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黑夜里的自由之花
2017-09-21康国旗
康国旗
摘要:顾城是当代诗坛颇有争议的一位诗人。他无法容忍现实社会对他的束缚和限制,他想要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纯粹的自由世界。童年里他用自己的想象和自然对话,感受大自然的召唤,自由意识在那时就已经注入了他的生命,他从此不遗余力地任性地追求著。
关键词:顾城;童话;自由
一九九三年十月顾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回归到他自由的乐土上。这一惊世骇举引起了一场“顾城热”,人们把他所写的诗歌、散文、诗论、话本、小说甚至绘画、书法作品重新翻出,对他进行着从里到外的研究。然后最终他只能被概括为当代文学史上简短的几行文字。正如他的朋友舒婷赠给他的一首《童话诗人》写到的那样:“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兰的花/……你的眼睛省略过/病树颓墙/绣绷的铁栅/只凭一个简单的信号/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着没有被污染的远方/出发……”。“童话诗人”的称谓对于他实在再适合不过,他将自由的种子撒向他王国的每个角落。他渴望一切形式的自由,渴望一种自然而然、摆脱掉一切束缚的“无为”和“无不为”。这正契合了中国哲学中“不预设希望,也不预设末日,当你忘记这个预设时,你才是完全的自由”。
本文将通过顾城少年时期的诗歌和经历,探索自由在他心中步步滋长蔓延的过程。
自由意识的萌生
顾城对自由执拗的寻找与他的童年经验有着很大的联系。童年的经验造就了他独特的性格,并持续着自己梦想的王国。8岁的他就开始写诗,他比同龄的孩子更早的学会观察自己生活的世界,也更早发挥自由的幻想。正是这种幻想成了他幼小心灵的希望,他渴望倾听塔松和雨珠的故事,倾听云朵和土地的对话,倾听瓢虫和蚂蚁的私语。他写下了“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这样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在他十二岁的时候写下了《星月的来由》和《烟囱》,在诗中他的想象力令人惊叹不已。其中《烟囱》一诗中“烟囱犹如平地耸立起来的巨人/望着布满灯火的大地/不断地吸着烟卷/思索着一种谁也不知道的事情。”有人评价他成熟的像个大人,透明的诗句充满着深邃的理性思索。我不认为那是理性的思索,更不认为他成熟的像个大人。那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眼中的烟囱,他用畅然的想象,记录着一个又一个遐思,我们不得不吃惊于他天才的想象。他对想象的热情使他更加渴望着自由,因为在那片自由的土地上,他可以实现自己所有的梦想。
当他还在凝视雨云下忙于搬家的蚂蚁,凝视在护城河里游动的蝌蚪时,由于政治原因,抄收书籍的工宣队员们将他们家的书抄了个遍,岂料一本《昆虫的故事》被幸运的保存下来。我们可以想象到顾城看到那本书时眼睛里闪烁的奇异的光芒,在他眼里,昆虫的世界是自由的。正如所有孩子都梦想在自己的身上插上一对翅膀自由飞翔那样,他也认为飞来飞去的昆虫在偌大的天地间飞游,可以在这里驻足,在那里歇息,渴了吸取甘露,饿了寻找食物,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们自由的路线。正如顾城说他听见蟋蟀的歌声就会想起法布尔书中的话“满天的星星都看着我的时候,我觉得最美的不是星星,而是小小的蟋蟀”那样,因为一个小虫子,拉着它的琴,在一个很小的土洞里,不是为了赢得观众,只是因为热爱。这与他在《无名的小花》中所包含的意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些小花,虽然连名字也没有,但春天催生着他们自由地生长,没有尘世的挣扎,他们独享一片净土。尽管也会受到冷遇,他们仍用金黄的微笑展现他们的赤诚。他们相信“石块也会发芽,也会粗糙的微笑,也会露出善良的牙齿。”《昆虫的故事》使他相信自由的生命才是快乐的,他也宁愿变成一只昆虫去寻找真实的“自我”。
在他十二岁那年他离开了城市跟随父亲来到山东北部的一个地方去放猪。在那里他感受到无限的空旷和寂静。那样的地方最容易滋生人自由的情绪。因为没有什么人为的约束,他可以自由地做任何事情。他的父亲写一首《沼泽里的鱼》,他就对一首中《枪弹的雁》,然后父子两个将对完的诗丢进火里。当火焰成为他们诗歌的唯一读者时,对诗本身的乐趣已经达到,诗也就无所谓有,无所谓无了,他们达到一种超然的自由洒脱。夏天里他和父亲一起跳进海水里,无须考虑外界,因为这里只有他们,他们可以恣意地做想做的事。他赤条条的,水淋淋地躺在沙滩上晒暖,用一种最原始的自由写下生命的幻想曲:“没有目的/在蓝天中荡漾/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 ,“时间的马/累倒了/黄尾的太平鸟/在我的车中做窝/我要徒步走遍世界——沙漠,森林和偏僻的角落”,“我把我的足迹像图章印遍大地/世界也就融进了我的生命。” 没有目的,自由自在,天地任他航行。太阳无法把他阻挡,它让他磨砺得更加健康,更加有力量。在他想成为世界的时候,世界也就成了他,这样一种自然生命的感觉注定了他要为他的自由终生奋斗。
结语
他为了自由的缘故,最终抛弃了一切,甚至生命,甚至爱情。这正印证了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曾写下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也许他生来就注定是个悲剧,就像《阿飞正传》里的无脚鸟,只能够一直飞呀飞,在空中寻找虚幻的自由,当他落地的时候,就是它死的时候。顾城的一生都不愿随从俗理,尽管粉身碎骨,也要苦苦找寻自由的乐土。他为自由迷恋,最终也为自由而迷失,为在人世间找到一个纤尘不染的家园,他只能用死来换取灵魂的自由。
参考文献:
[1]顾城.剪接的自传[M].萧夏林主编.北京:团结出版社,1994.
[2]顾城.顾城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3]顾城.从自我到自然[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
[4]顾城.无目的的“我”——张穗子访谈[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