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思想路线和理论创新的哲学启示

2017-09-21张毅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34期
关键词:理论创新

【摘要】思想理论成果依赖于思维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党形成指导实践的路线、方针、政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是今后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主要内容。要推进理论创新,就要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实践特色。

【关键词】思想路线 理论创新 哲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061-02

我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之所以能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生机盎然,长盛不衰,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在各个历史阶段不断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并且进行理论创新,用新的思想理论指导和推动国家各项事业,开创新局面,夺取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

1.党的思想路线及其蕴含的哲学内涵

思想路线在哲学上称为认识路线,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是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有限到无限的发展进程。党在领导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中国化的精髓之所在。中国化实质就是实事求是,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解放思想,与实俱进,求真务实是实事求是的逻辑展开,实事求是侧重于唯物论,与时俱进侧重于辩证法,解放思想是认识论展现,求真务实是对实事求事哲学思想的总体体现。

1.1 思想路线的内涵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党的思想路线每个部分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相互补充、相互包含,又各有侧重。实事求是是核心,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根本出发点,理论联系实际是途径与方法,用实践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条件和目的,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在认识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是唯物主义的前题和基本观点,实践是检验人的认识是否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离开实践这个客观标准对于是否实事求是则没有办法判断,容易造成偏差,脱离实践,思想僵化。

解放思想,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状态,人是作为社会的主体而活动的,认识是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对客体的反映。不仅客体包括人的实践和认识领域的客观对象,决定着人的认识,而且主体的人本身也规约着人的认识。要想达到实事求是,既要遵循客观规律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影响着认识过程进而影响理论创新的过程。解放思想就是要打破枷锁,正确对待权威。真理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对待权威可信但不能迷信,解放思想要求突破已有的认识旧有的实践经验,不断使理论提升,透过纷繁把握本质。

与时俱进,是认识运动的时空取向和观念动力,哲学体现为:事物通过自身内部矛盾运动,主观适应外界变化而显现与时俱进状态和过程。“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不断从变化的实际的出发,探求客观事物的新属性、新联系、新规律,以此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特征,是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体现了理论与实践,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求真”就是要按照世界本来面目认识世界,揭示真理和本質,发现规律,特别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务实”就是要体现实践性,在正确的认识基础上要把行动落实到实处,按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实践、中国实践提升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不断辩证统一的过程,即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的过程。不论是理论到实践还是实践向理论的过程都是贯穿了求真务实的作风。

1.2 思想路线是中国化的一条红线

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命线,它们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任务和时代特征紧密相连。我党的历程中,正是以思想路线的坚持、发展与创新作为动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并创立了许多伟大的理论成果。党的思想路线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中国化实质是“结合”。“结合”需要一些条件,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国情,总结革命建设经验,汲取文化精华,科学认识时代特征,把握时代主题是“结合”的六个方面条件。但“结合”不是自然实现的, “结合”靠的是党的思想路线。路线是推动“结合”驱动力也是“结合”的灵魂,是贯彻的轴心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个理论创新都是在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下的结果,只有坚定不移的贯彻党的思想路线,才能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从而实现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飞跃,并永不衰竭。

2.中国化进程中党的理论创新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理论创新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还是在坚持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动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发展的主要途径。理论创新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其中的历史启示也是多方面的。

2.1 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先导

解放思想是理论创新的灵魂,是理论创新的先导。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拘泥于经典著作中的个别词句和结论,才能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蕴涵的灵魂和原理,才能更客观了解变化着的实际,既了解客观实际的主要方面,又了解客观实际的全面。才能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出发,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现实和发展问题。只有根据我国国情,确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事业才能顺利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2.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基础是实践

实践孕育和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和依据是实践,必须始终坚持。endprint

理论创新的基础和推动力是社会实践,离开了活生生的社会实践,理论创新就要失败。创新理论离不开主体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但更离不开以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作为基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实践是创新的动力,只有理论扎根到实践中,才具有生机与活力。回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在实践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紧跟时代的理论创新史的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产生和成熟离不开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思想的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論体系的创立同样也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辟,离不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巨大成就。

历史经验证明,从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哲学思维与客观实际结合起来,并不断在实践中加以探索,才能得出新判断,发展新理论,指导进一步实践。才能获得长久动力。

2.3 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根本方法

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认识论过程。

近96年来,党扎根于群众之中,依靠群众,自觉坚持群众路线,形成了根植于广大群众的科学理论,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使我们党能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理论创新需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它是人们在历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是历史创造性的集中体现,代表了社会前进的方向,是社会进步的力量。所谓“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着伟大的创造力。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表明我党一直坚持群众的首创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千百万人民群众参与其中。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方法需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才能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理论创新不仅仅是少数专家学者或领导人的事而是全社会的大事,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侯惠勤等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30年》(1978-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4]郭建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视野》,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柳国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汪青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哲学思考》,《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5期。

[8]《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7页。

[7]《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3页。

作者简介:

张毅(1982—),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法学硕士。endprint

猜你喜欢

理论创新
党的理论创新与海南特区建设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和学术研究关系思考
2015~2016年中国国际政治学研究热点述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脉络
近期国内邓小平研究中引人关注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