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血站质量控制对用血安全的重要性
2017-09-21陈利霞
陈利霞
【中图分类号】R4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9--02
尽管现代医学事业在不断地飞速发展,但是输注新鲜安全的血液仍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手段,在救治患者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作用。临床用血安全问题不仅是血站能否生存下去的基石,更是保护危重病人生命的有力武器。不管是血液采集,还是血液检验与供血等,都要按照血站内部质量体系中的标准和制度严格执行,这样才能保障血液的质量合格[1]。笔者作为一名血站质控科的工作人员就血液质量问题进行探讨,旨在确保血液产品的安全性,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2]。
1 对采血工作的质量控制
1.1 采血前对献血者进行严格筛选
按照GB18467《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的规定,对具有献血意向的潜在献血者进行健康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做出是否适合献血的结论。其中包括核对献血者身份、进行体检、献血前血液监测。筛选出合格的献血者进行采血。
1.2 血液采集的工作要求
1.2.1 采血环境是否达到清洁区的要求
工作人员对空气环境每月进行一次细菌监测分析,对于细菌超标的要重新进行清洁消毒工作,再进行空气细菌环境监测,直到合格为止。
1.2.2 献血者肘部穿刺部位消毒
消毒面积不小于6cm×8cm,作用1-3分钟,消毒2-3遍。质控工作人员每月进行一次献血者肘部消毒效果监测检查,从中发现问题,查找原因进行改正,杜绝人为污染血液问题。
1.2.3 对采血袋、采血设备、标本管进行检查
采血袋无破损、无渗漏、无污染、无变色等,采血设备的校正是否在有效期内。
1.2.4 采血前和采血后对献血身份进行认真核对
一次只能对来源于同一献血者的一份血袋、标本管和献血记录进行标识。对采血袋和标本管的标志应当连续完成,不应中断。宜在标本管与穿刺针分离前核查血袋、血液标本、献血记录本所标识的献血条形码应一致。
1.2.5 血液保存
血液采集后应尽快在规定的温度下保存。
2 血液成分制备过程的质量控制
2.1 制备环境、设备、物料的要求
制备环境应当卫生、整洁、定期消毒,尽可能以密闭系统制备血液成分。应建立和实施设备的确认、维护、校准和持续监控管理制度。实施唯一性标志及使用状态标志,以确保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物料使用前应检查有效期、外观质量等。对不合格物料应进行标识、隔离,防止误用。
2.2 离心、分离过程
观察离心机工作状态:遇冷正常、参数设置正确,离心机内灌洗清洁[3]。对已经投入常规使用的离心程序的变更实施控制,定期检查核对,防止被非授权修改。做好每批血液制备的离心记录,包括离心操作者签名和所采用的离心程序。离心结束后进行分离,尽量最大限度收集目的成分,并且采用使不需要的其他成分的残留量最小的方式进行分离和转移。
2.3 目视检查
主要内容:是否有渗漏、标签是否完整、血液外观是否正常,如发现异常,应给与标识、隔离及进行进一步处理。
3 血液检查过程的质量控制
血液在采集以后根据相关规定要进行抗HIV、HBsAg、抗HCV、TP、ALT等项目的初复检。检测合格的血液才能用于临床救治。
3.1 检测环境
检验室要安装大型空气净化设备,定期对空气进行消毒、净化,工作人员每月对空气质量进行一次监测。
3.2 检验设备
对实验室的各种大小设备要定期校准、计量检定。新的或者经过维修后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检测设备在正式投入正常使用之前应经过确认,包括新设备的安装确认、运行确认和性能确认。应定期检查自动化检测设备试验参数的设置,并及时书写、保存检查记录。
3.3 检测试剂要求
必须选择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用于血液筛查的体外诊断试剂,还需经血站质控部门监测合格之后方可使用。同一检测项目的初、复检使用两个不同厂家的试剂,以提高阳性标本的准确率和检出率。不同批号的试剂不能混合使用,每块试剂板都要带有权威机构发放的质控品,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
3.4 血液检测标本要求
3.4.1 血液标本的一般要求:①标本与血液、献血者一一对应。②标本质量符合检测项目技术要求。③标本信息具有可追溯性。
3.4.2 血液标本的运输血液标本的运输应保持在2-10℃,并且对运输过程进行记录。
3.4.3 血液标本的交接血液标本交接过程中如发现溢漏应立即将尚存留标本移出并做妥善处理。对信息缺失、不符、无标识的血液标本应拒收。交接双方做好收发、交接记录。
3.5 试验性能监控
除做好试验对照和质控品的检测以外,还要增加外部质控品试验性能的实时监控。外部质控品可用于监控试验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应由第三方提供,且与试验质控品不可互相替代。实验室还应当选择参加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活动,每年不少于2次。
4 血液的隔离与放行
4.1 血液隔离和保存应设立合格品区、隔离区和不合格品区,并有明显标识。设施设备应卫生、整洁,并定期清洁。对每个用于贮血的设备都要进行温度监控,装有温度记录装置和报警装置。
4.2 血液放行与发放质量管理人员对血液的放行进行监控,并留有监控记录。制定程序,确保对合格血液正确贴签。通过唯一条形码可以追溯到献血者,用血医院以及血液采集、检测、保有、发放等全过程记录。
4.3 血液运输要求确保血液在完整的冷联中运输,做好运输过程中的储存温度监控,建立和保存血液运输记录。每月对血液运输箱内壁进行细菌监测,平时做好运输箱的清洁、消毒工作。
5 总结
影响血液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关系到血站的每一位工作人员,只有大家人人都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影响血液安全性的危险因素,严格按照《血站技术操作规程》实施,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和提高工作方法、工作效率和监控措施,为临床安全用血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胡松. 加強输血科工作地治疗控制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2012(5);71-72
敖长青.冯春.刘宝霞 浅谈血站采供血关键点质量控制【M】 中国实用医药 2013(10),8-29
程素华. 浅谈血站成分制备的质量控制管理【M】 长江大学学报 2010年3月 第7卷 第1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