来看,两者都是出自文人之手,为文人写心之作。李公佐,陇西人,曾举进士,任观察使判官,后罢官,是中下层地主阶级文人,能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抨击封建礼法的罪恶;金万重,号西浦,精通儒学,受朝臣党争影响,五十岁后两次被流配。文学来源于现实,从文本内容来看,两者均为据实创作,《谢小娥传》是在谢小娥故事的基础上作的,《谢氏南征记》是有感于朝鲜李朝朝政的腐败而作。两者均为现实主义小说。从思想上来看,《谢小娥传》是在儒家思想浸润下产生的,而《谢氏南征记》则是在实学思想影响下产生的,两者均带有“劝善惩恶”的色彩,以维护封建纲常为价值旨归。
一、对封建纲常的维护
《谢小娥传》与《谢氏南征记》都展现了对封建纲常的维护,这一点首先表现在男性的塑造上。男性在两本小说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封建纲常的维护主要体现在以“余”的身份出现的李公佐和“宽耳君子”刘延寿身上。《谢小娥传》中李公佐在原文中出现了两次,较为重要的是第一次,正当小娥辨析父亲托梦之语而不得时,“余罢江从事,扁舟东下,淹泊建业。登瓦官寺阁,”①饱含智者光辉地为小娥解开了谜底。另一方面,小娥女扮男装才得以复仇,反映了封建社会女性地位的卑弱,而在小说的末尾“时浔阳太守张公,善娥节行,为具其事上旌表,乃得免死。”小娥得以免死是依靠当权者的赞赏和怜悯。从小娥的人生可以看出:虽然总体上赞扬了小娥的贞与节,但男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复仇和免死都依赖于男性的援助,表现出对封建纲常的维护。
《謝氏南征记》则稍有不同,塑造了较多的男性:如刘少师、刘延寿、冷振等,韦旭升指出:《谢氏南征记》的主要指导思想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对轻信妖言、逐出贤妻的刘延寿,韦旭升称之为“宽耳君子”,对其犯下的错误鲜有责备,“这位才识过人的儒门学士能觉察朝廷的弊端,却看不出小老婆的居心,”作者安排他在妻离子散、颠沛流离后实现了大团圆,对他一味同情,“似乎一切儒门的正人君子在小事上难免有些糊涂,这糊涂倒使他显得浑厚淳朴。”②对其宽容程度令人难以置信。另外,作家在作品中将所有的祸根都归结于小人妾室的不安分守己,对于现存的制度弊端却不加鞭挞,只见人品的优劣,不见祸福的根源,也可看出对封建制度的维护。《谢氏南征记》的创作缘由是李朝肃宗王宠妾灭妻所导致的纷争与灾难,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纲常。
从女性的塑造上同样可以看出对封建纲常的维护,谢小娥,是极为普通的,然而“在唐代小说人物画廊中,谢小娥是一个极为独特、罕有其伦的人物形象。”③其特殊性表现在贞和节:贞,表现在为了复仇,善于隐藏和伪装自己,“佣保杂处,不知女人”,对复仇坚贞不渝。节,在于隐忍,“娥心愤貌顺,在兰左右,甚见亲爱”,“书‘申兰、申春四字于衣中,誓将访杀二贼”。而小娥“剪发披褐,访道于牛头山”以维护女子的贞节,与谢小娥相比,“谢贞玉则是位逆来顺受的贵族妇女、儒门懿范,一切听从命运的安排。”她自幼熟读儒家经典,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她都不在话下。进刘家之后,她“尽孝以事尊姑,竭诚以奉祭祀,使婢仆以恩,治家以法”,孝顺恭敬贤良淑德。在蒙受不白之冤时,她“以陋名难洗,被谗阴毒,不敢自同平人,席藁枕苫自处以罪人”处罚自己,并称“自取颠沛,此无非不明之致,谁怨谁尤?”;在刘小师黜妻之后,仍以刘家妇自处,前往刘小师墓下寻草屋居住;长沙投湖之时更是自言:“余是罪人,罪固当死”。更令人意外的是,在主张丈夫纳妾而历经磨难、侥幸团圆之后,她竟以“无后为大”劝说年近五十的丈夫再娶妙龄女林氏为妾,不能不慨叹封建纲常根深蒂固。
值得指出的是作家不仅借助人物维护封建纲常,甚至还借助“神仙的传教说道来宣扬贞顺有容的节妇观念”,如谢贞玉长沙投水昏厥时娥皇女英的说教都是“三纲五常”的体现。 谢小娥与谢贞玉是不同作家笔下的女性,带有作家的个性,然而小娥和谢贞玉从不同的角度践行了封建制度对妇德的要求。
二、对劝惩主题的宣扬
《谢小娥传》与《谢氏南征记》虽是不同时期的作品,但在创作主旨上却有惊人的一致性,它们都劝善惩恶,善儒家之善,恶儒家之恶,以儒家思想为旨归。
《谢小娥传》,是中唐传奇中的一篇,其创作秉承先秦两汉史传文学的劝惩功能,表现出明显的劝惩意味。诚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言:“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其间虽亦或托讽喻以紓牢愁,谈祸福以寓惩劝”④,肯定了传奇的劝惩功能。从小说文本来看,作家在文末生发议论:“君子曰:誓志不舍,复父夫之仇,节也;佣保杂处,不知女人,贞也。女子之行,唯贞与节,能终始全之而已,如小娥,足以儆天下逆道乱常之心,足以观天下贞夫孝妇之节。余备详前事,发明隐文,暗与冥会,符于人心。知善不录,非《春秋》之义也,故作传以旌美之。”《春秋》之义,即微言大义,以一字寓褒贬,明显地表达出作家的褒善贬恶之义。由此观之,《谢小娥传》秉承了唐代传奇小说的劝惩功能,其主旨在于劝善惩恶。正如《史传文学:文与史交融的时代画卷》中所概括的:“先秦两汉史传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劝惩。这一点也为后代小说家所发挥。唐代李公佐创作《谢小娥传》,是小说(传奇),本意却在宣扬忠孝节义的观念,‘旌美贞节之人,‘足以儆天下逆道乱常之心,足以观天下贞夫孝妇之节,作小说,要发扬《春秋》之义,其作用,即在于惩恶劝善。”⑤endprint
相比于《谢小娥传》,《谢氏南征记》是一篇借古讽今之作,是金万重愤于朝鲜李朝肃宗王朝政的昏庸而作。它不仅塑造了謝贞玉这个“最符合封建贵族妇道的典范人物”,更以娴熟的手法刻画了一系列反面人物,并且涉及封建朝廷与官场的弊病,因此思想内涵远远超过作者的预期。有人认为:“韩国古典小说中,写作者往往塑造由善结成联系的一系列正面人物(善人与贤官)和由恶结成联系的一系列反面人物(恶人与贪官),并且通过积极褒奖、宣扬正面人物的善,而积极惩治、劝戒反面人物的恶来完成作品“劝善惩恶”的主题思想,并达到解决社会政治矛盾和家庭矛盾的目的。”⑥《谢氏南征记》塑造了谢贞玉和刘延寿为代表的正面人物,同时塑造了以乔彩鸾、董清、严崇为代表的反面人物,通过正反面人物的对比和妻妾之争引起的福善祸淫、正盛邪衰的结局,揭示出“效其善,而诫其恶”的主题。由此观之,《谢小娥传》与《谢氏南征记》均为劝惩主题的延伸。
三、小结
中朝隶属于东亚文明圈,《谢小娥传》与《谢氏南征记》虽是中朝不同时期的作品,但都是东亚文明的组成部分。东亚文明圈是以汉文化为核心形成的,朝鲜半岛的文化是东亚文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文与汉字、儒释道思想、中朝之间相似的文化是东亚文化圈的基础,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中朝文学互相渗透,东亚文明圈共振才能得以实现。朝鲜文字产生较晚,汉文小说历史悠久,《谢氏南征记》最初虽用朝鲜文写成,而金春泽将其译为汉文,并进行了艺术加工,文学成就远超其他小说。季羡林在《谢氏南征记·序》中说:“就《谢氏南征记》来讲,有一点值得注意,它把背景放在中国,至少说明这一部长篇小说同中国有密切关系。这对于研究两国文化交流很有意义。”
在东亚文明圈的影响下,中朝文化交往密切,《谢小娥传》与《谢氏南征记》虽然时代相隔较远,但在形象塑造和主题思想上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两部作品虽然塑造的形象各不相同,但都表现了作家的价值倾向,表达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要求与期望。由于作家思想的局限和时代的限制,作品中不自觉地展现了对封建制度的维护,更多颂扬时代认同的女性,歌颂她们的贞节与贤良,较少关注女性生存的困境和无法自主的悲惨命运。除了对封建礼教的维护外,还展现了对劝惩主题的宣扬,作品中的正面形象虽几经磨难,但最终可以得偿所愿,获得几乎圆满的结局,反面人物则终尝恶果,带有佛家因果报应的色彩,最终目的在于劝人积极向善,具有一定的教化意义。
综上所述,两篇作品对后世有积极的影响,塑造的人物形象更成为人物画廊中的经典,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也应该反思封建制度下女性地位低下和悲惨命运的形成原因,为新时代女性寻求更为独立自主的道路。
注释:
①(朝鲜)金万重著,金春泽译.《谢氏南征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7月
②本文中关于《谢氏南征记》的原文引文和序言均出自1987年中州古籍出版社版《谢氏南征记》.《谢小娥传》的原文引述均出自李昉编1961年中华书局版《太平广记》卷491.
③李剑国,陈洪.《中国小说通史·唐宋元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504)
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⑤郭丹.《史传文学:文与史交融的时代画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180)
⑥周佳欣.《“劝善惩恶”与“苦尽甘来”—谈韩国古典小说的主题思想及情节结构》[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1).
参考文献:
[1]李剑国,陈洪.中国小说通史·唐宋元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504)
[2]程毅中.唐代小说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5
[3]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林明德.韩国汉文小说全集[M].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中华民国六十九年五月出版.
[6]李昉.《太平广记》卷491.[M].北京:中华书局,1961.9
作者简介:张淼,1992年6月,女,汉族,河南省内乡县,延边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孙惠欣,1968年1月,女,汉族,吉林省安图县,延边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朝韩文学比较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