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
2017-09-21何勇
何勇
水稻纹枯病又叫云纹病、烂脚秆、花秆瘟,水稻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病,常常在分蘖期开始染病,孕穗期到抽穗期有适宜发病条件时易大面积发病。该病致使稻谷空秕率增加,千粒重降低,影响稻米品质。一般减产10%~20%左右。
1 发生特点
1.1症状表现
症状最初主要表现在叶片和叶鞘上,出现暗绿色水浸状小斑点,病斑边缘模糊,随着病情发展病斑会逐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湿度低时病斑中央呈淡黄或灰白色,湿度大时呈灰绿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严重时小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该病严重时,病斑侵染稻穗和茎秆,茎秆受害症状类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断。穗颈部受害病斑最初呈污绿色,后变灰褐,抽穗困难,即使抽出稻穗秕谷率也会很高,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体,逐渐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深褐色菌核,易脱落。
1.2发病条件
菌核是水稻纹枯病的传播来源,发生过纹枯病的水稻收割时,大量菌核落在田里,在土壤中、稻秆或杂草中安全越冬,成为第二年病害传播的主要来源。菌核漂浮在水面上,随风向飘移,集中到下风头田边的水面,水稻插秧后菌核漂浮到秧苗附近,附着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在温、湿度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生长出菌丝,侵入叶鞘,形成病斑,病菌很快会侵入临近稻株,向植株上部蔓延,扩大危害,水稻抽穗到乳熟阶段是菌核形成的高峰期。有病株存在,往往在以下条件下病害会加重。一是高温高湿条件,当田间气温达20℃以上,相对湿度90%以上,纹枯病可以发生,稻田局部形成田间小气候时,气温达到25~30℃,相对湿度达97%以上时,病害发展迅速。当温度在10℃以下或40℃以上时,病害会得到控制。二是施肥不合理,纹枯病发病严重。尿素等氮肥施用过多过晚,禾苗徒长,提早封行,田间通风透光不良,株间湿度过大,则纹枯病发生重。三是稻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长期积水,晒田不利,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蔓延。
2防治措施
2.1品种选择
最經济有效的防病措施是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病害侵染速率,使产量损失降到最低。
2.2 种子清选
尽量避免种子内混杂病残体和菌核。浸种之前用3.5mm筛子过筛,再用清水投洗,清除菌核、病残体和杂物。
2.3 清除菌源
在第一次灌水耙田与插秧前用铁网等工具打捞上浮的菌核和病残体,与收获后的田间病残体一起带出田外做深埋处理。
2.4合理密植
栽培密度过大,发病几率增加。合理的栽培密度为30cm×16.7cm和30cm×13.3cm。
2.5科学施肥
施肥后效果达到稻苗前期不徒长,不过早封行,后期不贪青,不倒伏,这样既能高产,又能控制病害。增施农家,每亩施2~4吨,3年轮施一次。根据水稻种植地块的测土配方数据适当减少氮肥和磷肥施用量,优化钾肥施用量。基肥施用后进行旱旋耕,达到全层施肥效果;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施肥前晒田3~4天,以水带氮。根据土壤养分现状适当补充中、微量元素。偏酸地块应施用钙镁磷肥,偏碱地块可用硫酸铵作追肥。
2.5.1施返青肥
插秧后3天内施用返青肥,促分蘖早生发。
2.5.2施分蘖肥
返青后4叶期施用尿素3公斤左右和生物钾肥5公斤,要浅水施肥,待肥水渗入土壤后再灌水。当水稻第7叶末到第8叶露尖时,可根据秧苗长势第二次施入少量尿素和钾肥。
2.5.3施穗粒肥
齐穗期每亩施入2~3公斤尿素。后期可结合防治稻瘟病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促早熟。水稻长势过旺,或遇到多雨寡照等不利天气,或发生病害时,只施钾肥。贪青晚熟地块不适施用氮肥。
2.6合理灌溉
提倡单排单灌,防止纹枯病菌核滋生蔓延。插秧期用好花达水,返青后灌水达3~4厘米水层即可,增温促分蘖,有效分蘖后晒田,促进根系发育,控制无效分蘖,晒5~7天后恢复正常水层。抽穗前,灌5~7厘米活水,实行间歇灌溉。有17℃以下低温时灌18厘米左右深水护胎。出穗期浅水灌溉,齐穗期后间歇灌溉,干湿交替。黄熟初期进行排水晒田,地势比较低洼的地块可提早排水,漏水地可适当延后排水。
2.7药剂防治
水稻分蘖末期病丛率达5%以上,或拔节到孕穗期病丛率达10%~15%的田块,可选用20%烯肟菌胺戊唑醇、5%井冈霉素水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等药剂进行防治。
(作者单位:154244 黑龙江省宝泉岭分局军川农场川北管理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