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金莲的“微物”

2017-09-21周李立

湖南文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金莲寡妇谈论

周李立

《一顿浆水面》这个标题非常地“马金莲式”,但这碗“面”却不是“马金莲式”,至少不是我们熟悉的那碗马金莲的“浆水面”。这碗“浆水面”出现在城市(无论几线城市,也无关东西南北,毕竟中国的大小城市早就是分不清楚的孪生兄弟了),出现在小区(中国的小区其实只有房价高下,没有本质不同。小区居民的社交特征,都是面熟心生,彼此作点头之交,开门大家同娱乐,关门各自过日子,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出现在一个典型的三代同堂的中国式家庭:家中有旧时代的老人如履薄冰地努力学习和遵守新世界的规则,有忙于工作生计无暇照顾子女不得不向上一代人求助的新时代的年轻父母,再加上一个(或两个)作为家庭事实上的中心成员而存在的孩童。

我隐隐感到,说这些似乎都是因为我内心存在的某种想法,我们需要淡化某种“马金莲式”的东西。那些东西是什么?(是我们已经熟悉的“马金莲式”的小说元素,还是我们这些年合谋对这位八〇后作家贴上去的标签?)大抵包括:贫瘠的宁夏西海固地区、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记忆、乡土、苦难、儿童视角,甚至某种叙事节奏——与快时代逆向而行的慢节奏,还有因为这种节奏产生的陌生化效果,因为陌生化产生的奇观效应等等。够了,我不想再装作与这些评论术语彼此很熟,况且这些词语拼凑组合出的文章也已经足够多。而我只是一个写小说的人,这是我唯一认可被贴上的标签,连性别的标签其实都不需要。我知道马金莲也一样,只需要是“写小说的人”。说这些还是因为马金莲这篇小说引发的思考。当我们谈论马金莲的时候,我们谈论的那一切到底是什么?

我想到马金莲和我第一次见面。她认出我,快步走来拍了拍我的肩,叫我的名字。我也认出了她,却还是感到意外,一时愣住,没反应过来。毕竟我此前的想象中,已经有了一个马金莲——是通过文字得来的印象——与眼前见到的姑娘,不太一样。眼前的姑娘至少看起来和我认识的那些同龄姑娘们并没有显而易见的不同:长发、戴眼镜,提手提包,胸前有挂饰,外出戴遮阳帽。过后说起这个,她希望我不要在意贸然拍肩的动作。我当然不在意。事实上,眼前的马金莲,比此前我想象中的马金莲,更让我感到高兴和亲切。我想马金莲也正在写作中做着类似于“拍肩”的创造性努力。毕竟如今已离开乡村移居城市生活的她,面临的是另一种全新经验。好的小说家是不会让各种经验白白浪费的。好的小说家也总是会以源源不断的写作来让自己的文学世界更丰富、更具创造力——这也是人们对他们始终满怀期待的原因。

这篇小说新作《一顿浆水面》就是马金莲这种努力的证明与收获。小说主人公田寡妇,从农村到城里儿子家,帮忙带孙子。她在儿媳的“训诫”下,一点点学习和适应城市的一切。到此为止,小说都是关于“进城”的。田寡妇忐忑,对一切都感觉新奇,她在摸索与适应,这都是“进城”小说中常见的内心戏。短篇小说必要有的“那关键的一刻”,在田寡妇遇见那位跟自己一样进城带孙子的同龄男人的时候,就已经发生。因为城里的面食不对味、也不让人放心,田寡妇开始自制浆水面。刚好男人想吃浆水面,她就邀请他来家里吃面。请陌生人来家里吃面这种事,可大可小——在田寡妇老家,是小事;在城市、在小区、在三代同堂的餐桌,就是大事。既是大事,田寡妇也就注定“被返乡”。这篇小说显然是关乎人心的,关乎某种女性意识的觉醒。田寡妇最后不得不离开城市,但对心里有些东西,她已经“不想问了”。有些东西注定是马金莲的,比如用柴米油盐的琐事建筑自己的文学王国,仿佛锅边灶台藏有无数的“微物之神”——这大抵就是比跌宕起伏的虚构情节更跌宕起伏的生活。

有一次,我们散步,谈论的是小说的长与短。我问她小说怎么写长?她问我小说怎么写短?黄昏的山坡有雨后刚冒头的花骨朵,杂色缤纷。她不时停下脚步,辨认小花的种属,依次叫出它们的名字。因为我从小到大始终五谷不分,不知道那些紅红绿绿奋力开放的花朵到底被人们怎样命名。我只是似乎突然明白,如果我知道每种花的名字,知道每种微小的生灵如何挣扎着开放,大抵就能把小说写长了吧。

要说文学改变命运,在当下大概有两种,一种是好的改变,另一种是没那么好的改变(或说很难判断好不好的改变)。好的改变,马金莲是可以作为典型的。如果没有文学,没有她写下的那些叫好的小说,没有《长河》,马金莲当然仍然还是西海固的马金莲,但肯定不会是如今我们谈论的马金莲。我为当下小说没有错失马金莲高兴。想到这里,我甚至也想马上拍拍她的肩。第二种就是没那么好的改变,不好举例,大意是某某某的能力足够在别的领域风生水起、黄金万两、坐拥城池,却因迷恋文学,无心世俗功名,一心追逐清风明月,于是从此世上少了位富豪或局长,多了位(合格的/不合格的)失魂落魄的诗人——其间得与失,其实根本论不清,毕竟文学是件享受的、自由的、放松的事,高兴就好。endprint

猜你喜欢

金莲寡妇谈论
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从《寡妇春怨》与《孤雁儿》对比中看中西爱情观
古代的寡妇
春日垂钓
张华全 金莲 曹严匀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
一场暴雨
谈论
幺叔
谈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