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联合三联疗法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中的临床效果研究
2017-09-21孙涛
孙涛
【中图分类号】R57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9--02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典型的病原菌,患者一旦形成感染后,会导致患者产生胃溃疡或胃炎的出现,进而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临床上,针对该疾病的治疗多为药物治疗,不同的药物,疗效有所不同,常见的治疗药物为益生菌、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等,疗效显著[1]。本文为探讨益生菌联合三联疗法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每组27例,其中,观察组男17例,女10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39.62±1.13)岁;对照组男18例,女9例,年龄21-66岁,平均年龄(40.25±1.24)岁。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方面,统计学无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依据第7版内科学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诊断标准[2],确诊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②均属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不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②体质过敏患者;③精神疾病患者。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应用三联疗法,药物为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奥美拉唑(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6108),0.9mg/(kg·d),克拉霉素(浙江亚太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2805220),15mg/(kg·d),阿莫西林(石药集团中诺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3023964),30-50mg/(kg·d),连续治疗一个月。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益生菌,益生菌(杭州龙达新科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19980004),1片/次,3次/d,连续治疗一个月。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临床疗效判定标准[3]:①显效:各项症状和指标明显好转或全部消失;②有效:各项症状和指标有所好转;③无效:各项症状和指标无变化或恶化。总有效率为显效与有效之和的百分比。
1.4 统计学处理:将本次所研究得到的数据输入到SPSS19.0统计学软件系统中,然后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用(±s)表示各项指标的平均值,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统计学有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
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30%和81.48%,观察组明显更高,统计学有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70%和22.22%,观察组明显更低,统计学有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幽门螺杆菌是常见的人体病原菌,形成幽门螺杆菌感染后,易对患者的消化系统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形成各类病症,常见的疾病为胃溃疡或胃炎,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需要给予重视[4]。
临床上,针对该疾病的治疗多为三联疗法,其中药物为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奥美拉唑;克拉霉素是一种抗生素,属于14元环大环内酰类物质,具有良好的药带动作用;阿莫西林是一种广谱β内酰类物质抗生素,具有极强细胞膜穿透性;奥美拉唑是一种质子泵抑制剂,能够抑制胃酸分泌,良好亲脂性,能抑制幽门螺杆菌活性。益生菌能抑制Hp定植,大量黏附在上皮细胞上,降低Hp定植率;抑制Hp生长,同时,还具有抑制胃黏膜炎性反应与免疫反应[5]。本文中,通过对比三联疗法与益生菌联合三联疗法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发现,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30%和81.48%,观察组明显更高,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70%和22.22%,观察组明显更低,表明,益生菌联合三联疗法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极高。
综上所述,益生菌联合三联疗法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显著,症状和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提高了治疗效果,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益生菌联合三联疗法值得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应用。
参考文献
刘静,余梅香,谷玲霞,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2):285-287.
王志.埃索美拉唑联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老年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33(5):2631-2632.
田光芳,刘敏.连朴饮加减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3):32-35.
杜坤庭,杨伟捷,葛勤利,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3):1414-1415.
莫雅娴.益生菌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21):122-1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