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商业银行对企业会计信息识别能力的培养
2017-09-21时德刚
时德刚
摘要:贷款业务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也是造成银行亏损的罪魁祸首,商业银行对企业会计信息的有效识别和利用,是切实防范贷款风险与保证贷款质量的先决条件。文章阐述了有效识别会计信息重要性,分析了目前商业银行识别会计信息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财务报表各项会计要素估值的真实性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会计信息;有效识别;贷款质量
一、银行对企业会计信息识别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商业银行(以下简称银行)是特殊的金融服务企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二条规定:“商业银行是指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因此,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三大业务之一,更是目前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2016年联合修订的《贷款通则》规定,借款人必须提供有关财务报告,其中年度报告必须经具有法律效力的有关部门或会计(审计)事务所审计;银行接到贷款申请后,应审核借款人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以及历史还款记录等其他非财务因素,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而会计信息的主要载体是企业的财务报告,提供财务报告是企业的法定义务,因此,识别会计信息评价企业的还款能力是银行的法定职责,是发放贷款的前置条件。
由于我国银行业开放程度不断扩大,银行所处的环境竞争异常激烈,银行内部考核压力与日俱增,银行与客户已处于“双向选择”阶段,各家银行对好的客户趋之若鹜。为了争取好客户,银行常用的策略是靠贷款撬动客户,靠结算扩大服务,靠理财产品稳定客户。为扩大市场份额,获得业绩,有的银行不惜放松贷款条件,对财务报告审查不严,对会计信息没有科学调查和分析,最终导致重大的贷款呆账风险。
因此,银行应该主动拿起会计信息识别的有利武器,通过连续研判企业的财务报告及相关资料所揭示的会计信息,客观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融资能力,从而最大程度保障银行的切身利益。
二、目前银行对企业信息识别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借款企业财务报告信息不完整
目前,企业多头授信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一家企业的授信银行可能很多,由于各类银行掌握政策水平不一,有的银行严格按照法律和规章制度,要求企业连续提供全套完整的经审计财务报告及日常的月报、季报、半年报等财务报表,有的银行则要求宽松,企业仅提供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就可以。面对银行的合法要求,有的借款企业以其他银行要求宽松为理由,不积极提供,有的干脆不配合,甚至以提前偿还贷款、结束授信关系威胁。银行由于担心失去客户,会勉强接受不完整财务报告的现实,这样就导致银行很难有足够的信息评价客户处于随时变化的还款能力。而贷款业务呈刚性,迟到或缺位的会计信息,导致诱发银行发生不良贷款。
(二)企业提供的财务报告信息可信度不高
根据2016年版《贷款通则》第五章第三十五条第三款规定:“借款人必须提供有关财务报告,其中年度报告必须经具有法律效力的有关部门或会计(审计)事务所审计”。由于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必须经审计且要在媒体定期公开,此类会计信息相对可信。但对于非上市企业,特别是有的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很难提供经会计事务所审计的财务报告,而且,目前会计服务市场也存在乱象。一些会计师事务所违背职业道德,出具了一些名不副实的审计报告,更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企业以骗取银行贷款为目的,编制虚假的财务报告,给银行提供错误的会计信息。
(三)银行专业人员识别企业会计信息能力有待提高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业规模不断扩大,银行从业人员不断涌入,从事贷款营销和管理的员工普遍年纪较轻,经验不足,缺乏对会计信息产生机制的认识,对会计信息识别方法运用不当,会给贷款安全造成潜在隐患。
一是缺乏对日常会计报表产生环境的实地调查。银行专业人员更多习惯于纸上谈兵,就报表论数字,做分析。而任何一份财务报表要经过严格的会计信息流程;会计信息识别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验证财务报表产生机制的严肃性,觉得注册会计师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财务报告,就没有深入企业考察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最终导致风险的出现。
二是对企业会计信息识别方法不充分。目前,银行专业人员普遍重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分析,轻视现金流量表和股东权益变动表分析;重视偿债指标计算分析,轻视盈利能力和融资能力分析; 如果没有实施全方位分析和验证,就数字做分析,很难发现企业会计信息“水分”,很难对企业的还款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价。
三、加强银行对企业会计信息识别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与借款企业沟通,与企业建立新型合作关系
首先,银行要和企业之间形成正常的商业报告制度;其次,平等自愿、互利共赢是《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基本要求,也是银行和企业的合作基础,银行不能无原则迁就客户;第三,银行要正视商业利益与风险控制的合理平衡。银行通过对企业会计信息识别,一方面有利于提前采取措施,维护贷款安全,另一方面银行也可以提醒借款企业防范债务风险,协助其健康运行。面对借款企业的无理要求,个别银行放松条件,就是不正当竞争,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对企业贷款,犹如饮鸩止渴,最终银行受损,恶化信用环境。对于拒不提供完整财务报告的企业,是别有用心。银行应保持警惕,万不得以授信,要封闭运行,密切跟踪贷款用途,快速处置。
(二)加强识别验证能力,提高企业财务报表的可信度
面对披着经事务所验证的所谓“真实”外衣的财务报告,银行也仍然需要提升识别验证能力。对已审计的财务报告,银行专业人员可以查证会计师事务所品牌和口碑,那种靠恶意压低审计费争揽业务、一味迎合客户需要的事务所,其审计的财务报告的可信度就比较差。对于未经审计的报告,银行专业人员要到企业现场验证。一是查看企業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参照依据是财政部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二是验证会计信息产生流程是否审慎。从报表到账本、到实物,进行逆向核差,验证账表是否相符,账实是否相符。发现问题,应该提醒借款企业改正。如果企业对银行的建议置之不理,银行要提升告知级别,再次提醒企业负责人加以注意,如果借款人置若罔闻,我行我素,可以认定此类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不可信,银行要逐步退出授信,退出业务合作。endprint
(三)灵活运用会计信息识别方法,正确评估企业的还款能力
在解决了财务报表可信度问题之后,银行要借助会计信息识别方法,对企业还款能力做出评价。传统的识别方法包括总量指标的趋势分析、财务指标的结构分析,这些分析是必要的,但仅仅从表面分析计算,往往得不出客观的结论。发挥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正确评估企业的还款能力,还要对财务报表进行“瘦身”分析。所谓“瘦身”分析,就要剔除会计信息无效的部分,还原会计要素所反映的真实面目。
1. 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要“瘦身”。一要“拧干”货币资金的水分。因为资产负债表是时点报表,企业为了给债权人展示好看的货币资金数字,在会计期间最后一天从别的企业转来一笔货币资金,过了月末再转给人家。“拧干”的办法判断货币资金增加的原因,通过查看企业资产负债表日前后一段时间的会计账簿,该科目变化情况便一目了然;二要“拧干”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水分。主要查看期末是否按公允價值重新计量;三要“拧干”应收账款的水分,主要方法通过账龄分析求得应收账款真实质量;四要“拧干”存货的水分,查看企业期末是否按成本与可变净值孰低计量;五要“拧干”投资房地产的水分,不仅仅看该项资产的账面价值,其所在地域及位置对房地产投资价值影响是不同的,同时还受国家房地产政策、市场的供需状况等影响。六要“拧干”在建工程水分,不断投入资金的在建工程就是资金黑洞。“过胖”的资产会虚增企业的还款能力,银行不能被“肥胖”的资产蒙蔽眼睛。
2. 利润表中各种损益项目要重新审视。一是看收入“主流”。利润表中收入主要有三项,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营业外收入,一个企业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主营业务收入,它是利润的主要来源,如果主营业务收入连年下降,反映出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在下降;二看销售成本和期间费用是否核算准确,如果存货和应收账款后续计量不准确,那么利润就容易被操纵,企业的盈利能力受到质疑。
3. 正确评价企业现金流量。经营现金流是企业的“立身之本”,投资现金流是企业的“锦上添花”,筹资现金流是企业的“雪中之炭”。要特别分析企业与关联企业现金往来,这些项目往往是企业操纵现金流的重要领域,是“藏污纳垢”之地。企业不正常的现金流很难保证还款能力的实现。
4. 关注股东权益表。银行专业人员要特别重视股东权益表的分析。事实上企业经营成果最能体现在股东权益表中,该表能透露出企业的管理动向,深刻影响着企业的还款能力。股东权益表体现出五个方面的信息,盈利增加股东权益还是亏损减少股东权益,股东权益内部项目相互结转会直接影响企业未来股权价值,股权结构变化可能导致企业战略变化,其他综合收益最终影响总收益,会计政策频频变化导致的股东权益变化反应企业操纵利润的嫌疑。
参考文献:
[1] 谢士杰.读懂财务报表看透企业经营[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2] 乐静华.对企业不良资产问题的思考[J].经济论坛,2014(01).
[3]辛欣,余薇.基于内部控制视角下的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治理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6(05).
[4]叶宵雷.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分析及应对策略[J].财会研究,2016(23).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日照分行)endprint